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这是一曲以悲哀忧愁的音调弹奏的心歌。它低回往复,缠绵悱恻, 尽情地吐露了一位闺中少妇对丈夫怀恋的深情……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草虫在声声鸣叫,阜螽在趯趯蹦跃,诗一 开篇便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秋景如绘” (方玉润《诗经原始》) 的秋声 图。这,既是写景,又不完全是写景。因为从这秋声中,我们不是已经 可以感受到那位与“君子”久别的少妇心房的颤动了吗?《草虫》开篇运 用的是《诗经》中常有的所谓“比而兴”的手法,短短几句,既交代了 “秋景如绘”的时间背景,又把诗中女主人公的心情统一在一个空旷而又 萧瑟的气氛中。草虫鸣叫,阜螽紧趋,自然界生物的异类相求,很自然 地会在富于情感波动的人的心中引起共鸣。这位多情的、独守空房的少 妇,思念远征不归的丈夫的迫切心情,随着这声声催人的虫鸣,更添上 一层凄凉孤独的阴影。于是,思念与忧愁交织在一起,汇成了这一首深 情动人的诗篇。
思念与忧愁是这首诗的主调。不过,这种情感的吐露在诗中并非是 一泻而下,或仅仅限于一时一地的。从延续的时间与立体的空间进行多 角度、多层次的渲染,以造成回环往复、委宛动人的艺术魅力,是《草 虫》诗的显著特色。诗人的笔触几乎一直是跳跃着的,时空上可以从秋 写到春夏,从平野写到山岗; 表现手法上,则可以从景写到情,从现实 写到幻想。总之,随着情感的流动,那思念,那忧愁,仿佛是从少妇的 心中涌向了无边的原野,巍巍的高山,也涌向了读者的心田。春日里, 她“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夏日里,她“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在不同 的季节,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南山,是真的为了采蕨、采薇吗? 显然不 是。这其实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明写“采蕨”、“采薇”,暗中却透露出这 样的消息: 她再三地登上南山,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目极千里,望见远 在天涯的丈夫,望见他远远归来的身影。这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衬托,把 女主人公内心的思恋表现得更加曲折、含蓄,笔意也显得更加跳脱跌 宕。表面看,从采蕨、采薇一下子说到“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未见君 子,我心伤悲”,似乎有些突兀。不过,若不以迹象求之,实正是字字 有脉络! 几乎就是从《诗经》始,登高抒怀,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 种抒情传统。古人登高必赋,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登高》诗,特别 是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千古名句,以其深厚的 感情,多重的思绪,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不过,称颂这些诗的时候, 又怎么能忽略诗歌的源头呢! 就从《草虫》所描写的登高抒怀来说,不 是已经蕴含了深深的情致吗? 丈夫远征在外,生死未卜; 自己独守闺 房,孤苦难挨; 登高思亲,看到的却不过是一片茫茫; 红颜易老,青春 难驻; 夫归无望,忧心如焚……这一切思绪,又何尝不凝聚在这短短的 诗句之中! 登高激起的不尽情怀,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诗味 更加浓郁了。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还集中表现在诗中反复渲染的她 的忧心上。“忡忡”、“惙惙”、“伤悲”,三个看似相同的形容词,实际却展 示了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情形下女主人公三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这首 诗所表现的季节是由秋而春而夏。春天、夏天写她登高眺望而深秋则写 她倚门凝想,说明春夏登高牵动了她的情思,加重了她的孤独与悲哀, 使她无法、也不敢再在肃杀秋日去登高了。因而在秋日里只是引起了她 那绵绵不尽的思绪,不禁回想起春天、夏天登高的情景。春日,正是男 女相会游春的季节:“溱与洧,方涣须兮,士与女,方采兰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且乐。’维士与女, 伊其相 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别人的相爱相欢,在独守 闺房的女主人公心中更引起强烈的孤独、惆怅之感,因而,她只能说一 句“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惙惙”,包含着一种期望与失望交织的情 绪,她多么希望丈夫归来,能与自己一起加入到那些游春的男女行列 中,感受那明媚春光与和煦春风中特有的爱情欢乐。然而,这毕竟是不 现实的希望,所以,她怎能不忧上心来呢! 夏日的忧心,诗人则直接用 “伤悲”二字来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思念之中,不免又会增添一层 莫可名状的疑虑,音信杳然,远征在外的丈夫莫非已经忘记了苦苦思念 着他的爱人? 因而,如痴般的忧心中,自然涌现出一种“悲感”,以为自 己的执着是多少有些可悲可叹。这里既有对“君子”的思念,也有对自己 命运的感喟和对拆散他们甜蜜生活的战争的怨恨。夏去秋来,丈夫还是 无音无讯,“伤悲”中又不得不添上一层担心与恐惧。“君子”离家从军,一 去不返,是生?是死?此刻成为了女主人公心中至深的疑问,这种心情 与杜甫《述怀》所表现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 心亦何有”十分相通,盼望丈夫音信的心情反而变成一种害怕、恐惧的 忧心了。这时,千思万虑,只化作唯一的心愿,只要丈夫能生还,就是 最大幸福!“忡忡”两字,就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特殊的忧心。所以说,“忡 忡”、“惙惙”、“伤悲”三个词,并非可以等量齐观,它们能从各自不同的 角度,不同的层次,鲜明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极为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与 情感波澜,其中既透露了她的思念之情,又包含着担忧、悲伤、祈祷的 因素,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草虫》诗共分三章,每章分别以“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 降”、“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 夷”作结,这是诗中反复弹奏的主旋律。它仿佛是在低回舒缓的忧叹中 突然爆发的激越短促的音符,表现了少妇幻想中的相见场面和热烈、奔 放的情绪,把诗歌推向高潮。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这一艺术手法 说:“始因秋虫以寄恨,继历春景而忧思,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 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又说:“由秋而春,历时愈久,思 念愈切。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也。”明明不曾相 见,却由于思念之深,思念之切,由于忧愁之重,不得不寻求解脱,才 产生了一种幻觉,以为“亦既见止,亦既觏止”,仿佛“君子”已经回到自 己身边,于是不禁兴奋地唱出“我心则降”、“我心则悦”、“我心则夷”。字 里行间,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便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可是,幻想终 归不是现实,把喜悦的心情置于幻想的境界,不正说明相见之虚妄,说 明忧愁之深重! 这正是方玉润所说的“透过一层”的写法,是“善言情”之 作。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所 总结的这一艺术法则,在《草虫》中就有所表现。在每章中,既写现实 中的忧伤、对亲人的思念,又写幻想中相见时的欢乐,内心的喜悦。现 实与幻想的对比,痛苦与欢乐的撞击,往往有着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如果没有“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的“哀景”、“哀 情”,“我心则降”、“我心则悦”、“我心则夷”所表现的动人心魄的魅力就要 大为逊色! 同样,如果没有幻想中“乐景”、“乐情”的渲染,其思念之苦 也就难以如此扣人心弦。艺术上的哀与乐,就是这样交融一体,相得益 彰。
《草虫》不过是《诗经》中一首平平常常的小诗,初读之,往往很 不经意,细细品味,才会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情思,蕴含着丰富的艺 术表现力,才感到它也会久久地回旋在人们的心上呢。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这是一曲以悲哀忧愁的音调弹奏的心歌。它低回往复,缠绵悱恻, 尽情地吐露了一位闺中少妇对丈夫怀恋的深情……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草虫在声声鸣叫,阜螽在趯趯蹦跃,诗一 开篇便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秋景如绘” (方玉润《诗经原始》) 的秋声 图。这,既是写景,又不完全是写景。因为从这秋声中,我们不是已经 可以感受到那位与“君子”久别的少妇心房的颤动了吗?《草虫》开篇运 用的是《诗经》中常有的所谓“比而兴”的手法,短短几句,既交代了 “秋景如绘”的时间背景,又把诗中女主人公的心情统一在一个空旷而又 萧瑟的气氛中。草虫鸣叫,阜螽紧趋,自然界生物的异类相求,很自然 地会在富于情感波动的人的心中引起共鸣。这位多情的、独守空房的少 妇,思念远征不归的丈夫的迫切心情,随着这声声催人的虫鸣,更添上 一层凄凉孤独的阴影。于是,思念与忧愁交织在一起,汇成了这一首深 情动人的诗篇。
思念与忧愁是这首诗的主调。不过,这种情感的吐露在诗中并非是 一泻而下,或仅仅限于一时一地的。从延续的时间与立体的空间进行多 角度、多层次的渲染,以造成回环往复、委宛动人的艺术魅力,是《草 虫》诗的显著特色。诗人的笔触几乎一直是跳跃着的,时空上可以从秋 写到春夏,从平野写到山岗; 表现手法上,则可以从景写到情,从现实 写到幻想。总之,随着情感的流动,那思念,那忧愁,仿佛是从少妇的 心中涌向了无边的原野,巍巍的高山,也涌向了读者的心田。春日里, 她“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夏日里,她“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在不同 的季节,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南山,是真的为了采蕨、采薇吗? 显然不 是。这其实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明写“采蕨”、“采薇”,暗中却透露出这 样的消息: 她再三地登上南山,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目极千里,望见远 在天涯的丈夫,望见他远远归来的身影。这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衬托,把 女主人公内心的思恋表现得更加曲折、含蓄,笔意也显得更加跳脱跌 宕。表面看,从采蕨、采薇一下子说到“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未见君 子,我心伤悲”,似乎有些突兀。不过,若不以迹象求之,实正是字字 有脉络! 几乎就是从《诗经》始,登高抒怀,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 种抒情传统。古人登高必赋,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登高》诗,特别 是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千古名句,以其深厚的 感情,多重的思绪,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不过,称颂这些诗的时候, 又怎么能忽略诗歌的源头呢! 就从《草虫》所描写的登高抒怀来说,不 是已经蕴含了深深的情致吗? 丈夫远征在外,生死未卜; 自己独守闺 房,孤苦难挨; 登高思亲,看到的却不过是一片茫茫; 红颜易老,青春 难驻; 夫归无望,忧心如焚……这一切思绪,又何尝不凝聚在这短短的 诗句之中! 登高激起的不尽情怀,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诗味 更加浓郁了。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还集中表现在诗中反复渲染的她 的忧心上。“忡忡”、“惙惙”、“伤悲”,三个看似相同的形容词,实际却展 示了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情形下女主人公三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这首 诗所表现的季节是由秋而春而夏。春天、夏天写她登高眺望而深秋则写 她倚门凝想,说明春夏登高牵动了她的情思,加重了她的孤独与悲哀, 使她无法、也不敢再在肃杀秋日去登高了。因而在秋日里只是引起了她 那绵绵不尽的思绪,不禁回想起春天、夏天登高的情景。春日,正是男 女相会游春的季节:“溱与洧,方涣须兮,士与女,方采兰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且乐。’维士与女, 伊其相 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别人的相爱相欢,在独守 闺房的女主人公心中更引起强烈的孤独、惆怅之感,因而,她只能说一 句“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惙惙”,包含着一种期望与失望交织的情 绪,她多么希望丈夫归来,能与自己一起加入到那些游春的男女行列 中,感受那明媚春光与和煦春风中特有的爱情欢乐。然而,这毕竟是不 现实的希望,所以,她怎能不忧上心来呢! 夏日的忧心,诗人则直接用 “伤悲”二字来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思念之中,不免又会增添一层 莫可名状的疑虑,音信杳然,远征在外的丈夫莫非已经忘记了苦苦思念 着他的爱人? 因而,如痴般的忧心中,自然涌现出一种“悲感”,以为自 己的执着是多少有些可悲可叹。这里既有对“君子”的思念,也有对自己 命运的感喟和对拆散他们甜蜜生活的战争的怨恨。夏去秋来,丈夫还是 无音无讯,“伤悲”中又不得不添上一层担心与恐惧。“君子”离家从军,一 去不返,是生?是死?此刻成为了女主人公心中至深的疑问,这种心情 与杜甫《述怀》所表现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 心亦何有”十分相通,盼望丈夫音信的心情反而变成一种害怕、恐惧的 忧心了。这时,千思万虑,只化作唯一的心愿,只要丈夫能生还,就是 最大幸福!“忡忡”两字,就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特殊的忧心。所以说,“忡 忡”、“惙惙”、“伤悲”三个词,并非可以等量齐观,它们能从各自不同的 角度,不同的层次,鲜明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极为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与 情感波澜,其中既透露了她的思念之情,又包含着担忧、悲伤、祈祷的 因素,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草虫》诗共分三章,每章分别以“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 降”、“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 夷”作结,这是诗中反复弹奏的主旋律。它仿佛是在低回舒缓的忧叹中 突然爆发的激越短促的音符,表现了少妇幻想中的相见场面和热烈、奔 放的情绪,把诗歌推向高潮。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这一艺术手法 说:“始因秋虫以寄恨,继历春景而忧思,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 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又说:“由秋而春,历时愈久,思 念愈切。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也。”明明不曾相 见,却由于思念之深,思念之切,由于忧愁之重,不得不寻求解脱,才 产生了一种幻觉,以为“亦既见止,亦既觏止”,仿佛“君子”已经回到自 己身边,于是不禁兴奋地唱出“我心则降”、“我心则悦”、“我心则夷”。字 里行间,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便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可是,幻想终 归不是现实,把喜悦的心情置于幻想的境界,不正说明相见之虚妄,说 明忧愁之深重! 这正是方玉润所说的“透过一层”的写法,是“善言情”之 作。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所 总结的这一艺术法则,在《草虫》中就有所表现。在每章中,既写现实 中的忧伤、对亲人的思念,又写幻想中相见时的欢乐,内心的喜悦。现 实与幻想的对比,痛苦与欢乐的撞击,往往有着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如果没有“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的“哀景”、“哀 情”,“我心则降”、“我心则悦”、“我心则夷”所表现的动人心魄的魅力就要 大为逊色! 同样,如果没有幻想中“乐景”、“乐情”的渲染,其思念之苦 也就难以如此扣人心弦。艺术上的哀与乐,就是这样交融一体,相得益 彰。
《草虫》不过是《诗经》中一首平平常常的小诗,初读之,往往很 不经意,细细品味,才会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情思,蕴含着丰富的艺 术表现力,才感到它也会久久地回旋在人们的心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