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 为为绤, 服之无。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这首诗在近代颇有些争论,那是由胡适之先生的高论引起的。一九 二五年九月,胡适在武昌大学讲演时说:“《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 急忙要归的情景。”此论一出,舆论哗然。大概胡先生自己也觉得太离 谱,便将讲演稿重新整理过,以《谈谈〈诗经〉》的题目再行发表。文 前加一按语:“这是民国十四年九月在武昌大学讲演的大意,曾经刘大杰 君笔记,登在《艺林旬刊》第二十期发表; 笔记颇有许多大错误。现在 我修改了一遍,送给颉刚发表。”轻轻一笔,诿过于人,“大错误”便交给 了“笔记者”。虽然如此,还是不能逃过世人的眼睛。周作人在《谈〈谈 谈诗经〉》一文中说:“胡先生说,‘《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急忙要 归的情景’,我猜想这里胡先生是在讲笑话,不然,恐怕这与‘初民社 会’有点不合。这首诗至迟是孔仲尼先生在世时发生的,照年月计算, 当在距今二千四百几十年以前,那时恐怕未必有象南通州土王张四状元 这样的实业家,在山东纠集股本设立工厂、制造园丝夏布。……胡先生 只见汉口有些纱厂的女工的情形,却忘记这是二千年前的诗了。倘若那 时也有女工,那么我也可以说太史坐了火车采风,孔子拿着红蓝铅笔删 诗了。”
《葛覃》究竟讲的是什么,我们不能就诗论诗,必须把它放到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葛覃》是三百零五篇的第二篇,可见其地位的重要。那么,“诗三 百”它的排列顺序有没有什么深意呢?宋代的王安石认为哪篇诗在前, 哪篇诗在后,是有深意在的。他说:“王者之治,始之于家。家之序,本 于夫妇正。夫妇正者,在求有德之淑女,为后妃,以配君子也,故始之 于《关雎》。夫淑女所以有德者,其在家本于女工之事也,故次之《葛 覃》。有女工之本,而后妃之职尽矣,则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 故次之以《卷耳》。……”(《周南诗次解》) 他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顺 序,既不是按尊卑之序,也不是按国之大小,而是以美刺为序。以美者 在前,以刺者在后,“序善恶以示万世”,这就会使“乱臣贼子惧,而天下 劝焉”(《国风解》)。
我们姑且不谈他对于诗的内容解释得正确与否,单说他这样把诗一 首一首排上号,再臆想出一条主线穿起来,就不能避免牵强附会、生拉 硬扯之弊。
但是,我们也不能断然说三百篇的整理者在篇目顺序的安排上没有 一点想法,也不能说这个顺序不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我们试以三百篇 的头几篇为例,看看它们的先后顺序:
三百篇的第一篇《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 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他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亲前的心情。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桃夭》贺人新婚,希望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 (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 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可以说写了婚姻生活的最重 要内容。
作为《诗经》整部书的第一部分; 作为《国风·周南》的头几篇, 这样大分量地写了婚姻问题,岂不令人深思吗?
应该说,这是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中国古代社会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形式。家庭的巩固 与否与社会的稳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 (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 友五种关系) 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 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 的。宋代理学家朱熹援引他的朋友吕祖谦的话说得更为明确,他说:“有 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 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 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从这段论 述,我们也可以看出婚姻、家庭在当时社会中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听古 乐唯欲睡、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他说:“家贫则思 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 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我们把《葛覃》放到这样一个背景、一种思潮下面去考察,我们对 它的内容,是否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呢?
《葛覃》讲的是女子归宁。当时社会的女孩子出嫁后,回娘家不容 易,所以,回娘家是一件大事,很值得高兴。然而诗并不从她要归宁直 接写起,而是先写季节、写天气、写自然景物。山谷之中,葛藤长得十 分茂盛,叶子翠绿,黄雀上下飞鸣,停落在灌木丛中。诗人用了六句, 二十四个字,先描绘出一幅阳光明媚的景象。接着讲到收割、讲到煮 葛,讲到用葛的纤维织成粗布、细布,作成衣服。这样的衣服,穿起来 舒舒服服。“服之无”, 四个字, 朴素无华地体现了穿着自己亲自割、 亲自煮、亲自织,并且亲自缝制的衣服那种高兴而得意的心情。最后一 段写到本诗的主体了。活终于干完了,女孩子可以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爹 妈去了。她征得了公婆的同意,她是多么快活啊! 她告诉“师氏”,快快 帮我收拾衣物吧,哪件衣服当洗,哪件衣服不必洗,赶快挑出来,我就 要动身了。
应该说诗的内容并不复杂,但却含蕴了很多内容。概括起来,这首 诗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勤、俭、敬、孝。她自己收割、煮葛,自己织布、 作衣,是说她勤俭。她干完活征得公婆同意才回娘家,是说她敬。她虽 然出嫁了,但时时惦记看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回去是那样的高兴,是说 她孝。短短一首小诗,写了女孩子勤、俭、敬、孝的品德,含意可谓深 长。谈到这里,我们再把《葛覃》放到我们前面谈到的特定背景中去, 我们对它历来受到推崇,恐怕就不难理解了吧?
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技巧很高。
诗的第一章,风景的描写很特色。葛藤长得很茂盛,爬满山谷,呈 现出一种静态美; 黄鸟上下飞鸣,穿行于树丛中,美妙的鸣声,艳黄的 颜色,表现出一种动态美。动静结合,绘出了一幅美妙的色图。
这个美丽的景致,是我们一眼便可以看到的,是实的; 透过这实的 景象,让人感到的却是一种快乐的气氛。这气氛是虚的。景实而情虚, 情景交融,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景有限而情无限”的美感。
这种快乐的情绪由于诗篇的展开而不断加强。到第三章,一切活都 干完了,女孩子就要回娘家时,达到了高潮。让人佩服的是,这个高潮 却是借助于语言的功夫表达出来的。第三章,最后六句,诗人多次使用 语助词复叠,使句子更加短,节奏当然也就更加急。急速的节奏,表现 了一种急迫的心情。当我们读完最后六句,一个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的女 孩子,急切而欢快地准备行装的情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首诗很短,很朴素,但却给人以美的享受,实在有很多可借鉴的 东西。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 为为绤, 服之无。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这首诗在近代颇有些争论,那是由胡适之先生的高论引起的。一九 二五年九月,胡适在武昌大学讲演时说:“《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 急忙要归的情景。”此论一出,舆论哗然。大概胡先生自己也觉得太离 谱,便将讲演稿重新整理过,以《谈谈〈诗经〉》的题目再行发表。文 前加一按语:“这是民国十四年九月在武昌大学讲演的大意,曾经刘大杰 君笔记,登在《艺林旬刊》第二十期发表; 笔记颇有许多大错误。现在 我修改了一遍,送给颉刚发表。”轻轻一笔,诿过于人,“大错误”便交给 了“笔记者”。虽然如此,还是不能逃过世人的眼睛。周作人在《谈〈谈 谈诗经〉》一文中说:“胡先生说,‘《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急忙要 归的情景’,我猜想这里胡先生是在讲笑话,不然,恐怕这与‘初民社 会’有点不合。这首诗至迟是孔仲尼先生在世时发生的,照年月计算, 当在距今二千四百几十年以前,那时恐怕未必有象南通州土王张四状元 这样的实业家,在山东纠集股本设立工厂、制造园丝夏布。……胡先生 只见汉口有些纱厂的女工的情形,却忘记这是二千年前的诗了。倘若那 时也有女工,那么我也可以说太史坐了火车采风,孔子拿着红蓝铅笔删 诗了。”
《葛覃》究竟讲的是什么,我们不能就诗论诗,必须把它放到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葛覃》是三百零五篇的第二篇,可见其地位的重要。那么,“诗三 百”它的排列顺序有没有什么深意呢?宋代的王安石认为哪篇诗在前, 哪篇诗在后,是有深意在的。他说:“王者之治,始之于家。家之序,本 于夫妇正。夫妇正者,在求有德之淑女,为后妃,以配君子也,故始之 于《关雎》。夫淑女所以有德者,其在家本于女工之事也,故次之《葛 覃》。有女工之本,而后妃之职尽矣,则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 故次之以《卷耳》。……”(《周南诗次解》) 他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顺 序,既不是按尊卑之序,也不是按国之大小,而是以美刺为序。以美者 在前,以刺者在后,“序善恶以示万世”,这就会使“乱臣贼子惧,而天下 劝焉”(《国风解》)。
我们姑且不谈他对于诗的内容解释得正确与否,单说他这样把诗一 首一首排上号,再臆想出一条主线穿起来,就不能避免牵强附会、生拉 硬扯之弊。
但是,我们也不能断然说三百篇的整理者在篇目顺序的安排上没有 一点想法,也不能说这个顺序不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我们试以三百篇 的头几篇为例,看看它们的先后顺序:
三百篇的第一篇《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 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他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亲前的心情。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桃夭》贺人新婚,希望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 (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 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可以说写了婚姻生活的最重 要内容。
作为《诗经》整部书的第一部分; 作为《国风·周南》的头几篇, 这样大分量地写了婚姻问题,岂不令人深思吗?
应该说,这是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中国古代社会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形式。家庭的巩固 与否与社会的稳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 (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 友五种关系) 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 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 的。宋代理学家朱熹援引他的朋友吕祖谦的话说得更为明确,他说:“有 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 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 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从这段论 述,我们也可以看出婚姻、家庭在当时社会中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听古 乐唯欲睡、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他说:“家贫则思 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 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我们把《葛覃》放到这样一个背景、一种思潮下面去考察,我们对 它的内容,是否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呢?
《葛覃》讲的是女子归宁。当时社会的女孩子出嫁后,回娘家不容 易,所以,回娘家是一件大事,很值得高兴。然而诗并不从她要归宁直 接写起,而是先写季节、写天气、写自然景物。山谷之中,葛藤长得十 分茂盛,叶子翠绿,黄雀上下飞鸣,停落在灌木丛中。诗人用了六句, 二十四个字,先描绘出一幅阳光明媚的景象。接着讲到收割、讲到煮 葛,讲到用葛的纤维织成粗布、细布,作成衣服。这样的衣服,穿起来 舒舒服服。“服之无”, 四个字, 朴素无华地体现了穿着自己亲自割、 亲自煮、亲自织,并且亲自缝制的衣服那种高兴而得意的心情。最后一 段写到本诗的主体了。活终于干完了,女孩子可以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爹 妈去了。她征得了公婆的同意,她是多么快活啊! 她告诉“师氏”,快快 帮我收拾衣物吧,哪件衣服当洗,哪件衣服不必洗,赶快挑出来,我就 要动身了。
应该说诗的内容并不复杂,但却含蕴了很多内容。概括起来,这首 诗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勤、俭、敬、孝。她自己收割、煮葛,自己织布、 作衣,是说她勤俭。她干完活征得公婆同意才回娘家,是说她敬。她虽 然出嫁了,但时时惦记看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回去是那样的高兴,是说 她孝。短短一首小诗,写了女孩子勤、俭、敬、孝的品德,含意可谓深 长。谈到这里,我们再把《葛覃》放到我们前面谈到的特定背景中去, 我们对它历来受到推崇,恐怕就不难理解了吧?
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技巧很高。
诗的第一章,风景的描写很特色。葛藤长得很茂盛,爬满山谷,呈 现出一种静态美; 黄鸟上下飞鸣,穿行于树丛中,美妙的鸣声,艳黄的 颜色,表现出一种动态美。动静结合,绘出了一幅美妙的色图。
这个美丽的景致,是我们一眼便可以看到的,是实的; 透过这实的 景象,让人感到的却是一种快乐的气氛。这气氛是虚的。景实而情虚, 情景交融,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景有限而情无限”的美感。
这种快乐的情绪由于诗篇的展开而不断加强。到第三章,一切活都 干完了,女孩子就要回娘家时,达到了高潮。让人佩服的是,这个高潮 却是借助于语言的功夫表达出来的。第三章,最后六句,诗人多次使用 语助词复叠,使句子更加短,节奏当然也就更加急。急速的节奏,表现 了一种急迫的心情。当我们读完最后六句,一个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的女 孩子,急切而欢快地准备行装的情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首诗很短,很朴素,但却给人以美的享受,实在有很多可借鉴的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