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词

2024-03-15 可可诗词网-诗词论评 https://www.kekeshici.com

咏史诗词

咏史诗词与怀古诗词有时被合在一起,称咏史怀古诗词,因为咏史就会怀古,怀古也会咏史。厉以宁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注意到这一点,他写道:“咏史诗词可能有一具体的事件或史迹,而怀古诗词可能较为笼统、抽象。所以咏史与怀古可合可分。”

厉以宁自己也喜欢写一些咏史的诗词,例如,1981年他在西安路过秦始皇陵时,想起了唐朝许浑的一首七绝:

七绝·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厉以宁当即也写了一首咏史的七绝:

七绝·过秦始皇陵

厉以宁

儒士坑埋古籍焚,万民血泪祖龙坟。

唐人已辨谁贤劣,不拜秦陵拜汉文。

再以他1989年在徐州戏马台所写的七绝二首为例:

七绝·徐州戏马台

厉以宁

其一

连年征战怨难平,父老已非昔日情。

纵使渡江招士卒,几人投笔楚军行?

其二

垓下合围霸业空,英雄末路楚歌中。

鸿门当断终难断,愧对乌江水自东。

徐州戏马台,据说是项羽练马场。厉以宁这两首诗是咏项羽的。关于项羽之死,唐朝杜牧和宋朝李清照都留下了名作。

七绝·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五绝·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厉以宁则在诗中提出“纵使渡江招士卒,几人投笔楚军行?”

又如,厉以宁作于1991年的七律《甘肃酒泉左公柳碑前》,也是一首咏史诗:

七律·甘肃酒泉左公柳碑前

厉以宁

雪山南北战云中,万里征程大漠风。

驰骋铁骑戈壁路,飞传捷报玉门东。

舍身保国湘军志,进退运筹主帅功。

回顾当年边塞事,漫天柳絮赞英雄。

这是一首咏左宗棠的诗。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率湖湘子弟西征,击败了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集团,收复了新疆。左宗棠命令大军在兰新道边遍栽杨柳,这就是“左公柳”的来历。这首七律的最后,以“漫天柳絮赞英雄”作结,使得全诗都洋溢着一种豪迈的氛围,感情是高昂而不是低回,是感慨而不是叹息。

对于咏史诗,厉以宁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观点。咏史是我国诗词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传统。早至《诗经·王风·黍离》,便描写了一个士人经过故都,看见宗庙宫殿平为田地,于是忧伤彷徨,悯周室之颠覆,因而作了这样一首诗。再如南朝谢朓作《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咏三国时吴国孙权事;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作《经陈思王墓》,咏三国魏曹植事等等。首次以“怀古”二字入诗,则始于唐初陈子昂的《白帝城怀古》和《岘山怀古》两首,前者是他路经白帝城、汉王宫旧址时所写;后者则是他自蜀入京路过湖北襄阳岘山时所写,所咏的都是与当地有关的古人史事。

陈子昂之后,以咏史为题材的诗词很多。作者往往用凭吊古人古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某种观点,寄托自己的感情,因此像厉以宁所说的那样,这一类诗词往往能使作者思考意在言外的若干问题。例如杜甫的七律《蜀相》:

七律·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即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流落到成都,第二年他拜谒了成都西郊的武侯祠。诗人面对历经沧桑却遒劲挺拔的“孔明手植”之巨柏,百啭千啼、自鸣得意的黄鹂,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再感念时事之混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蜀相》。

比较典型的咏史诗还有李商隐的七律《隋宫》和《马嵬》,前者抨击了隋炀帝倾天下之所有填一己之私欲,终于导致亡身灭国;后者则在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事的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七律·隋宫

(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七律·马嵬

(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前一首诗中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两句,虽然有人认为稍欠厚道,有轻薄之意,但用来评论隋炀帝,是符合实际的。

后一首诗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两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寓意很深,堪称名句。

厉以宁在同一题材上也有咏史之作。

踏莎行·扬州,忆李商隐七律《隋宫》“地下若逢陈后主”句有感而作

厉以宁

共识应存,欲谈还止,相逢无语惟凝视。政通全仗富黎民,兴亡不管嫔妃事。

锦绣江山,仅传二世,唐人感叹前朝史。长堤柳色又鹅黄,运河水阔商船驶。

此词作于1989年,由此词可见,厉以宁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还是肯定的。

1999年,厉以宁在南京胭脂井旁,以同一题材填了一首《卜算子·南京胭脂井》:

卜算子·南京胭脂井

厉以宁

缺月对斜阳,默默交相映。半地黄花半地霜,风冷三秋尽。

草没六朝碑,荒废胭脂井,陈灭隋亡一瞬间,青史堪为镜。

2004年夏,厉以宁在陕西考察,在兴平(马嵬坡在兴平境内)和华清池都题了词。

临江仙·过兴平有感

厉以宁

盛世骤然无影去,鼙鼓动地渔阳。九重惊破走仓皇,今朝追悔晚,当日贬忠良。

剑阁归来秋雨夜,愁容泪落行行。难回马嵬觅残妆。梨园声已老,抱恨卧空床。

采桑子·华清池

厉以宁

海棠池上骊山月,照遍天涯,阅尽奢华,默默送迎朝晚霞。

宫中纵有白头约,镜里黄花,水底流沙,那似寻常百姓家。

温庭筠的七律《苏武庙》表彰了苏武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苏武那样的英雄的追慕:

七律·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厉以宁认为,温庭筠诗中第三、四、五、六句都是名句。“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把塞上的景色写活了,真是大手笔。而“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把苏武在匈奴的19年做了概述。在历代咏苏武的诗词中,温庭筠的这首七律确是与众不同。

历朝咏王昭君之作很多,而王安石的七古《明妃曲》(二首)不愧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明妃曲

(宋)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厉以宁指出,王安石的《明妃曲》一扫过去诗人的看法,提出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乐在相知心”,给读者极大的启示。厉以宁1991年拜谒昭君冢后,也写了一首七律,为昭君出塞的故事增添了些许新意:

七律·呼和浩特昭君墓

厉以宁

难舍楚乡花艳艳,难忘塞下雪深深。

草原习俗殷勤问,中土诗歌带笑吟。

商贸关前添和睦,琵琶马上尽知音。

有缘不再分南北,四海平民一样心。

厉以宁在诗中写道,王昭君虽然难以割舍故乡之情,但对第二故乡也一往情深,她已与当地的人民融为一体,把中土的文化传播到了边疆。诗中最后的“有缘不再分南北”,则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笔调改写了王安石的“人生失意无南北”。

1997年,厉以宁在去湖北神农架考察途中,路过昭君故里,还写过一首《秋波媚·湖北宜昌至木鱼坪途中,路经昭君故里》,十分风趣。

秋波媚·湖北宜昌至木鱼坪途中,路经昭君故里

厉以宁

青山碧水草萋萋,飞蝶逐高低。峰如屏障,置身图画,将信犹疑。

芦笙吹奏传村外,老少换新衣。谁家嫁娶?彩灯悬挂,正是佳期。

时代不同了,昭君故里少女的处境和心情也自然不一样了。

厉以宁认为,由于种种限制,唐宋关于古人古迹的咏怀,很少能突破“愁”字这个框框。一般来说,咏史诗虽然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咏怀”之中,又以抒发“愁绪”最为常见。这大概是因为,人作为时间中的存在,能够经历的是有限的,但古迹、古事往往能将人引向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使人能和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事件、人物照面。古时的痛饮狂歌、疆场厮杀都已不见了踪迹,曾经煊赫一时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也已化作了荒冢,王朝兴亡和世事无常,最容易引起后人的感慨,唤起一种虚无的感受。尽管“愁”的内容和方式并不完全一样,但从整个情调来说,是叹息的成分居多。即使是被认为最好的作品,也没能超越这一点。以描写黄鹤楼的诗为例,历来都以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为压卷之作:

七律·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写了风格相近的另一首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唐诗都被认为是上乘之作。宋词中秦观的《钗头凤·别武昌》也是一首好词。

钗头凤·别武昌

(宋)秦观

临丹壑,凭高阁,闲吹玉笛招黄鹤。空江暮,重回顾。一洲烟草,满川云树。住,住,住。

江风作,波涛恶,汀兰寂寞岸花落。长亭路,尘如雾。青山虽好,朱颜难驻。去,去,去。

厉以宁指出,其实崔、李二诗和秦观的词都没有摆脱“愁”这个框框,这个框框限制了许多作者,同样限制了崔颢、李白和秦观。然而,南宋陈亮登镇江多景楼所赋《念奴娇·登多景楼》,却一扫伤感成分。厉以宁认为,在南宋当时的局面下,陈亮在登楼词中能畅叙积极乐观的抗敌思想,足以表明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厉以宁认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也是一首好的咏史词,情调是轻快、明朗、乐观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的一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并不是直接咏史,但词内提到武昌黄鹤楼,也属借题发挥之作。这首词表达了他饱经宦海沉浮后,立志一扫浮云、潜心写作的愿望。厉以宁认为,这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实际上已追上了崔颢的名作。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杜牧的七绝《赤壁》,也突破了“愁”字的局限,纤巧、自然、风趣,别具一格。

七绝·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厉以宁1964年和2005年先后到湖北嘉鱼赤壁和湖北黄冈赤壁,分别作有咏史词《浪淘沙·船过湖北嘉鱼赤壁》和《采桑子·黄冈赤壁》。

浪淘沙·船过湖北嘉鱼赤壁

厉以宁

日出大江东,碧野晴空,白帆有意恋微风,遥想当年鏖战夜,感慨无穷。

开国赖军功,父辈英雄,子孙未必识弯弓,司马根除曹魏日,不见兵戎。

采桑子·黄冈赤壁

厉以宁

阿蒙了却周郎愿,夺下荆州。难保荆州,孙皓无谋王气收。

东坡词赋千秋诵,情也悠悠。意也悠悠,伴逐长江不尽流。

其实,不仅仅是在咏史诗词中,在其他诗词中,厉以宁也从不主张用“愁”字来影响读者的读诗体会。他自己的诗中虽然也有感情的起伏,但态度总是豁达的、开朗的。1974年,他曾为北京大学东语系同届毕业的同学张广学写过一首七绝:

七绝·读张广学同学的咏史诗作,以诗慰之

厉以宁

中年何处有闲愁,谁解闲愁去复留。

短暂人生匆促过,闲愁化作万方忧。

1997年,厉以宁在武汉黄鹤楼下填了一首《西江月·黄鹤楼》,他劝诗人们眼界开阔些,即使写“闲愁”,又何必拘泥于残花败柳?

西江月·黄鹤楼

厉以宁

往事如云飘过,古今不变江流。当年游客返南楼,何处停船沽酒?

远看山重天淡,梦回水冷清秋。诗人若要写闲愁,岂止残花败柳?

在写于2003年的《解悟人生已晚年》(《山景总须横侧看·代后记》)一文中,厉以宁指出了这种豁达态度的来源:

只要对人生有所解悟,任何回忆都不会引起伤感,即使是伤感时光流逝太快,只要解悟了人生,就会更加理解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潮升潮退,花开花谢,谁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山景总须横侧看,尽管同一个地点,日出的同时不可能有日落,潮升的同时不可能有潮退,但世界这么大,海洋这样广阔,此处日出,彼处不正日落吗?此处涨潮,彼处不正退潮吗?……花开也是花飞日,月亏且作月盈时。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是的,只要对人生有所解悟,不管是对个人往事的回想,还是对悠悠历史的追忆,都不应引起伤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