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卦传》
《周易》中以卦象对举揭示六十四卦卦义的传文。是今本《易传》的最后一篇,也称为《杂卦》。杂,杂糅、交杂。杂卦,是把六十四卦按照卦义,错综交杂地糅合起来。《杂卦传》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大致与《序卦》的说法相类似。
《杂卦传》通篇为韵文,音节和谐,便于背诵。通行本除篇末八个卦之外,其余五十六个卦的排列均“二二相耦”,每两个卦为一组;每组两个卦的关系不是“非覆即变”就是相综相错,即卦象倒置或刚柔爻象互变。宋人蔡渊依据前五十六卦体例,将最后八卦的次序作了改正,使其二二相耦的原则一贯到底,与《序卦传》相一致,值得重视。所不同的是,《序卦传》揭示了卦组与卦组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杂卦》只解释各卦组中两卦之间的反对关系,而不讲卦组之间的关联,说明它追求的是卦象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卦象之间先后的续承关系。《杂卦传》对每组卦义的解说,采取了“以同相类”,即对举卦义相同或相近的两卦,以突显其义。通过揭示两卦的对立关系来突显各自的意义,实际上是用矛盾对立观念说明事物的两重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