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三其四》全诗原文和赏析

2018-06-22 可可诗词网-崔颢 https://www.kekeshici.com

长干曲


《长干曲四首·其三其四》
 
.[唐].崔颢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其三鉴赏】
 
   这一首当是女子再次向男子致词。诗意说下渚的风浪很多,采莲的船只 渐渐少了。哪能不相等待,自己独自迎着潮水归去呢?显然,女子对船家青 年拘谨的态度并不在意,还主动邀请他与自己一起逆潮归去。与第一首相 比,她对男子的追求之意有了进一步的表露。吴歌西曲中常见男女借停舟相 载、采莲同归以表示爱情的内容。南齐诗人谢朓模仿南朝乐府民歌所作的 《江上曲》说: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便是集中了这类诗歌的意思。但与崔颢诗相比,比较直露。崔颢这首诗仅效 仿南朝乐府民歌常用“莲”双关爱“怜”的手法,以莲舟相待、逆潮同归暗 寓以心相许、愿同千里之意,表达就要含蓄得多。诗中正面阐发了 《长干 曲》古辞中“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的意蕴,但已没有古辞中女子那种 故意卖弄本领的泼辣神情,而是着重表现她对江面上浪多舟少的顾虑,以此 作为邀请青年同归的理由。与第一首联系起来看,崔颢笔下的这个女子更多 了几分温婉和机敏。她虽然大胆主动地向男子提出邀请,但始终没有正面表 白。如果不看第四首,也完全可以把她的邀请看作是向同乡提出结伴迎潮而 行的普通请求。如从古辞的角度去体会,她可能是出于对青年的关怀,愿以 自己惯弄潮头的经验陪他迎接风浪,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见天色渐晚,莲舟已 稀,希望男子陪伴自己一起归去。而诗人的艺术目的也正在此。其意蕴的含 浑和表情的坦诚,使这首诗能不涉南朝乐府和文人拟乐府中这类题材所难免 涉及的艳情,同时又最大程度地恢复和提纯了民间男女交往时天真无邪、健 康朴素的感情。
 
 
【其四鉴赏】
 
   这一首应是青年对女子邀请的答词。前二句说三江五湖潮水很急,风浪 常起,言外之意是经常来去江湖的人已惯经风浪,并不害怕。这是针对女子 所说“下渚多风浪”而言。女子的邀请无论是出于关怀船家的好意,还是出 于希望船家陪伴自己弄潮的目的,都在这实事求是的回答面前失去了理由。 在否定了迎潮同归的必要性以后,船家又借花喻女子,字面上说女子轻如花 朵,不要怕莲舟过重而不能弄潮。而实际上则是喻女子从来心性轻薄如花, 对于是否与之同归则没有作明确的回答。如果将“莫畏莲舟重”理解成青年 愿上莲舟与女子同归,会加重莲舟的分量,那就成了一句调笑的戏谑之词, 即使作如此解,仍然表现了青年对水上女子向来轻薄的疑虑。与第二首相参 看,青年沉稳谨重的性格在这首诗里又得到进一步的展示。
 
   四首诗的内在含意最后在“由来花性轻”一句中点出。这一比喻显然包 含着作者本人对南朝乐府民歌中这类内容的批判态度。齐梁以来,文人模拟 南朝乐府民歌,往往在效仿其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同时,将其内容中艳冶 的成分一起吸收过来。盛唐文人爱好乐府民歌,往往在用乐府旧题作诗时, 对古辞的原意加以发挥,并剔除其中淫艳的内容,恢复其健康纯正的本来风 貌。崔颢这四首联章体的组诗,也是沿用乐府旧题,就古辞原有的内容加以 生发和改造。对女子性轻如花的批评虽不一定公正,却也正是诗人赋予这组 诗以较高格调的出发点。四首诗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白说出双方是否能并船而 归。它只是撷取了男女两段对话,充分展现了双方的复杂心理。也许这只是 江湖上普通的萍水相逢,交谈之后便各分东西,但那饶有意味的对话或许就 留下了人生中难忘的一个片断,这比南朝民歌中男女轻易以心相许的结尾远 为耐人寻绎。
 
  绝句贯有乐府风人之致。《长干曲》四首的风人之致,不仅在于它通过 阐发古辞的意蕴,在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小场景中,概括了南朝乐府民歌类似 题材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在于它融会了汉乐府的叙事方式和吴声西曲的抒情 手法。省略事情背景,仅截取生活中某一场景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情节 或断面,是汉乐府民歌的重要表现方式。而男女之间轻快活泼、短歌式的对 白,又是南朝乐府民歌的特色。这组诗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对生活 的进一步提炼,创造出全新的格调和意趣,同时又保持了民歌单纯明快,不 假思索的新鲜风格和天真自然的情韵,因而能成为盛唐绝句中最得乐府风致 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