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昊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
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 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 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 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 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裎,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 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 或圣或否。 民虽靡, 或哲或谋, 或肃或艾。 如彼泉流,无沦胥斯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是一首怨刺诗,《毛诗序》云:“《小旻》,大夫刺幽王也。”周幽 王昏庸无能,不能决断,在决策中每每弃善从恶。诗人具有高度的政治 洞察力,他预感到周王朝潜伏着一场灾难。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 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全诗共分六章。一二两章指出国家政治之弊在于决策的不善。这首 诗以怨天发端,“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茫茫的苍天啊,施威虐于人 间。起句十分突兀,这表明诗人胸中的怨愤积之已火,诗歌一开始便不 可遏止地进发出来。这也造成悬念,引出下文:“谋犹回遹,何日斯 沮”。谋犹,谋划,谋略,相当于现今所谓决策。回遹,邪僻。谋略尽 是邪僻,何日才能止息?这里用一反诘句,一方面表明幽王用邪僻之谋 已非一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对时政的不满也是由来已久,同时这 句话也恰如其分表明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
“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是对“谋犹回遹”的进一层申诉。好的谋略不 听取,坏的谋略反采用。如果说上两句是从总的方面说国家的政治状况 是邪谋盛行,这两句则是就幽王而言的,善恶不辨,甚至是从恶弃善。 这实是导致邪谋盛行的原因。诗人对此发出感慨:“我视谋犹,亦孔之 邛。”诗人说: 我看这谋略,存在着很大弊病。前面已评论谋犹之弊,这 里实是总括全章,并以我笼盖全章,议时政是我,发怨愤也自我。
第二章基本上是上章的反复。人在感慨之至时往往反复诉说,此章 也正在于申足第一章之意。潝潝、, 是形容统治集团中没有共同的 是非标准。 曹粹中云:“潝潝然相和者, 党同而无公是;然相毁者, 伐异而无公非。” (方玉润《诗经原始》引) 统治者之间的党同伐异,致 使是非难辨,诗人对此深致感慨,悲哀之甚,“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 之不臧,则具是依”,是对上面一章“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变换重 出,怨愤周王拒善从恶,这一章的最后,诗人再次发出感叹,我看现在 的谋略,要到什么地步!
对统治者进恶避善的感愤是这两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反复的出现 中得到了深化。
第三章开头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郑笺》云:“卜噬数而渎 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诗人通过龟灵厌这一典型的细 节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焦虑之深。诗人不直接叙述自己多次 占卜,而只言龟已厌,则占卜次数之多已含其中,这是极富表现力的。 诗人指出谋划之人很多,但应是所是,非所非,无所适从,所以一事无 成。这里暗示出幽王不能明断是非。谋划中意见不一致是正常的,要之 用谋者能决断之。下面从另一角度再申说此义,“发言盈庭”,正是谋夫 多的表现,意见纷杂,而没有人能任其职责而决断之。这就象行远路的 人却之于室,是不得其道的。
第四章诗人指出今人谋略之过在于不法古人。诗人感叹道:“哀哉为 谋,匪先民是裎,匪大犹是经。”多么可悲呀,如今的谋略不法古之圣 贤,不常行治国之大道。而其听从的尽是些浅末之迩言,士大夫争进的 也正是这些浅末之言。这正如建筑房屋而谋之于道,是不会顺利成功 的。
第五章,诗人望周王择善而用。“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止,大。 国家虽不大, 但有圣与非圣分。 从人口言, 人虽不多 (靡, , 多。) 有明哲之士,亦有善谋之人,有的恭肃 (肃)、有的善治 (艾)。 作为国王应该善于择才而用之,否则,就会象流泉一样,都将衰亡 (无,发语词,沦胥,都。)。诗人这里对周王发出了警告。
最后一章,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深忧。人们对于徒手搏虎、无 船渡河皆知其不可为,这是显见易知的,而对于幽微未著的灾祸却不易 察知。诗人的眼光是很敏锐的,他具有一种超前意识,他已洞察到灾难 正在酝酿,大祸将会来临。但可悲的是,国人对此毫无察觉,而他自己 却无能为力。他忧虑之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里诗 人用了两个形象鲜明的比喻,写出了自己焦忧万状的心理。
这首诗把叙述、议论与作者的慨叹结合起来,而以诗人对国事的忧 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样叙述议论都是在感慨中发的,就不显得 枯燥无味,而是始终都能让人体验到诗人的深深的忧愤。
诗人怨刺周王所选择的角度也值得我们注意。诗人怨刺的是决策过 程中的弊端。唯其在决策过程,所以弊端尚未成为现实,常人不易察 觉,而诗人有一种超前意识,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忧心忡忡,这就 表现出了诗人的高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潝潝, 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 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 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 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裎,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 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 或圣或否。 民虽靡, 或哲或谋, 或肃或艾。 如彼泉流,无沦胥斯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是一首怨刺诗,《毛诗序》云:“《小旻》,大夫刺幽王也。”周幽 王昏庸无能,不能决断,在决策中每每弃善从恶。诗人具有高度的政治 洞察力,他预感到周王朝潜伏着一场灾难。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 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全诗共分六章。一二两章指出国家政治之弊在于决策的不善。这首 诗以怨天发端,“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茫茫的苍天啊,施威虐于人 间。起句十分突兀,这表明诗人胸中的怨愤积之已火,诗歌一开始便不 可遏止地进发出来。这也造成悬念,引出下文:“谋犹回遹,何日斯 沮”。谋犹,谋划,谋略,相当于现今所谓决策。回遹,邪僻。谋略尽 是邪僻,何日才能止息?这里用一反诘句,一方面表明幽王用邪僻之谋 已非一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对时政的不满也是由来已久,同时这 句话也恰如其分表明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
“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是对“谋犹回遹”的进一层申诉。好的谋略不 听取,坏的谋略反采用。如果说上两句是从总的方面说国家的政治状况 是邪谋盛行,这两句则是就幽王而言的,善恶不辨,甚至是从恶弃善。 这实是导致邪谋盛行的原因。诗人对此发出感慨:“我视谋犹,亦孔之 邛。”诗人说: 我看这谋略,存在着很大弊病。前面已评论谋犹之弊,这 里实是总括全章,并以我笼盖全章,议时政是我,发怨愤也自我。
第二章基本上是上章的反复。人在感慨之至时往往反复诉说,此章 也正在于申足第一章之意。潝潝、, 是形容统治集团中没有共同的 是非标准。 曹粹中云:“潝潝然相和者, 党同而无公是;然相毁者, 伐异而无公非。” (方玉润《诗经原始》引) 统治者之间的党同伐异,致 使是非难辨,诗人对此深致感慨,悲哀之甚,“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 之不臧,则具是依”,是对上面一章“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变换重 出,怨愤周王拒善从恶,这一章的最后,诗人再次发出感叹,我看现在 的谋略,要到什么地步!
对统治者进恶避善的感愤是这两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反复的出现 中得到了深化。
第三章开头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郑笺》云:“卜噬数而渎 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诗人通过龟灵厌这一典型的细 节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焦虑之深。诗人不直接叙述自己多次 占卜,而只言龟已厌,则占卜次数之多已含其中,这是极富表现力的。 诗人指出谋划之人很多,但应是所是,非所非,无所适从,所以一事无 成。这里暗示出幽王不能明断是非。谋划中意见不一致是正常的,要之 用谋者能决断之。下面从另一角度再申说此义,“发言盈庭”,正是谋夫 多的表现,意见纷杂,而没有人能任其职责而决断之。这就象行远路的 人却之于室,是不得其道的。
第四章诗人指出今人谋略之过在于不法古人。诗人感叹道:“哀哉为 谋,匪先民是裎,匪大犹是经。”多么可悲呀,如今的谋略不法古之圣 贤,不常行治国之大道。而其听从的尽是些浅末之迩言,士大夫争进的 也正是这些浅末之言。这正如建筑房屋而谋之于道,是不会顺利成功 的。
第五章,诗人望周王择善而用。“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止,大。 国家虽不大, 但有圣与非圣分。 从人口言, 人虽不多 (靡, , 多。) 有明哲之士,亦有善谋之人,有的恭肃 (肃)、有的善治 (艾)。 作为国王应该善于择才而用之,否则,就会象流泉一样,都将衰亡 (无,发语词,沦胥,都。)。诗人这里对周王发出了警告。
最后一章,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深忧。人们对于徒手搏虎、无 船渡河皆知其不可为,这是显见易知的,而对于幽微未著的灾祸却不易 察知。诗人的眼光是很敏锐的,他具有一种超前意识,他已洞察到灾难 正在酝酿,大祸将会来临。但可悲的是,国人对此毫无察觉,而他自己 却无能为力。他忧虑之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里诗 人用了两个形象鲜明的比喻,写出了自己焦忧万状的心理。
这首诗把叙述、议论与作者的慨叹结合起来,而以诗人对国事的忧 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样叙述议论都是在感慨中发的,就不显得 枯燥无味,而是始终都能让人体验到诗人的深深的忧愤。
诗人怨刺周王所选择的角度也值得我们注意。诗人怨刺的是决策过 程中的弊端。唯其在决策过程,所以弊端尚未成为现实,常人不易察 觉,而诗人有一种超前意识,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忧心忡忡,这就 表现出了诗人的高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