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予,
与子同仇!(韩仇作雠。)
(衣、师,脂部。袍、矛、仇,幽部。)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齐泽作。)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齐偕作皆。)
(衣、师,脂部。泽、戟、作,鱼部。)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衣、师,脂部。裳、兵、行,阳部。)
[译文]
难道说没有军服吗? 没有关 系,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王要兴兵出征了,赶紧修理好我们的短戟 长矛,我与你一起去消灭共同的敌 人。
难道说没有军服吗? 没有关 系,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王要兴 兵出征了,赶紧修理好我们的长矛 短戟,我和你一起去战斗。
难道说没有军服吗? 没有关 系,我和你共穿一条战裙。王要兴兵出征了,赶紧修理好我们的铠甲 兵器,我和你一起上战场。
[评介]
《毛序》说:“《无衣》,刺用兵 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 不与民同欲焉。”郑《笺》并举例证 明秦康公好攻战,认为此诗所刺者 就是秦康公。但所谓刺、或者刺秦 康公说显然与诗意相背。当然更不 能证明此诗作于秦康公之时。王夫 之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 春秋后期吴楚之战时,申包胥乞师 于秦,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 事,认为此诗为秦哀公所作 (见 《诗经稗疏》)。朱熹不同意《诗序》 说法,只是说:“秦人之俗,大抵尚 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诗集传》),他不去 管其成诗年代。姚际恒同意朱熹的 说法,并进一步提出:“《伪传》说 谓‘秦襄公以王命征戎,周人赴之, 赋此。’近是。然不必云周人也。犬戎杀幽王,乃周人之仇,秦人言之,故曰同仇。‘子’,指周人也。”(《诗 经通论》) 姚说确定的内容和时代 应该说是对的,只是所谓“子”指 周人,是秦人对周说话则不一定正 确。今人则一般认为是一首参军 歌,或谓是一首秦兵奋勇杀敌的战 歌。综上所述,我觉得说它是一首 广大人民勇于参军的战歌。其写作 时代似应为东周初秦襄公之时,当 时犬戎杀幽王、灭西周,平王被迫 东迁,秦襄公受平王之命,率秦地 之兵,征伐犬戎,这是一场反抗侵 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因此得 秦民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因此,他 们积极参军、同仇敌忾。这正是秦 之所以兴、所以立国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如此,它成为秦军的军歌, 直到秦哀公要出兵时,也要赋此 诗。
诗分三章,章四句。三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是重章迭唱,回环复 沓,以增强其感情的表达。诗纯用 赋体,直抒其情。每章开头,都以 参战者自问自答的设问开始,“岂 曰无衣?”而回答则是十分肯定的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 裳”,这些诗句表明,在当时的情况 下,战斗条件极其艰苦,物质装备极其缺乏。去当兵,是要发给军装 的,现在却军装也没有,其他装备 当然更别提了。但是,对参军参战的人来说,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关 系。我与你共同穿一件战袍,一件 军内衣,一条军裤就可以了。当然,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共穿一件是不 可能的,但这应是一种比拟的说 法,它的内含就是说,我要与你同 甘苦、同患难、同生死。这是在表 示自己的决心。每章后三句则是进 一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的 原因,因为王要兴兵出征,要消灭 侵略者,要收复失地,要保卫我们 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 事业,让我们赶紧准备好武器,去 一起杀敌、共同战斗吧! 由于他们 明确了战争的目的,因此他们面对 出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踊跃参 战,积极乐观,显示出高度的爱国 主义和英雄主义。
这首诗感情激越、积极奋发、激昂慷慨。吴闿生说它“英壮迈往, 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诗义 会通》) 信然!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予,
与子同仇!(韩仇作雠。)
(衣、师,脂部。袍、矛、仇,幽部。)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齐泽作。)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齐偕作皆。)
(衣、师,脂部。泽、戟、作,鱼部。)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衣、师,脂部。裳、兵、行,阳部。)
[译文]
难道说没有军服吗? 没有关 系,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王要兴兵出征了,赶紧修理好我们的短戟 长矛,我与你一起去消灭共同的敌 人。
难道说没有军服吗? 没有关 系,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王要兴 兵出征了,赶紧修理好我们的长矛 短戟,我和你一起去战斗。
难道说没有军服吗? 没有关 系,我和你共穿一条战裙。王要兴兵出征了,赶紧修理好我们的铠甲 兵器,我和你一起上战场。
[评介]
《毛序》说:“《无衣》,刺用兵 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 不与民同欲焉。”郑《笺》并举例证 明秦康公好攻战,认为此诗所刺者 就是秦康公。但所谓刺、或者刺秦 康公说显然与诗意相背。当然更不 能证明此诗作于秦康公之时。王夫 之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 春秋后期吴楚之战时,申包胥乞师 于秦,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 事,认为此诗为秦哀公所作 (见 《诗经稗疏》)。朱熹不同意《诗序》 说法,只是说:“秦人之俗,大抵尚 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诗集传》),他不去 管其成诗年代。姚际恒同意朱熹的 说法,并进一步提出:“《伪传》说 谓‘秦襄公以王命征戎,周人赴之, 赋此。’近是。然不必云周人也。犬戎杀幽王,乃周人之仇,秦人言之,故曰同仇。‘子’,指周人也。”(《诗 经通论》) 姚说确定的内容和时代 应该说是对的,只是所谓“子”指 周人,是秦人对周说话则不一定正 确。今人则一般认为是一首参军 歌,或谓是一首秦兵奋勇杀敌的战 歌。综上所述,我觉得说它是一首 广大人民勇于参军的战歌。其写作 时代似应为东周初秦襄公之时,当 时犬戎杀幽王、灭西周,平王被迫 东迁,秦襄公受平王之命,率秦地 之兵,征伐犬戎,这是一场反抗侵 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因此得 秦民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因此,他 们积极参军、同仇敌忾。这正是秦 之所以兴、所以立国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如此,它成为秦军的军歌, 直到秦哀公要出兵时,也要赋此 诗。
诗分三章,章四句。三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是重章迭唱,回环复 沓,以增强其感情的表达。诗纯用 赋体,直抒其情。每章开头,都以 参战者自问自答的设问开始,“岂 曰无衣?”而回答则是十分肯定的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 裳”,这些诗句表明,在当时的情况 下,战斗条件极其艰苦,物质装备极其缺乏。去当兵,是要发给军装 的,现在却军装也没有,其他装备 当然更别提了。但是,对参军参战的人来说,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关 系。我与你共同穿一件战袍,一件 军内衣,一条军裤就可以了。当然,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共穿一件是不 可能的,但这应是一种比拟的说 法,它的内含就是说,我要与你同 甘苦、同患难、同生死。这是在表 示自己的决心。每章后三句则是进 一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的 原因,因为王要兴兵出征,要消灭 侵略者,要收复失地,要保卫我们 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 事业,让我们赶紧准备好武器,去 一起杀敌、共同战斗吧! 由于他们 明确了战争的目的,因此他们面对 出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踊跃参 战,积极乐观,显示出高度的爱国 主义和英雄主义。
这首诗感情激越、积极奋发、激昂慷慨。吴闿生说它“英壮迈往, 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诗义 会通》) 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