写黄鹤楼最著名的诗词之一,崔颢《黄鹤楼》深度翻译和赏析

2018-06-23 可可诗词网-崔颢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鹤楼
 
【题解】
  唐代诗人崔颢(?—754)作。相传这首七律,曾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李白曾两次摹拟这种格调,写了《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
 
  这首诗之所以被推为历代题咏黄鹤楼的绝唱,主要在于诗人以感情真挚、气概苍莽的笔调,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那种旅思乡愁,以及对于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感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的前四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自在黄鹤楼凭栏沉思,极目远眺。在江天寥廓的景色中,他想到仙人骑的那只黄鹤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只有天空中的白云自由地舒卷飘浮。这四句用散文的笔法,气势奔腾直下。“黄鹤”两字再三重叠出现,本不合律诗平仄对仗的要求,却形成一种特有的音调,把诗人对于世事茫茫的深沉感慨表达得萦回无尽。五六两句,实写登楼所见景色,气势仍是一贯而下,却一反前半首的散调变格,整饬归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天晴日照,波光反射,汉阳城附近的绿树清晰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萋萋。这一联色彩鲜明,境界阔大。“芳草萋萋”之语,暗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逗出结尾思乡之愁。末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景与情作结,使诗意同开篇那种微茫浩渺的境界融成一体。诗人通过抒发深沉的乡思之情,曲折地反映了政治失意的痛苦。
 
 
【全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长江边上。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 传说三国时费袆(yī)登仙驾鹤于此,因此得名。颢:读hào。历历:一个 一个很清楚的样子。萋萋:形容草长得很茂盛。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 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大意】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坐黄鹤离去了,这儿徒然留下了这么一座 黄鹤楼。黄鹤载着仙人离去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天上的 白云寂寞地在楼前飘荡。世界上的事情,难道都会像黄鹤这样茫茫无踪 吗?真让人感到无限惆怅。放眼望去,江水在晴朗的天空下泛着银光, 汉阳城那边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芬芳茂盛的 绿草。不知不觉间,已是黄昏日落,我多想看到家乡啊,可它到底在哪儿 呢?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心中不由地感到一阵阵的悲愁。
 
 
【赏析】
 
  崔颢(音“浩”hao,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早年为诗多浮艳轻薄,晚年接触边塞生活,诗风发生很大变化,雄浑奔放,风骨凛然。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后来李白游此,见崔题诗,传说李白对此诗非常佩服,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 “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诗的首句写的是登楼所想。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诗人到此地时,已经是年代久隔,了无痕迹,因而感慨系之,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这是心灵中的意象,而人乘鹤去又是运动中的形象,它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回忆。承续这个时间的是当前,是崔颢登楼游览的瞬间,在这个瞬间里所见的只有眼下的实实在在的黄鹤楼,所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把思维又拉回到现实空间。可是诗人是不安于现实空间的,那只幻想境界里的“黄鹤”又飞回到记忆中来,构思中的时间,又离开了现实的空间,成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忆念之所据的条件。当诗人想到黄鹤不返时,他的视线在扫描着天宇,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重遇那只浮云而去的黄鹤飞来,既可助登临的兴致,又能慰客路的乡愁,可是现实的空间里,除了片片白云在悠悠而过,并无它物,而且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中,诗人的感觉和思维在流动,在一个时间单元里,忽而幻想,忽而现实,虚实交错,以意为主,显示的是登临者的思维活动的真实。这种表现内容,是非语言艺术不能做到的。
 
  诗的后四句,在时间进行中有先后顺序地展现空间的特点,是尤其突出的。四句中四种情景,汉阳树色、洲中芳草、日暮乡关、江上烟波,好象一组组分镜头的特写,持续地现出了画面。诗人游目观赏,骋怀遐想,现实的,幻想的,过去的,现在的,以作者的思维先后为结构,被有机地组织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形象体系。
 
【点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
  “唐人七言律诗,当认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纪昀批语曰:“崔颢偶然得之,自然流出,虽效之而实多不及。”好处究意在哪里?
 
   这首诗虽为凭吊怀乡之作,却豪放倜傥,奔驰不羁。忆昔如在眼前,写景雄浑细腻,抒情真挚感人,获得了令人惊绝的艺术效果。首联借王子安,费文祎登仙事盘空而起,不知其来,一下把人带到了神行仙游的境界。承黄鹤之名,切所写之楼,既富想象,又扣现实,显出起笔之奇。颔联顶针承题,似与首联无涉,实如长江大河,顺势直下,一泻千里。上句承上启下,因是神话,只可想象,不能眼见;下句为黄鹤楼前实景,悠悠白云,千载而下,日复一日,枉自流逝,似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化出,暗含一“愁”字。颈联写眼前实景,因天晴气清,故汉阳之树,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会历历在目。由眼前好景,引出结联对故乡的怀思。触景生情,一腔愁绪,郁结在一个“愁”字上。“文以气为主”,此诗随意挥洒,似不经意,实则文势磅礴,气吞寰宇,一气旋转,顺势驰骋。所以,首、颔二联不以声律为限,成为千古奇句。“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黄鹤楼》正以这种非凡气势使众人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