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酒文化的社会环境
首先,唐以后巴蜀地区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至宋代正是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之一,也是国家财政的支柱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达,社会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 高,饮酒消费也是其中之一。自唐代开始,成都出现了大量的酒家,据说是酒肆如林, 酒家遍城。在这些酒家中,官府经营的酒楼占有较大的比例。当时有“益州官楼酒如 海”之说。加之,巴蜀游宴节日中的饮酒,家庭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的习俗性饮酒,造 成了巴蜀地区酒消费量的日益增多。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卖酒的店铺“凡四 百九十六家,有烧酒、大曲酒、红老酒,地均不宽敞。”在这样普遍的酒消费背景下,酒 的酿制必然有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广泛的巴蜀酒生产。
其次,唐代文人的豪饮之风对当时的影响较大,对后世的风尚也留下了深刻影 响。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集中反映了唐代文人的豪饮风尚: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阴三斗始朝天,道逄麹东口流涎,
恨不够封向酒字,左相日与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洒美少年,举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项王公前,挥毫落纸如烟云。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读雄辩惊四筵。
这八人的饮酒风尚恰是唐代文人的缩影,这些文人中,有许多曾经到过巴蜀,对巴蜀 的影响当是十分明显的。李白《将进酒》一诗,表现了诗人对饮酒的看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
主人何为言钱少,经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文人这种借酒浇愁,以酒壮行色的做法,导致众人模仿,纵酒狂饮渐次扩展为一 般百姓的行为,尤其是节日欢宴,更是借纵酒为口实。宋代,范成大在《竹枝词》中写 道:“五月五日岗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麹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更值得 指出的是,名人的豪饮风尚不仅影响了民间的饮酒习俗,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综合 性的酒文化,从饮酒方式,饮酒环境,饮酒用品到有关饮酒的文学艺术、文化娱乐活 动。李白、杜甫的两首诗作,是当时文人饮酒的记载和描述,也是酒文学作品的名篇。 因而,这种较高文化层次的饮酒风尚对酒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三,巴蜀地区酿酒业的发达也与各代政权发展酒生产有密切关系。因为巴蜀地 区是粮食主产区,生产酒的原料低廉,而酒的价格相对较高,酿酒利润就较多。自实行 酒榷政策之后,酒税收入不断增多。到宋代,巴蜀酒税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财政收入来 源。北宋中期,成都酒税达44万余贯,与当时的京城开封府的酒税相当。成都设有税 收的酒务28处。汉州(今四川广汉)设有酒务19处,酒税近2万余贯。建炎三年(1129 年),为了增加巴蜀地区的酒税收入,采纳了赵开建议的隔槽法,即允许民间向官府纳 钱,私家酿酒。此法一行,巴蜀地区的酒税猛然上升,高达690余万贯。在这以后的70 年间,虽然酒税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410万贯以上;巴蜀地区的酒税占了全国税收 的28%—49%。这种财政收入大大缓和了南宋的财政困难。这充分说明,隔槽法对巴 蜀酿酒业的促进作用。同时,巴蜀地区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地区。为了 减少这一地区的民族冲突,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同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发展,为中原地区提供更多的物资,自宋代开始,就在少数民族中间实行了“酒茗弛 禁”政策。也就是说,允许少数民族私家酿酒,种茶制茶,对少数民族免征酒税、茶税。 “酒茗弛禁”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少数民族地 区的酿酒业的发展上,有更显著的作用。五粮液的前身,杂粮酒就是在“酒茗弛禁”政 策的基础上诞生的。历代政府大力发展巴蜀酿酒业,必然会导致巴蜀酒生产的普遍, 巴蜀名酒也就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总之,由于巴蜀地区有较大的酒消费量,历代朝廷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巴蜀地区的 酿酒业发展,构成了巴蜀酒文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历代文人纵酒狂饮的风尚,有关酒 的文学艺术,文化娱乐的不断出现,则形成了巴蜀酒文化发展的文化环境。在这种社 会环境中,巴蜀酒文化就能够茁壮地成长起来。
-
船的文化
[2019-02-07]
-
中国牡丹发展历史
[2019-01-06]
-
阿倍仲麻吕
[2018-10-01]
-
中国古今给日本取的各种别号
[2018-10-01]
-
巴蜀酒文化的社会环境
[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