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文学与艺术

2023-06-18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地处南方的两湖地区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 复杂的民族结构,使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持久性 和稳定性的特点,神话巫风较多地保留在民族风 俗之中。同时,美丽的山川等自然景色,不重礼仪 的社会文化景观,培育出与北方敦厚、庄重、注重 写实的风格迥异的浪漫奇谲、充满幻想的文学艺 术。
        楚国的文学作品大而言之是以屈原为代表的 屈赋诗歌和以庄周为代表的先秦散文。小而言之 则还有众多的民间神话、寓言和民间歌谣。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贵族世家 屈氏的后裔,生活于楚怀王和顷襄王之世,曾担任 楚怀王的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屈原生活的时代正 是秦国开始兴起,而楚国却有落伍之势的时候。为 了与强秦抗衡,屈原主张在国内实行改革,对外则 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强国之梦却一再地破灭了。 他受到忌贤妒能的贵族的诬陷,被昏庸的楚怀王 鄙弃,因而郁郁不得志,后被逐出朝廷,遭长期放 逐,终于眼睁睁地看着昏庸的官吏们把楚国推向 衰亡。在屈原被放逐的过程中,他把自己郁闷的心 情,不得施展的政治抱负和执着的追求,把自己拳 拳的报国之心和对黎民百姓的深深同情,都写进 了诗歌之中,这就是骚体诗歌。骚体诗歌是屈原吸 收楚、越之地民间诗歌的精华,加以创造和改编而 形成的另一种极富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抒情风格 的诗歌,汉代时把它称作楚辞,成为后世人们效仿 的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
        屈原所作的楚辞原是起源于江汉地区的民间 歌谣。江汉地区的古老居民应该是很爱唱歌的,宋 玉曾经列举了楚国的这样几首歌曲,他说:“客有 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 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 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 人。”史书上还记载居于楚之北地的晋人也十分熟 悉“南风”。《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南方的 民歌,有学者认为,“二南之地正在今南阳和荆州 之范围内”(参看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 版社)。二南之诗的特点是好用比兴,多缀虚词,这 恰好就是楚辞的特点。这类歌谣现在已经极少,仅 从一些片断的杂于史籍中的歌谣中可以找到它们 的痕迹。如《孟子·离娄篇》中的《孺子歌》也称《沧 浪歌》,沧浪之水出荆山,属江水。《论语·微子》中 的“接舆歌”,《说苑·善说篇》中的“越人歌”,《说 苑·至公篇》中的“子文歌”等等。其中最接近楚辞 的是“越人歌”,诗中的比兴手法为楚辞所继承,同 时诗中的语言形式,方言助词“兮”的运用和艺术 表现手法也与楚辞大体相同。歌中唱道:“今夕何 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耻 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 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说苑·善说 篇》)鲁迅对楚辞的源起也作过客观和公允的论 述,他说:“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 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 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汉文学史纲要》)。
        屈原的楚辞由汉代刘向收集和编定的共有二 十五篇,加上后来宋玉效仿屈原所作的楚辞和其 他一些模仿之作,一共有十六卷。
        楚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创作的长 篇自传体抒情诗《离骚》。离骚之意据汉代史学家 司马迁说,是“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是屈原再 次遭楚顷襄王贬谪而流放时所作的政治抒情诗。 诗中婉转曲折地描述了他大半生的经历和思想, 抒发了自己高洁而远大的志向,表达了对祖国对 人民的无比热爱,并控诉和抨击了奸佞小人误国 误民的劣行。诗中以奇幻的才思、精丽的文辞、博 洽的见闻和九死不悔的信念,运用天地、山川、神 灵、贤士、美人、佳花、美草来构造出独特的诗境, 融进了自己奔放不羁的丰富思想。《离骚》一篇是 屈原楚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后人常以“骚”代表 楚辞,并将屈原的全部作品统称之为“屈骚”。
        屈原的另一篇代表作是《天问》,这是屈原诗 中的一篇奇作。在他遭流放期间,看到楚先王的祀 庙和公卿祠堂内有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 和古圣贤怪物行事,因此在这里流连往返,仰观图 画,在壁上书写长诗,呵而问天,抒发愤懑之情,舒 泄忧愁之思。屈原一连发了一百七十多问,提出的 问题极为广泛,包括宇宙起源、自然现象、神话传 说、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一直从夏商周三代的兴 亡问到吴楚之争。清人夏大霖发出无限惊叹:“创 格奇,设问奇,穷幽极渺奇,不伦不类奇,不经不典 奇,颠倒错综奇,……问过又问,说过重说更 奇,……大奇大奇!”(《屈骚心印》)鲁迅说,此诗 “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 前人所不敢言。”(《摩罗诗力说》)。耐人寻味的是, 所有的问题没有一个答案,后世曾有文人试图作 “天对”以解人之惑,但是,殊不知屈原的天问是不 可以用具体答案来对答的,他的发问直抒对天道 人事的不理解,是他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九章》也是屈原在放逐中所作的诗歌,汉代 人王逸说:“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 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在内容方面与 《离骚》大体相似,但在表达方式上更直露,他以直 抒胸臆的手法,表现对君王和祖国的忠贞之情,及 对奸臣小人的愤恨之意,同时表达自己自强不息, 为理想而献身的素志。《九章》共有九篇,在诗中我 们还可以了解当时楚国的社会状况、屈原在流放 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
        相传屈原被流放到沅江之地时,见当地人信 鬼而又好祭祀,但祭祀时所唱的歌词却很鄙陋落 后,因此,为他们作《九歌》。九歌不仅仅是祭祀时 所唱的赞歌,歌词中还表现了屈原高尚的精神境 界和美好的追求,同时也饱含着屈原对现实生活 中污浊现象的深深忧忿和哀怨,以及对统治者隐 晦的讽谏。《九歌》是一组思想价值极高,艺术上也 达到和谐统一的优美诗章。
        屈原的楚辞还有《远游》《招魂》《渔父》《大招》 等等。在这些诗篇中不仅饱含了屈原对祖国、人 民、大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且诗章中还表现了屈原对楚地神话传说、风俗民 情、山川景物、社会状况的深切了解和描叙。因而 宋人黄伯思概言之:“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 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 鉴·新校楚辞序》)
        继屈原之后,楚又有宋玉、唐勒和景差等人, 效仿屈原作楚辞。宋玉的作品留存下来的有《九 辩》一篇,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逊于屈 原。唐勒、景差的作品则未见有存。
        楚国文学的另一大家是庄子。庄子名周,是战 国中期宋国人,但他一直受楚地文化的滋养,所作 表现南方文学的气韵,多抒楚事,他留下来的三十 三篇散文被称为哲理散文巨著。《庄子》相传并非 全是庄周所撰,但全篇的文学特色却大体一致。庄 子诞生于战乱四起、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因此, 他对现实极端不满,而又不愿采取积极的态度,故 渴望自己处于一种逍遥自在、忘我无为的境界。于 是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反映他悲观遁世,只想逃 到他所追求的幻想的逍遥之乡,另一方面他也鞭 挞了黑暗的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和残暴。
        庄子的散文极富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特,无 所拘束,一任思绪之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其中 《逍遥游》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庄 子幻想出一种最大的鲲鹏鸟,其背不知有几千里, 振翅而起时,翅膀可以触到天边的云彩,扶摇而上 时,可达九万里的高空。这种鸟在现实中是没有 的,但庄子却用这种至大无极的鸟作比喻,来说明 它要靠风的力量才能飞上蓝天,所以它还没有达 到完全逍遥的境界,要想完全达到逍遥之地,就必 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也即忘我,不居功,不好 名。庄子所用的比喻形象雄奇,境界壮阔,看似荒 诞,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庄子的散文中还鲜明地体现出作者“适己”的 创作意图,将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景物恣肆幻化,率 意抒写,表现自己的真实本意,充分地体现出自己 深邃的思想和奇特的个性。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文 学中的地位一如鲁迅所言:“其文则汪洋辟阖,仪 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要》)
        汉代,由于秦代的焚书坑儒,因而经文诗歌都 被禁止。而秦的灭亡,率先由楚人举旗揭竿,因此, 楚地的民歌及楚辞重新成为时尚,广泛流行。楚霸 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曾与虞姬和部下同唱楚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 羽本纪》)刘邦围项羽于垓下也命军中士兵四面齐 唱楚歌,以乱项羽之军心。刘邦登帝位,与故旧乡 亲酒宴时自击筑同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 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 记·高祖本纪》)随后,又选派儿童一百二十人演 奏《大风歌》,直到文帝景帝时还保留着这一传统, 屈原创造的楚辞,在汉代受到如此的重视,可见其 艺术感染力之大。后来楚辞经过文学之士和民间 人士的加工创造,演变为一种不歌而诵的新文学 体裁,称为“汉赋”。
        魏晋南北朝时,荆州地区出现了不少在历史 上有名的文人,并留下了有价值的富有文学性的 学术著作。襄阳人习凿齿的《襄阳耆旧传》记载了 襄阳地区的人物事迹、山川、城邑面貌和三国人 物。南朝梁时人宗懔著有记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 的《荆楚岁时记》。还有写作著名的《哀江南赋》的 梁代才子庾信,他在诗、赋、骈体文方面都有很高 的成就。
        唐代是一个诗风盛行的年代,两湖的名城荆 州、襄阳、长沙、湘江、洞庭等地都留下了不少著名 诗人的墨迹,李白著名的《襄阳曲》《荆州歌》《江夏 行》《秋望洞庭》等都是吟咏两湖地区秀丽风光、名 胜古迹和风土人情的。杜甫和白居易也曾多次游 历两湖地区的大好河山,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许 多诗人的诗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带动民间的下 层人士也纷纷吟诗作赋。唐代诗人还创新了荆楚 地区原有的民歌——踏歌。使唐代两湖地区形成 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一时期两湖地区也涌现了 不少的文学家和诗人。如荆州人段成式撰写的著 名的《酉阳杂俎》,襄阳地区著名诗人有杜甫、孟浩 然、皮日休、张继,永州是唐代的大散文家柳宗元 的常居之地。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许多文学名人涌现出来,其中主要的是湖北地 区创造晚明重要文学流派——公安派的公安人袁 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三 人都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他们反对明代文坛上的 复古文风,反对用摹古、拟古和八股文等方式来束 缚作者。认为时代在变迁,文学也应随时代的变化 而变化,因而提倡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充 分体现作者的个性;崇尚本色,反对摹古。他们的 理论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有力的,对后 来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也有积极的影响。公安三袁 中成就最大者是袁宏道。与公安派同时出现的文 学流派还有竟陵人钟惺,谭元春创始的“竟陵派”, 其主流与公安派基本相同。
        在两湖文化的广博内涵中,艺术是一块有丰 厚养份而又结出硕壮果实的园地。从远古的江汉 平原到近世的两湖地区,从最初的手工艺术陶器、 青铜,直到近代的书法绘画都浸透了这一地域环 境的特点,令人目不暇接,书不胜书。
        江汉平原从新石器早期的石家河文化时起, 手工制陶就已经展现出先民们的艺术审美眼光。 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彩陶用精细黄泥土经过慢 轮修整,然后烧制成型,烧成后用天然的原料涂上 红色或白色的陶衣。还有小型陶制动物如羊、狗、 鸭、鹅、龟、鱼等。这些手工捏制的小动物形体单纯 但富有特征,无疑是人类最初的装饰品。稍后的大 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出现了黑色的蛋壳彩陶。它 色泽乌黑,表面光滑闪亮,薄如蛋壳。黑陶的造型 简洁爽利,往往不加修饰,仅以造型取胜。
        据湖南考古工作者近几年发现,在长沙县南 托乡的一处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内,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陶器上的纹饰为彩绘 鸟纹和太阳纹,这是我国最早绘有这种纹饰的陶 器。鸟纹绘在一件陶罐上,仅残存腹上部至口沿的 一小半。在罐的颈部绘有建筑门窗式的图案,肩部 两圈太阳光芒射线纹;系部有一四片的花瓣,系下 的腹部绘一长尾鸟,但仅存鸟首;鸟首向前昂起, 口衔一枚树枝。前后各一组树干的图案,鸟好像在 向前奋飞。(参看黄纲正《长沙南托遗址陶器鸟纹 饰及有关问题》,载《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 版社)整个构图显得紧凑、和谐,而且绘画的技巧 细腻、真实。鸟和太阳饰纹在北方的新石器时期出 土不少,但在南方却较少见,但这次出土的鸟纹陶 器年代却早于北方,表明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 这种彩陶绘饰艺术也是领先的。陶器纹饰在战国 时期已向抽象和流畅发展。江陵马山1号墓中一 件彩绘纹陶壶,器盖上彩绘火纹、几何云纹,器颈 腹上绘弦纹和菱形纹,肩部饰兽面铺首,(参看院 文清《楚文物的装饰艺术》载《华中建筑》1987年 第1期)各种纹饰集于一器之上,丝毫无杂乱和造 作之感,反而使人感到色彩纷呈,工艺精致。
        春秋早期的楚国青铜器发现比较多的是礼 器,那时的礼器从风格样式和花纹都与西周中原 地区的同类器物大体相近,楚文化的风格还刚刚 露出萌芽。春秋中期以后,楚式独特的风格开始显 露。赵家湖楚墓中的于鼎是这一时期的精美礼器。 于鼎造型特征是器腹浑圆,圜底稍向内收缩,蹄足 优美地向外撇出弧形,器身和鼎足都饰有细密的 纹饰,足上还铸出兽纹。器型显得精巧秀丽。到春 秋晚期,较大的贵族墓中出土了一种升鼎,升鼎造 型为束腰收腹,平底,立耳夸张地向外撇,器表饰 有繁缛的纹饰,比于鼎在造型上更典雅和庄重,这 是典型的楚文化风格的青铜器。
        青铜器造型和花纹被公认为最美的,是曾侯 乙墓中出土的、用分范合铸并采用失蜡法浇铸而 成的几件铜器。一件是蟠虺纹的铜尊和盘,堪称精 致繁缛,巧夺天工。另一件是建鼓的鼓座,它由八 对大龙交缠蟠绕在座体之上,另有许多小龙攀附 在大龙的头部,身部和尾部之上,龙体犹在翻滚嬉 戏,动感强烈。还有一件支撑磬架的怪兽型铜座, 龙首、鹤颈、鸟身、鳖足合为一体,这种怪诞诡异的 动物形象恰好是楚人标新立异的审美情趣的表 现。曾侯乙墓和其他楚墓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青铜 器物,表现出楚人自由浪漫、不拘一格的审美心 理。
        在出土的铜器中,铜镜也颇具艺术特色。长沙 出土有为数不少的铜镜,其中有一件战国时期的 四山镜,铜镜背面每一方排列一个山字,四山之间 配有四朵花,还有花叶、花枝,排列规则,圆中见 方,表现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联的美感。长沙楚 墓中这种样式的铜镜颇为流行。还有许多铜镜背 面分别饰有羽状纹、四叶纹、云雷纹、龙凤纹等等。 这些制作精致、纹饰秀美的铜镜,给后世铜镜的制 作以很大的影响。秦代的铜镜中仍保存着浓厚的 楚镜风格。
        楚国漆器的精美表现在漆器的造型和髹漆彩 绘上,这种造型大部分是指雕刻。造型优美的漆器 在楚墓中几乎是数不胜数,其中被公认为最美的 是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小座屏。一种 是江陵楚墓中出土过多件的虎座飞鸟。飞鸟昂首 展翅,似欲腾空而上,鸟的背上插一对鹿角,下面 是一支四脚着地的老虎。鸟的姿势壮美,虎的神态 安祥,对比强烈的奇特造型显示出楚人与众不同 的特有的审美观。还有一种是木雕的镇墓兽,也是 楚墓中大量出土的器物,它的作用是镇墓避邪。镇 墓兽的造型奇特神秘,它口吐长舌,双眼外突,头 插鹿角,显示出怪异和凶险的神态,表现的不是形 态规整的优美,而是狰狞之美。在江陵马山1号墓 中还出土了一件木雕辟邪,它是用一棵树根雕成 的,是一只虎头龙身、四足、卷尾的怪兽。它利用树 根的天然弯曲和四个分枝的天然伸向,显示游走 状,四只腿上均雕有动物,其用心之独特,有化腐 朽为神奇的效果。
        漆器的彩绘显示出来的艺术性比它的造型更 要多彩多姿,表现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 技艺。彩绘的纹样可以归纳为五类:动物纹样,植 物纹样,自然景象,几何纹样和社会生活场面。常 见色彩有红、黄、金、黑、赭、绿、蓝、灰、白等色。髹 饰工艺除打底、上漆、彩绘外,最能体现其工艺水 平的是描金、针刻和金属镶嵌。彩绘艺术精到的作 品之一是前已多次提到的彩绘小座屏,座屏上透 雕的凤鸟身上被着意绘上丰满的羽毛,鹿身上也 绘出了形象逼真的斑点。木雕鸳鸯豆上的鸳鸯背 上以黑漆打底,用朱红、金、黄色勾画出精细的羽 毛。一件漆耳杯的内底上,被描绘出一双凤鸟。曾 侯乙墓内棺的档板上描绘的凤鸟姿态多样。这些 彩绘纹样精美,线条曲折流畅,并且纹样千变万 化,表现出写实和夸张完满结合的艺术手法。荆门 包山2号墓一件漆奁上的车马人物画,采用的是 具象的写实手法,画面上共有二十六个人,或坐或 跪,或站或行,或奔或乘或御等,举止各异,服饰冠 帽及神态都各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地位身份。画 面上有十匹不同颜色的马,其中有八匹驾车前行, 或小步慢跑,或仰首长嘶,两匹停车站立;五棵柳 树枝条上都长出绿叶和幼芽,随风飘拂,构成春意 浓浓的意景;画面上的两只狗,一只随车后狂奔, 一只欢跳于车前;还有九只高飞的大雁。漆奁的盖 壁只有87.4厘米长,5.4厘米宽,却描绘出这么 多或举止潇洒,或神态拘谨的各不相同的人物,动 作各异的各类动物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其写 实与抽象相结合的风格,给人以具体的美的感受, 又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幅画所达到的艺 术高度,在先秦时期是首屈一指的,它的出现将使 艺术家们改写美术史。
        在战国时期,精美华丽的漆木器还有许多种。 江陵出土的一件龙凤纹的彩绘漆盾堪称一绝。盾 身绘满以龙凤为主题的图案,鸟的颜色各异,姿势 各异;龙两两相对,昂首卷尾,作腾飞之状;龙凤中 杂以树木和作舞蹈状的人形,整幅构图纷繁却有 层次,细腻而又流畅,色彩和谐,被誉为楚墓出土 的木盾之冠。此外,曾侯乙墓的彩绘棺板,长沙楚 墓漆尊上的狩猎图象、虎座鸟架鼓等等,都是彩绘 漆器中的精品。
        在楚艺术中,丝织品中的刺绣纹样和刺绣技 巧也堪称一绝。本世纪五十年代曾在长沙楚墓中 发现零星的丝绸碎片,有的还有刺绣痕迹,但可惜 残破过甚,难窥其详。使人们得以揭开楚国丝织之 谜,大饱眼福的是1982年江陵马山出土的大批保 存完好的丝织品和刺绣品。这批丝织品颜色多达 十几种,品种包括当时所有的八类;丝织品上的纹 样也是颇见水平的,有几何纹、动物纹和少量人物 纹,这主要表现在提花织物——锦的织造上。这些 纹样往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配以不同颜色,构成 富于变化的各种图案,如变异夸张的凤鸟形,各种 姿态极富动感的龙和意趣盎然的田猎纹形等等。
        这批丝绸物上的刺绣花纹也极为丰富,刺绣 的纹样有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和自然物景,主题是 龙、凤和花卉,造型大多高度抽象,仅留传神之笔。 有一件蟠龙飞凤纹绣,图案中心以一枝奇异的花 卉作为对称轴,花卉之上悬一旋转状圆形物。两条 对称的螭龙身体呈反S形,龙首相对,张口正对旋 转的圆形物,恰似二龙戏珠之态。二龙的尾端被呈 展翅高飞之状的凤鸟所衔,凤鸟头饰花冠,身下又 有小龙作S形相缠绕。还有一种凤、龙、虎纹绣,由 一凤二龙一虎组成,以高大的凤鸟为中心,凤鸟头 上有双翎花冠,双翅和尾部如花枝招展,脚下踏着 一条小龙,一翅则踏在虎背上,另一翅正伸向另一 条大龙,龙则似躲避不及回头张望。这一幅刺绣图 中凤的形象丰富舒展、张扬,色彩鲜艳,而龙和虎 则相形见绌,表现出凤的主体地位。还有一件三头 凤鸟的绣纹,图中是一只立式正视的凤鸟,张开的 双翅上各有一个头,这种怪异的造型不仅给人以 美感,也让人产生种种的联想。刺绣中还有三幅人 物纹,其中一件是一对舞人,长冠垂缨,长袍露足, 双手高举过头,长袖后扬,呈载歌载舞之状。
        马山一号墓中的17件龙飞凤舞的刺绣花纹, 无一件雷同,表现了龙凤的多姿多彩的形态,其想 象之奇特,造型之飘逸隽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 步。西汉马王堆1号墓中也出土了大量有刺绣花 纹的丝织品,在刺绣的花纹和艺术题材、装饰艺术 上与楚国有一脉相承的传统。马王堆墓的绣纹上 也采用锁绣的方法,另外,还增加了两种新技术。 马王堆墓刺绣上的艺术题材有动物纹,展现的是 孔雀、鹿和鸾鸟等,鸾鸟属凤类动物,孔雀实际上 是凤的原型。“乘云绣”上绣着飞卷的云雾,云中露 出一兽,作乘云之状,这实际上表现的是云中龙的 主题。这些都是楚国龙凤纹抽象化演变的结果。 (参看袁建平《马王堆一号汉墓与马山一号楚墓出 土丝织品的比较研究》载《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
        明清之际,除湖南的湘绣成为在全国享有盛 名的刺绣艺术品外,湖北的汉绣也展现出自己的 多姿多彩。汉绣由先秦汉代的楚绣发展而来,绣品 图案性强,有芦蓆片、万字锦、冰竹梅、灯龙锦等格 式。汉绣绣品浑厚,用色鲜艳,金碧辉煌,给人以装 饰美感,官服、戏装等是其代表。
        楚国完整的绘画是1949年在长沙东郊陈家 大山楚墓出土的一幅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帛画长 31厘米,宽22.5厘米。画的左上方绘有一条头朝 上,头上有双眼,身躯蜿蜒,尾端卷曲的龙,右方绘 一只凤鸟。凤龙的右下方正中,绘有一妇人侧身而 立,高髻细腰,广袖的长袍曳地而动。右下角还有 一半弯月状物,应为龙舟。整幅画面构图清新别 致,造型简练,图中的龙凤似在争斗,凤显然略占 上风。妇人则双手合掌,神态安详,好像在祈祷着 什么。1974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另一件帛 画,称为人物御龙帛画。帛画正中画一男子侧身直 立,危冠束发,博袍佩剑,驾驭一巨龙,龙首卷尾, 似奋力向前,龙尾上立一鹤,龙腹下有游鱼一尾, 人物上方有一华盖。这幅画用流畅的线条,塑造了 一个气度从容、具有士大夫气质的人物。已故史学 大家郭沫若先生曾为此画题诗一首:“仿佛三间再 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 耸。”(转引自金维诺《从楚墓帛画看早期肖像画的 发展》载《中国美术论集》)这两幅帛画显示了战国 时期楚人已能够驾驭有具体含意的写实画,画面 结构完整,立意新奇,并且技艺也达到了相当的高 度。
        战国时期的绘画在其他的器物上也屡屡出 现。曾侯乙墓的漆衣箱上画有一幅后羿射日图。在 画两边画相对称的一高一矮两棵树,高树顶端绘 有光芒四射的花朵,好像一个太阳,其他的树枝末 端还绘有十个这样的太阳,矮树上共有九个太阳。 有一个人持弓立于两树之间的夹谷中,一支箭已 经射出,高树上射下一鸟,矮树上射下一兽,整个 画面就好像是一幅神话故事的图解,发人思索。
        1972年马王堆汉墓群出土五幅帛画,它们深 受楚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楚艺术的风格,其中1 号墓的一幅T形帛画最引起轰动。它的画面构图 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表示天上、人间和地下,帛画 上绘有醒目的日月形象,这便是天之常象;中部绘 有主仆虔诚地缓行和跪迎,此为人之常礼;下部绘 有交缠在一起的双鱼和托举平板的巨人,这便是 地之常形。(参见郑曙斌《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 巫术意义》载《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帛画的全部 内容都笼罩在浓浓的神秘气氛中,与楚帛画中的 新奇怪异风格如出一辙,折射出楚地的巫文化观 念。
        汉代的美术作品中还有一种是刻在墓葬或祠 堂壁上的装饰画,两湖地区有不少发现。在墓门的 石板上雕刻的画像有用于辟邪的铺首衔环图像, 执武器的门吏、神人、动物和神兽等等,这在丧祭 中含有驱逐凶邪的意思,与楚的镇墓兽有异曲同 工之妙。当阳二号墓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一张牙 舞爪、凶猛可怖的白虎,以及曲颈扬尾的青龙,刻 画得线条轮廓清晰,造型生动,表现了雕刻手法的 熟练和审美眼光的提高。还有一种是在祠堂壁上 刻的画,这一类画没有实物出土,仅从屈原作《天 问》之诗中得知。屈原在流放途中歇于楚王之庙及 公卿祠堂内,“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大概指的就 是这类壁画。
        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出土了时间为战国中 期的一支毛笔,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毛 笔,它比传说中蒙恬造笔的时间提前了上百年。毛 笔的出现意味着楚人的书写工具得到改进,由此 必将推动字体的演进。从考古中发现,楚人的书法 艺术风格早在春秋中期就已开始形成,主要表现 为字体略带纵势长方,圆润刚劲,笔势开阖动宕, 有一种几何装饰式的美。这一时期楚人书法最富 有艺术美感的是鸟书,也称之为鸟篆。顾名思义, 鸟书即像鸟形的文字。楚国的鸟书之鸟形,其较繁 者与楚器上的凤纹相近,其较简者与楚器上的变 形凤纹相似。战国时期楚字体趋向规整,笔划趋向 简化,但仍承袭了前一时期修长多波曲的风格。楚 人书法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首创了隶书,楚 简的文字中已经开始有了隶书的形式格架和波势 排法(张正明《楚文化史》)。隶书一改鸟篆的曲折 动宕,不拘形式的特点,化曲线为直线,改重装饰 为讲究平衡对称,改活泼为端庄,给人以稳重大方 秀丽的美感。后世宋代的大书法家襄阳人米芾的 擅书众体,尤以行书最佳,用笔灵动多变,爽利中 见力量,姿态飞动,表现出奇而不怪,灵动而不诡 谲的特色,明朝人董其昌称他的书法:“宋朝第一, 毕竟出东坡之上。”
        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造 就了楚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好巫觋之事,喜歌舞。 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春秋中期楚国就有专门管理 乐事的官员,而且这种官职是世代相传的,如楚国 的钟氏家族,担任过乐官的有钟仪、钟建,还有传 说中钟氏家族的钟子期则非常精通音乐,被誉为 千古知音。在楚国社会中,音乐的用途十分广泛, 有用于军事的,在操练时要跳武舞,在战争胜利归 来时要奏乐庆贺;有用于宴饮的,在举行盛大宴会 的时候,有女伶人在堂下奏乐;有用于外交礼仪场 合的,在迎接别国的高级使节时奏乐,奏乐时还别 具一格地将乐队安排在地宫中,待宾客到来时,鼓 乐齐鸣,给客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晋国的郤至 第一次到楚国时,曾遇到这种场面,在毫无心理准 备的情况下,竟然吓得他扭头就跑,成为历史上的 一件笑谈;还有用于祭祀,楚人信巫好鬼且喜祭 祀,因而巫风盛行。每逢祭祀之时,一定要载歌载 舞来取悦于鬼神。屈原所作的《九歌》就是根据民 间祭祀的歌词改编而成的。除演奏音乐外,还有以 唱歌表演的形式向楚王或官吏进谏。优孟是楚国 一位艺术家,他为使名相孙叔敖的后代摆脱贫困, 便用唱歌的方式向楚王诉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楚国著名狂士接舆以唱歌的方式向孔子进言,这 件事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接舆所唱的歌也一直流 传下来。
        楚国奏乐所用的乐器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 载,有钟、钲、于、磬、鼓、瑟、筝、笙、竽、箎、排箫、 木号角等。楚民间祀神所用乐器,据《九歌》所记, 以鼓为主,作巫装扮的男男女女,合着鼓点,边歌 边舞。
        宫廷里演奏的大型乐舞则有多种乐器齐奏, 其主要的乐器是气势恢弘、声色宏亮的编钟。诸侯 王宫里演奏时由大中小六十五件编钟齐鸣,据复 原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的这种编钟演奏的音 乐,真可谓声振于耳,萦绕于心,回荡于庭。同时配 器的还有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箎等七种乐 器,由二十一人或二十二人演奏,演奏起来气势颇 为壮观。
        民间自娱或小型演奏多采用琴、鼓、瑟、笙等。 伯牙是最好的琴师。《荀子·劝学篇》说:“伯牙鼓 琴,而六马仰秣。”也有吹笙的。墨子去见楚王,为 取悦于楚,他穿上锦锈之衣,一路上吹着笙来到楚 国。小型乐队一般则用三至四件乐器。曾侯乙墓中 东室中出土了琴、瑟、和鼓,这大概是在小型房间 里少数人自娱的乐器。古代的音乐气势和调式已 不可知,但从屈原的楚辞中可以知道一些音乐曲 目,如“涉江”、“采菱”、“扬荷”、“激楚”等。
        军事上用的乐曲有大武之乐,这是一边演奏 一边唱一边舞蹈的音乐。
        楚人的舞蹈最有特色的是巫舞,楚人好巫成 癖,汉代人王逸曾说,楚国的风俗信鬼而好祭祀, 祭祀时一定要唱歌跳舞,以取悦于鬼神。屈原为祭 祀所作的《九歌》中形容那些男巫女巫的舞姿是 “偃蹇”、“连蜷”,大概是一种大幅度扭动身姿而形 成一种曲线的律动。楚人穿着深衣,摆动长袖,然 后作波浪式的律动,确实很优美。宫廷里的舞蹈大 概较民间巫舞要优雅一些。长沙黄土岭出土的战 国漆奁上绘有舞女跳舞的姿势,丰容细腰,体态轻 盈地舞动长袖,翩然起舞。
        楚音乐中广布于民间的巫音巫乐最为有生命 力。楚亡之后,楚巫遗风仍在楚地长期留存,大多 保留在民间歌舞谣曲中。自古以来湘鄂一带以歌 舞祭神的盛大祭典颇多。在祭典中演唱的歌曲多 带有巫音的成份。如土家族的《摆手歌》,神农架地 区的《黑暗传》等等,都是由巫师演唱的丰富、神 奇、奔放的古老歌谣歌曲。(参看巫瑞书《荆湘歌谣 的楚文化色彩探索》载《楚文艺论集》湖北美术出 版社)在这一地区流传的生产、生活中的歌谣,也 不同程度地具有巫风因素。楚辞的余韵在荆湘一 带的歌和歌谣中流传也是久远的。有学者撰文认 为,楚辞和现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湖北民歌在体式 与曲式结构上有紧密的联系,其中独具一格的穿 插体民歌同楚辞中带“兮”字的体式有着渊源关 系。湖南一些少数民族歌曲中的和声与楚辞中 “兮”字等语助词的运用及位置也十分接近。两湖 地区民歌中楚音乐余韵的流存,表明楚艺术有着 较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世世生息繁衍在这块土 地上的荆楚先民与楚艺术有着深厚的斩不断的情 结,他们是这一地区音乐的当之无愧的创造者和 承继者。
        除了楚国的音乐继续保留和流传外,两湖地 区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还创造了一些 新的音乐和文艺形式。魏晋南北朝时,长江中游地 区流传着一种被称为“西曲”的民歌,后来一直传 到南朝的宫廷之中,齐武帝、梁武帝都曾仿作过西 曲。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在多种剧种的基础上形成 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汉剧。汉剧原名“楚 调”或“黄腔”,后称“汉调”,辛亥革命以后定名为 汉剧。汉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剧种之 长,充实和完善这一剧种。它的来源有陕西的“西 调”,本地区的“二黄”和昆曲、弋阳腔等等,到明朝 末年,剧种基本完善。清代汉剧进一步发展,先后 由不少汉调的优秀演员和乐工进京加入徽班,把 汉调带入北京,在和昆曲秦腔相融合后,逐渐产生 了一种全新的剧种——京剧的雏型。至今在京剧 的道白中仍保留着许多楚音。清朝中期汉调形成 四大流派,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河派成为以后 汉剧的主流。
        清朝年间,湖南的湘剧也基本形成,成为湖南 有代表性的剧种。湘剧的腔调包括高腔、南路二黄 和北路西皮,简称南北路,还有昆曲的调子。湘剧 的表演为唱做并重,表演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湖 南的地方特色。角色分配比较平均,不是专门发展 个人技巧而脱离剧情,因此,艺术风格比较完整。
        古代两湖地区经济的发达,环境的宽松、山川 地理的优美,使得这一地的哲学和其他学术思想 有良好的生存土壤,产生出与中原等地迥然不同 的一大哲学系统。就大体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有两 大系统,北方是以儒家为代表,南方则是以道家为 代表。
        在春秋战国正式的道家思想形成之前,楚国 的哲学中已有道家思想的萌芽。它的始祖是商末 周初时的鬻熊。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在现存的唐代 逄行珪注本的《鬻子》一书中。鬻子所论述的道是 治天下的王道,他认为道由行表现出来,其效果是 使天下人享福,而不在于解释道本身是什么。鬻子 还认为柔是常胜之道,尽管刚强可以胜弱敌,柔弱 却也可以胜强敌。他认为西周兴国所用就是以柔 胜强的常胜之道,而这个常胜之道也被楚人用在 振兴楚国的过程中。(参看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 涂又光所撰哲学部分)
        鬻熊之后六百年,有一位楚人名李聃,也可能 还有一位老莱子,二人均称老子。他把楚国的哲学 带入成熟阶段。老子哲学的精华聚于《老子》一书 中,这是源于楚人思想传统的哲学著作。《老子》一 书除古已流传下来的版本外,1972年长沙马王堆 3号汉墓中出土了帛书本《老子》,这是目前已知 最古老的版本,与传世本的次序相反,它将《德》篇 放在前面,《道》篇放在后面。儒家的哲学在于其肯 定性,道家的哲学在于其否定性,《老子》的道不仅 提出了宇宙本体论的概念,而且在于他是第一个 用否定性的概念描述宇宙之本体。他认为本体论 即研究物质终极本性的一种理论。老子认为宇宙 万物中有一个最大的原动力和共同来源,它无处 不在,而又恒久不灭,这就是道。老子的创造性理 论在于他用否定性的概念阐述宇宙本体。老子认 为,“恒道”不可道。就是说不可用肯定性的概念来 描述,而只能用否定性的概念,如“无”、“无形”、 “无物”、“无状”来描述。这是因为道生万物,道就 不能是万物中的一物;如果道是万物中的一物,它 就不能成为生成万物的本体。是万物中之一物,则 在语言中有其名,不是万物中的一物,则在语言中 无其名。所以“道恒无名”,即道就是无;“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用否定性的概念描述宇宙本体,是 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和人类认识进展的重要里 程碑。
        老子的道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原则,它以“自然 无为”为其特性。人要达到“同于道”的境界,必须 做到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便是德。“仁义”等等都是 人为的东西,它不符合“自然无为”的原则,因此, 《老子》一概给予否定。世俗加给人的一切规范,如 “道德”、“功名”等等都应该排除掉,人才可以恢复 符合“道”要求的原则,所以老子提倡“见素抱朴”, 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与“道”同体的“无为而无不 为”的精神境界。(参见汤一介《儒道释与内在超越 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
        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的继承人是庄子。庄 子哲学的特征也是否定性,所不同的是,《老子》的 系统是相对否定性,而《庄子》的系统则是绝对的 否定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也讲本体论,老子的 道终极点落在道法自然上。老子的“无为无不为” 主张,是讲凡事都要顺着无道自然去做,并不是绝 对自由。而庄子之所以讲道,只是为了突出地树立 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所以他讲的道并不是自然 本体,而是人的本体。(参看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 史论》,人民出版社)。人的本体由于摆脱了一切 “物役”,从而获得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 子在《逍遥游》一篇中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哲学观 点。
        庄子还主张绝对的平等。他从道的观点,即绝 对的观点看天地万物,这样便看出万物“为一”的 绝对性,万物只有一个共性,而没有个性,因此也 就没有差别,无所谓是非,于是变成相对主义,而 且是绝对的相对主义。《庄子》的《齐物论》中有一 段精彩的议论,《墨经》称为“辩胜论”,讲的就是绝 对的相对主义。
        战国晚期,南北哲学有交融的现象。南方兴起 的黄老之学将道家和儒家统一起来,这也反映在 《庄子》一书中的某些篇目中,这说明庄子哲学在 后期有向黄老之学转变的迹象。黄老之学的特点 是以道统摄儒学法学,即儒法在前。正如司马谈所 言:“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 自序》)这正是黄老之学的要素。
        西汉初年,由于战乱后需要给人民休养生息 的时间,因此,道家的黄老思想被推到主导地位。 在马王堆发现的1、2、3号墓葬,年代是西汉前期, 墓中出土的帛书有《黄帝书》和《老子》。墓主是具 有一定地位的朝廷官员,他的随葬品应是当时盛 行之物。对黄老之学的喜好,应该是代表朝廷的倾 向的。汉武帝之后,开始独尊儒术,主张清静无为 的道家之学开始遭到冷落,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 融入汉文化之中了。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