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开封
开封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曾是魏、后梁、后
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王朝的帝都。
开封在战国时称大梁,曾作为魏国的国都而 辉煌一时。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决黄河,以水灌 大梁三月,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秦汉时期,大梁 沦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县浚仪县。
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开通。开封城边的汴水 与大运河相通,开封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枢 纽和中转站。开封因其城下有汴河,故又称汴州。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 说:“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 喉,通淮湖之运灌。”可见汴州在全国水陆交通中 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开封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促 成了交通、漕运的发达,汴州成为商业荟萃之地。 汴州也逐渐呈现出了繁华景象。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后梁的 朱温(即梁太祖)下诏:“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 东都。”(《旧五代史·梁太祖纪》)同时把洛阳升为 西都,将唐都长安降为雍州。表明开封的政治、经 济地位日益重要。自梁太祖始,五代之中的四个朝 代(后唐除外)即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建都开 封。至后周时,开封已历四朝,做了近五十年的都 城。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在开封进行京都营造工 作,修建外城,拓宽街市,即“广开都邑,展引街 坊。”(《册府元龟·帝王都·都邑》)并令在宽五十 步的街道的两旁种树还令在临街开店。使开封市 容进一步规整和美化。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英 年而逝,其子柴宗训七岁即位,尚在幼冲。后周禁 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机谎报北汉南 侵,率领大军北上,当大军到达开封城北的陈桥驿 时,发动兵变。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不得 已”做了皇帝,又领兵返回开封迫柴宗训退位,夺 取了后周政权,史称“陈桥兵变”。因赵匡胤曾做过 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今河南省商丘),即先秦 时宋国的所在,故赵匡胤把自己所建的王朝定名 为宋。
宋太祖赵匡胤将帝都仍设在开封。建国之初, 赵匡胤一度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欲据山河之胜而 去冗兵。”结果遭到群臣的反对,如大臣李怀忠说: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 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 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 都,臣实未见其便。”又如晋王说:“迁都未便”,国 家安危“在德不在险。”(见《资治通鉴长编》卷十 七)在这种形势下,赵匡胤不得不听从群臣的意 见。当时开封的经济地位相当重要,城边的汴河是 沟通南北水运的重要水道,每年从江南水运来的 六百万石粮食都在开封集散。开封又是后梁以来 的四朝之都,已形成了政治中心,故再从这里迁都 洛阳,“循汉、唐故事,”已时过境迁。当时的趋势是 政治、经济中心东移,长安、洛阳已经不能再担负 起帝都的使命,而开封作为帝都已经具备了政治、 经济条件。但开封周围平坦无垠,无险可守,作为 国都,在古代是一大欠缺。
宋王朝定都开封后,对京都进一步修缮和扩 建。开封当时分外城、里城和宫城。外城亦叫新城、 罗城,周长四十八里二十三步。北宋时期,曾对外 城进行多次重修、增筑和扩展,规模宏大。外城共 有十五座城门:南门有三,中曰南薰门;东门有四, 曰宋门、曹门等;北门有四,曰阵桥门,封丘门、酸 枣门、卫州门;西门有四,曰新郑门等。这些城门有 的以能通往的方向为名,如新郑门通往新郑,曹门 通往曹州。开封的里城,亦叫阙城,周长二十里一 百五十五步。里城主要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是京师 最繁盛的地区。宫城,又称皇城,是帝王居住和与 群臣议政的场所。皇城周长五里,城中有皇宫和重 要官署。(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 社)
1981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开封市博 物馆组成的开封宋城考古队,先后对开封城内一 些重要遗迹进行了钻探或试掘取得重大收获。经 勘查,北宋时期开封城的外墙在明、清时期开封城 的砖墙城外四周一点三至二公里处,平面呈一南 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东墙长7660米,西墙 长7590米,南墙长6990米,北墙长6940米。四周 总共长29120米,折合宋里五十二里,与宋神宗熙 宁八年至元丰元年重修都城后“城周五十里百六 十五步”的记载相符合。现存城墙一般在地下三至 五米,墙宽多为十五至二十米。在城墙的东、西、南 三面发现十处缺口,并发现五处瓮城遗址。里城遗 址在今开封市内,皇城遗址在今开封市潘、杨湖一 带。
自隋唐开通大运河后,开封就是一个交通枢 纽。它不仅有呈放射状的陆路交通网,而且是水路 交通的中心。《宋史·食货志》云:“宋都大梁,有四 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 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太祖起兵间,有天下,惩唐季 五代藩镇之祸,蓄兵京师,以成强干弱枝之势,故 于兵食为重。”
北宋的开封,一片繁华和热闹的气象,有各种 官营手工业和私人作坊。如皇家有丝织、矿冶、制 纸、火药、兵械、造船、印刷等造作所和造作司;私 人有刻书(亦叫书铺)、织染、造酒、裁造、造药、陶 瓷、制矶、文具等作坊。手工业种类繁多。许多手工 业制品精美华贵,令人叹为观止,反映了手工业匠 人的高超技艺。手工业者以做工种类的不同,组织 了各种行会。行会起协调行业中某些事务的作用。
北宋时期,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唐朝时期, 都城内的坊是居住区,市是贸易区,坊、市分离而 且只能在白天活动。宋代打破了都城内的坊市界 线,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所售卖的鱼肉、漆器、锦 缎丝绸、金银珠宝,笔墨纸砚等货物,五光十色,琳 琅满目。开封还出现了夜市。《东京梦华录》在《州 桥夜市》中记载:在东京城市州桥的夜市上有卖熟 肉、干脯、冰糖绿豆、荔枝膏、杏片、香药等货物的 摊位。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京都 开封的写实之作。这幅艺术名作画出了开封郊区 到市区的风貌,展现了汴河上的拱桥及桥上、桥下 热闹的市廛景象:华丽的船舶停在桥下,汴河两旁 的茶馆酒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画面 上共出现八百多个人物,九十余头牲畜,近二百株 树木。画面纵七寸六分,长一丈六尺多。《清明上河 图》反映了北宋开封人民的生活和习俗。
宋太祖赵匡胤因自己是手握重兵篡夺后周政 权的,故害怕臣下重演“黄袍加身”的故事,于是 “杯酒释兵权”,用赎买的方式解除了大臣的兵权。 大臣们失去了兵权,成了僮仆成群的富家翁。北宋 中期,宋王朝冗兵、冗政、冗官、贪污横行。宋神宗 锐意改革,任用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变法引起 了保守派,如高太后、司马光、苏轼等人的激烈反 对。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从北宋中期延续到北 宋灭亡。北宋时期的民族矛盾亦非常尖锐,宋军与 在北方和西北兴起的辽、西夏、金连年交战,繁华 锦绣的东京终被南征的金人所攻破。公元1127 年,即宋钦宗靖康二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 州),开封沦陷于金人之手。开封郊区变成牧场,贯 通南北的大运河也因战乱而中断。金人控制了北 方。不久,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兴起,金人受到 威胁,于公元1214年南迁,定都开封。金人改称开 封为汴京,后又更名为南京。金人把开封作为都城 约有二十多年。公元1233年,金哀宗在蒙古大军 威逼下,弃开封出逃。从此,开封结束了它作为帝 都的历史。
开封在战国时称大梁,曾作为魏国的国都而 辉煌一时。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决黄河,以水灌 大梁三月,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秦汉时期,大梁 沦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县浚仪县。
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开通。开封城边的汴水 与大运河相通,开封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枢 纽和中转站。开封因其城下有汴河,故又称汴州。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 说:“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 喉,通淮湖之运灌。”可见汴州在全国水陆交通中 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开封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促 成了交通、漕运的发达,汴州成为商业荟萃之地。 汴州也逐渐呈现出了繁华景象。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后梁的 朱温(即梁太祖)下诏:“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 东都。”(《旧五代史·梁太祖纪》)同时把洛阳升为 西都,将唐都长安降为雍州。表明开封的政治、经 济地位日益重要。自梁太祖始,五代之中的四个朝 代(后唐除外)即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建都开 封。至后周时,开封已历四朝,做了近五十年的都 城。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在开封进行京都营造工 作,修建外城,拓宽街市,即“广开都邑,展引街 坊。”(《册府元龟·帝王都·都邑》)并令在宽五十 步的街道的两旁种树还令在临街开店。使开封市 容进一步规整和美化。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英 年而逝,其子柴宗训七岁即位,尚在幼冲。后周禁 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机谎报北汉南 侵,率领大军北上,当大军到达开封城北的陈桥驿 时,发动兵变。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不得 已”做了皇帝,又领兵返回开封迫柴宗训退位,夺 取了后周政权,史称“陈桥兵变”。因赵匡胤曾做过 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今河南省商丘),即先秦 时宋国的所在,故赵匡胤把自己所建的王朝定名 为宋。
宋太祖赵匡胤将帝都仍设在开封。建国之初, 赵匡胤一度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欲据山河之胜而 去冗兵。”结果遭到群臣的反对,如大臣李怀忠说: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 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 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 都,臣实未见其便。”又如晋王说:“迁都未便”,国 家安危“在德不在险。”(见《资治通鉴长编》卷十 七)在这种形势下,赵匡胤不得不听从群臣的意 见。当时开封的经济地位相当重要,城边的汴河是 沟通南北水运的重要水道,每年从江南水运来的 六百万石粮食都在开封集散。开封又是后梁以来 的四朝之都,已形成了政治中心,故再从这里迁都 洛阳,“循汉、唐故事,”已时过境迁。当时的趋势是 政治、经济中心东移,长安、洛阳已经不能再担负 起帝都的使命,而开封作为帝都已经具备了政治、 经济条件。但开封周围平坦无垠,无险可守,作为 国都,在古代是一大欠缺。
宋王朝定都开封后,对京都进一步修缮和扩 建。开封当时分外城、里城和宫城。外城亦叫新城、 罗城,周长四十八里二十三步。北宋时期,曾对外 城进行多次重修、增筑和扩展,规模宏大。外城共 有十五座城门:南门有三,中曰南薰门;东门有四, 曰宋门、曹门等;北门有四,曰阵桥门,封丘门、酸 枣门、卫州门;西门有四,曰新郑门等。这些城门有 的以能通往的方向为名,如新郑门通往新郑,曹门 通往曹州。开封的里城,亦叫阙城,周长二十里一 百五十五步。里城主要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是京师 最繁盛的地区。宫城,又称皇城,是帝王居住和与 群臣议政的场所。皇城周长五里,城中有皇宫和重 要官署。(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 社)
1981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开封市博 物馆组成的开封宋城考古队,先后对开封城内一 些重要遗迹进行了钻探或试掘取得重大收获。经 勘查,北宋时期开封城的外墙在明、清时期开封城 的砖墙城外四周一点三至二公里处,平面呈一南 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东墙长7660米,西墙 长7590米,南墙长6990米,北墙长6940米。四周 总共长29120米,折合宋里五十二里,与宋神宗熙 宁八年至元丰元年重修都城后“城周五十里百六 十五步”的记载相符合。现存城墙一般在地下三至 五米,墙宽多为十五至二十米。在城墙的东、西、南 三面发现十处缺口,并发现五处瓮城遗址。里城遗 址在今开封市内,皇城遗址在今开封市潘、杨湖一 带。
自隋唐开通大运河后,开封就是一个交通枢 纽。它不仅有呈放射状的陆路交通网,而且是水路 交通的中心。《宋史·食货志》云:“宋都大梁,有四 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 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太祖起兵间,有天下,惩唐季 五代藩镇之祸,蓄兵京师,以成强干弱枝之势,故 于兵食为重。”
北宋的开封,一片繁华和热闹的气象,有各种 官营手工业和私人作坊。如皇家有丝织、矿冶、制 纸、火药、兵械、造船、印刷等造作所和造作司;私 人有刻书(亦叫书铺)、织染、造酒、裁造、造药、陶 瓷、制矶、文具等作坊。手工业种类繁多。许多手工 业制品精美华贵,令人叹为观止,反映了手工业匠 人的高超技艺。手工业者以做工种类的不同,组织 了各种行会。行会起协调行业中某些事务的作用。
北宋时期,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唐朝时期, 都城内的坊是居住区,市是贸易区,坊、市分离而 且只能在白天活动。宋代打破了都城内的坊市界 线,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所售卖的鱼肉、漆器、锦 缎丝绸、金银珠宝,笔墨纸砚等货物,五光十色,琳 琅满目。开封还出现了夜市。《东京梦华录》在《州 桥夜市》中记载:在东京城市州桥的夜市上有卖熟 肉、干脯、冰糖绿豆、荔枝膏、杏片、香药等货物的 摊位。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京都 开封的写实之作。这幅艺术名作画出了开封郊区 到市区的风貌,展现了汴河上的拱桥及桥上、桥下 热闹的市廛景象:华丽的船舶停在桥下,汴河两旁 的茶馆酒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画面 上共出现八百多个人物,九十余头牲畜,近二百株 树木。画面纵七寸六分,长一丈六尺多。《清明上河 图》反映了北宋开封人民的生活和习俗。
宋太祖赵匡胤因自己是手握重兵篡夺后周政 权的,故害怕臣下重演“黄袍加身”的故事,于是 “杯酒释兵权”,用赎买的方式解除了大臣的兵权。 大臣们失去了兵权,成了僮仆成群的富家翁。北宋 中期,宋王朝冗兵、冗政、冗官、贪污横行。宋神宗 锐意改革,任用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变法引起 了保守派,如高太后、司马光、苏轼等人的激烈反 对。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从北宋中期延续到北 宋灭亡。北宋时期的民族矛盾亦非常尖锐,宋军与 在北方和西北兴起的辽、西夏、金连年交战,繁华 锦绣的东京终被南征的金人所攻破。公元1127 年,即宋钦宗靖康二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 州),开封沦陷于金人之手。开封郊区变成牧场,贯 通南北的大运河也因战乱而中断。金人控制了北 方。不久,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兴起,金人受到 威胁,于公元1214年南迁,定都开封。金人改称开 封为汴京,后又更名为南京。金人把开封作为都城 约有二十多年。公元1233年,金哀宗在蒙古大军 威逼下,弃开封出逃。从此,开封结束了它作为帝 都的历史。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