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羊
谁谓尔无羊? 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 九十其犉。尔羊来
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或负其。 三十维物, 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 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 众维鱼矣, 旐维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 实难丰年; 旐维矣, 室家溱溱。
在《诗经》直接描写生产劳动的作品中,以描写农桑种植、采集的 居多,其次是描写田猎的,而描写畜牧活动的仅两首,一首是《鲁颂·》, 另一首就是这首《小雅·无羊》。 以思想和艺术成就而论, 《无 羊》不仅远远超过《》, 就是在《诗经》全部作品中, 它也是以画面 的清新生动,富于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情趣,而引起历代人们的注意。清 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首章‘谁谓’二字飘忽而来,是前此凋 耗,今始蕃育口气。以下人物杂写,或牛羊并题,或牛羊浑言,或单咏 羊不咏牛,而牛自隐寓言外,总以牧人经纬其间,以见人物并处,两相 习,自不觉两相忘耳。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晋、唐田家诸 诗何能梦见此境,末章忽出奇幻,尤为匪夷所思,不知是真是梦?真化 工之笔也。”
如果用画来作比喻,《无羊》并不是浓墨重彩的工笔画,而是用简 单线条所勾勒的速写画。但就是这单纯而准确的线条,却十分生动形象 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古代人民的放牧图。诗的第一章写牛羊的蕃盛, 开头以“谁谓”连发两问,而以“三百维群”,“九十其犉”来回答,朱熹所 谓的“羊以三百为群,其群不可数也; 牛之犉者九十,非犉者尚多也。” (《诗集传》) 点明了作者的用意。接下来,作者描写了牛羊的情态, “其角濈濈”,是写众多的羊聚集在一起安息,互不惊扰的样子。“其耳湿 湿”,则是写牛羊反刍,咀嚼用力,双耳摇动的样子,虽然只写了羊的 角、牛的耳朵,但就在这微细处,写出了辽阔牧场上特有的和平安谧气 氛。第二章从静到动,写有的牛羊走下山坡(“或降于阿”),有的到池塘 边饮水(“或饮于池”),有的还在睡觉,有的却已起来活动“或寝或 讹”)。 接着出现了牧人的形象:“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 或负其”, 这 些牧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有的还背着干粮口袋,着重表现了牧人的 风餐露宿的辛劳。“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是说羊牛蕃息,品目齐全, 适于各种用途的需要。虽然是写物,但由于是紧接着牧人形象后出现 的,因此它又似乎使人想见牧人们面对劳动成果在劳累的脸上所呈现的 欣慰笑容。第三章写牧人放牧技术的高超。“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 以雄”,是说牧人为牛羊选择有多种牧草的牧场,并注意区别牛羊的性 别,以便适时交配繁殖。接下来是写在牧人精心管理、调驯下,牛羊的 繁盛和安顺,于省吾说:“矜矜本应作矜矜,凡典籍中的矜字,乃从矛令 声的矜字之”,“矜矜应读作邻邻, 训为众多; 兢兢本应作竞竞, 训为 竞逐。骞训为亏歉,崩训为失去。‘尔羊来思,邻邻竞竞,不骞不崩’, 是说尔羊之来,为数繁多,争先恐后,既不亏歉,也无逃失。”(《泽螺 居诗经新证》)“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牧人一挥手臂,牛羊都顺从地回 到圈牢之中。用笔简洁,却极为传神,野外放牧那种“人物并处,两相 习,自不觉两相忘”的谐和情景,如在眼前。最后一章以牧人的梦及占 卜人对梦的解说作结,表现了古代人民淳朴的风习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为诗中形象生动的牧放图,增添了欢快气氛和传奇色彩。“众维鱼 矣, 旐维矣”, 前人的解说颇为纷纭, 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 当时的 民俗已不可知。现代学者多从清代马瑞辰的说法,认为“众”当为蟓及蠡 之假借。蟓,蝗也。并引《埤雅》所记鱼子逢旱日暴晒变为蝗虫,而雨 水充濡,则化为鱼的传闻,证明诗中牧人梦蟓蝗化为鱼,故为丰年之 兆。 诗中二维字训为乃。 蟓乃鱼矣, 谓蟓化鱼; 旐乃矣, 亦谓旐易以。 有众义, 故为室家溱溱之兆。 于省吾不同意马瑞辰的说法, 他 说:“按‘旐维矣’的旐字应读作兆,《释名·释矣》谓‘旐, 兆也。’孙诒 让《古籀拾遗》称:‘此籀字当即所谓大白之旗也。’《说文》烩字下引 《诗》‘其烩如林’,今本《大明》‘烩’作‘会’。然则旐之通兆,犹之乎旐 之通白, 烩之通会。‘众维鱼矣’之众, 与‘旐维矣’之兆互文同义, 古 籍谓十亿或万亿曰兆,引伸之则为众多之泛称。……众与兆均为量词, 维为句中助词。 此诗本谓牧人所梦的是鱼之众与多之多, 众鱼为丰年 之征, 兆为室家繁盛之验。”(《泽螺居诗经新证》) 马、 于两家说法 不同,论证的方法都是改字作释,似不能作为确解,但他们的说法都还 通达,有助于诗义的理解。
《诗经》中的好诗,大都是质朴自然的,《无羊》虽列入《小雅》, 但就其格调、气韵而言,则与《国风》相近,也是“里巷歌谣”,“所谓男 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熹《诗集传序》) 诗的韵味是通过朴 实无华、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在遣词造句上,并不象后世文人 那样讲究,因此,我们本不应对其文字做过深过细的推敲。但由于时代 的久远,语言的变化,今天我们要读懂《诗经》的作品,还是先要从文 字的解释入手。弄懂了文字的含义,我们再平心静气去诵读,它们的佳 处是可以体会到的。对于它们的社会背景,我们当然要注意。准确的社 会背景的把握,有助于对诗义的理解,但对于自汉以来的封建经师对它 们的种种解说,则需要认真分析。《毛诗序》说: 《无羊》,宣王考牧 也。”它的意思是: 宣王作为周的中兴之主,由于选用牧官得人,牛羊复 得蕃盛,《无羊》就是用来歌颂宣王时候畜牧成就的。现代学者虽不一 定认为这首诗是为宣王考牧而作,但由此引申认为这首诗是叙写奴隶主 畜牧牛羊的情况,反映出他们占有大量的牲畜,并有奴隶替他们放牧。 有的还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贵族。对于这样的解说,我以为不在于它是 否准确,而在于它无助于对《无羊》的理解。
记得方玉润在驳斥汉代经师认为《七月》一诗出自周公之手时说: “《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 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我们也可以依傍 他的这种推论得出《无羊》不可能出自当时的贵族之手的结论,它的作 者当是那些常年与牛羊为体的牧人,尽管阶级的压迫,使得奴隶们的劳 动变得十分艰难和痛苦,但他们并不轻视、鄙视劳动,正如高尔基所 说:“人们生活不能没有欢乐,他们善于发笑,会编快乐的歌曲,爱舞 蹈。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就而感到欢欣雀跃,甚至在祭司们的宗教仪式 上也采用了歌曲、舞蹈和游戏,连阴郁冷酷的耶稣教也不得不在自己的 节日诵唱一些快乐的圣歌。而艺术也就给奴隶们沉重的、苦役般的生活 带来了很多快乐。在伊斯拉斯坎人的瓷瓶,在古老的金饰品、武器和雕 刻,在埃及、希腊、墨西哥、秘鲁、印度和中国的古寺遗迹,在欧洲中 世纪的大教堂,在东方的地毯和法兰德斯的织花壁毯等等上面,我们所 看见的美,正是奴隶们创造的。”(《论艺术》)《无羊》编入 《诗经》, 可能与奴隶主祭祀天地祈求丰年有关,但就本源来说,它是一首牧人的 歌,歌中所表达的是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赞扬和他们面辛勤劳 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欣悦心情,并在千百年后,仍给我们美的享受, 这正是它具有永恒魅力的所在。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或负其。 三十维物, 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 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 众维鱼矣, 旐维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 实难丰年; 旐维矣, 室家溱溱。
在《诗经》直接描写生产劳动的作品中,以描写农桑种植、采集的 居多,其次是描写田猎的,而描写畜牧活动的仅两首,一首是《鲁颂·》, 另一首就是这首《小雅·无羊》。 以思想和艺术成就而论, 《无 羊》不仅远远超过《》, 就是在《诗经》全部作品中, 它也是以画面 的清新生动,富于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情趣,而引起历代人们的注意。清 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首章‘谁谓’二字飘忽而来,是前此凋 耗,今始蕃育口气。以下人物杂写,或牛羊并题,或牛羊浑言,或单咏 羊不咏牛,而牛自隐寓言外,总以牧人经纬其间,以见人物并处,两相 习,自不觉两相忘耳。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晋、唐田家诸 诗何能梦见此境,末章忽出奇幻,尤为匪夷所思,不知是真是梦?真化 工之笔也。”
如果用画来作比喻,《无羊》并不是浓墨重彩的工笔画,而是用简 单线条所勾勒的速写画。但就是这单纯而准确的线条,却十分生动形象 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古代人民的放牧图。诗的第一章写牛羊的蕃盛, 开头以“谁谓”连发两问,而以“三百维群”,“九十其犉”来回答,朱熹所 谓的“羊以三百为群,其群不可数也; 牛之犉者九十,非犉者尚多也。” (《诗集传》) 点明了作者的用意。接下来,作者描写了牛羊的情态, “其角濈濈”,是写众多的羊聚集在一起安息,互不惊扰的样子。“其耳湿 湿”,则是写牛羊反刍,咀嚼用力,双耳摇动的样子,虽然只写了羊的 角、牛的耳朵,但就在这微细处,写出了辽阔牧场上特有的和平安谧气 氛。第二章从静到动,写有的牛羊走下山坡(“或降于阿”),有的到池塘 边饮水(“或饮于池”),有的还在睡觉,有的却已起来活动“或寝或 讹”)。 接着出现了牧人的形象:“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 或负其”, 这 些牧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有的还背着干粮口袋,着重表现了牧人的 风餐露宿的辛劳。“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是说羊牛蕃息,品目齐全, 适于各种用途的需要。虽然是写物,但由于是紧接着牧人形象后出现 的,因此它又似乎使人想见牧人们面对劳动成果在劳累的脸上所呈现的 欣慰笑容。第三章写牧人放牧技术的高超。“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 以雄”,是说牧人为牛羊选择有多种牧草的牧场,并注意区别牛羊的性 别,以便适时交配繁殖。接下来是写在牧人精心管理、调驯下,牛羊的 繁盛和安顺,于省吾说:“矜矜本应作矜矜,凡典籍中的矜字,乃从矛令 声的矜字之”,“矜矜应读作邻邻, 训为众多; 兢兢本应作竞竞, 训为 竞逐。骞训为亏歉,崩训为失去。‘尔羊来思,邻邻竞竞,不骞不崩’, 是说尔羊之来,为数繁多,争先恐后,既不亏歉,也无逃失。”(《泽螺 居诗经新证》)“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牧人一挥手臂,牛羊都顺从地回 到圈牢之中。用笔简洁,却极为传神,野外放牧那种“人物并处,两相 习,自不觉两相忘”的谐和情景,如在眼前。最后一章以牧人的梦及占 卜人对梦的解说作结,表现了古代人民淳朴的风习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为诗中形象生动的牧放图,增添了欢快气氛和传奇色彩。“众维鱼 矣, 旐维矣”, 前人的解说颇为纷纭, 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 当时的 民俗已不可知。现代学者多从清代马瑞辰的说法,认为“众”当为蟓及蠡 之假借。蟓,蝗也。并引《埤雅》所记鱼子逢旱日暴晒变为蝗虫,而雨 水充濡,则化为鱼的传闻,证明诗中牧人梦蟓蝗化为鱼,故为丰年之 兆。 诗中二维字训为乃。 蟓乃鱼矣, 谓蟓化鱼; 旐乃矣, 亦谓旐易以。 有众义, 故为室家溱溱之兆。 于省吾不同意马瑞辰的说法, 他 说:“按‘旐维矣’的旐字应读作兆,《释名·释矣》谓‘旐, 兆也。’孙诒 让《古籀拾遗》称:‘此籀字当即所谓大白之旗也。’《说文》烩字下引 《诗》‘其烩如林’,今本《大明》‘烩’作‘会’。然则旐之通兆,犹之乎旐 之通白, 烩之通会。‘众维鱼矣’之众, 与‘旐维矣’之兆互文同义, 古 籍谓十亿或万亿曰兆,引伸之则为众多之泛称。……众与兆均为量词, 维为句中助词。 此诗本谓牧人所梦的是鱼之众与多之多, 众鱼为丰年 之征, 兆为室家繁盛之验。”(《泽螺居诗经新证》) 马、 于两家说法 不同,论证的方法都是改字作释,似不能作为确解,但他们的说法都还 通达,有助于诗义的理解。
《诗经》中的好诗,大都是质朴自然的,《无羊》虽列入《小雅》, 但就其格调、气韵而言,则与《国风》相近,也是“里巷歌谣”,“所谓男 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熹《诗集传序》) 诗的韵味是通过朴 实无华、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在遣词造句上,并不象后世文人 那样讲究,因此,我们本不应对其文字做过深过细的推敲。但由于时代 的久远,语言的变化,今天我们要读懂《诗经》的作品,还是先要从文 字的解释入手。弄懂了文字的含义,我们再平心静气去诵读,它们的佳 处是可以体会到的。对于它们的社会背景,我们当然要注意。准确的社 会背景的把握,有助于对诗义的理解,但对于自汉以来的封建经师对它 们的种种解说,则需要认真分析。《毛诗序》说: 《无羊》,宣王考牧 也。”它的意思是: 宣王作为周的中兴之主,由于选用牧官得人,牛羊复 得蕃盛,《无羊》就是用来歌颂宣王时候畜牧成就的。现代学者虽不一 定认为这首诗是为宣王考牧而作,但由此引申认为这首诗是叙写奴隶主 畜牧牛羊的情况,反映出他们占有大量的牲畜,并有奴隶替他们放牧。 有的还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贵族。对于这样的解说,我以为不在于它是 否准确,而在于它无助于对《无羊》的理解。
记得方玉润在驳斥汉代经师认为《七月》一诗出自周公之手时说: “《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 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我们也可以依傍 他的这种推论得出《无羊》不可能出自当时的贵族之手的结论,它的作 者当是那些常年与牛羊为体的牧人,尽管阶级的压迫,使得奴隶们的劳 动变得十分艰难和痛苦,但他们并不轻视、鄙视劳动,正如高尔基所 说:“人们生活不能没有欢乐,他们善于发笑,会编快乐的歌曲,爱舞 蹈。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就而感到欢欣雀跃,甚至在祭司们的宗教仪式 上也采用了歌曲、舞蹈和游戏,连阴郁冷酷的耶稣教也不得不在自己的 节日诵唱一些快乐的圣歌。而艺术也就给奴隶们沉重的、苦役般的生活 带来了很多快乐。在伊斯拉斯坎人的瓷瓶,在古老的金饰品、武器和雕 刻,在埃及、希腊、墨西哥、秘鲁、印度和中国的古寺遗迹,在欧洲中 世纪的大教堂,在东方的地毯和法兰德斯的织花壁毯等等上面,我们所 看见的美,正是奴隶们创造的。”(《论艺术》)《无羊》编入 《诗经》, 可能与奴隶主祭祀天地祈求丰年有关,但就本源来说,它是一首牧人的 歌,歌中所表达的是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赞扬和他们面辛勤劳 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欣悦心情,并在千百年后,仍给我们美的享受, 这正是它具有永恒魅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