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时期的中原诸侯国与都邑

2020-04-05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周公东征以后,朝歌以东的广大土地尽入西 周版图,为对广大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西周王朝 对其贵族大量分封,“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据 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所分封的诸侯国有:姬姓诸侯国、 异姓姻亲诸侯国、先代之后(即尧、舜、禹之后裔) 诸侯国、及因故地而封的诸侯国(服国)。中原地区 仅见于史载的诸侯封国就达五十余个。他们的活 动在中州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1) 管、蔡、郐、虢。管,文王子叔鲜(管叔)的 封国。其地在今郑州一带。管叔因管、蔡之乱被杀, 其国湮灭,其地成为郐国之地。蔡,文王子叔度(蔡 叔)的封国。其地原在今殷墟一带,因管、蔡之乱 后,蔡叔被流放,国不兴。蔡叔死后,成王复封叔度 之子于蔡叔流放之地,重建蔡国。国都在今河南上 蔡县境。春秋蔡灵侯十二年(前531),楚国灭蔡。 三年后,蔡复国,迁都新蔡,而上蔡仍为蔡国重地。 今河南省上蔡县保存一蔡国故城。城垣保存很好, 规模巨大,四面城墙各在两千米以上,有宫殿区和 冶铜、制陶的作坊等。还发现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 的墓葬。郐,妘姓国,是祝融八部之一,其封国在今 河南密县东北五十公里处的曲梁县乡古城角寨 村。《诗经》中有《桧风》四篇,都是西周时期的作 品。春秋初年,郐国灭于郑。虢,是文王之弟虢仲、 虢叔的封国。《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 虢在荥阳,西虢在雍。”也就是历史上的三虢:虢叔 封在西虢,即雍,今陕西省风翔县,亦称城虢;东虢 是虢仲的封国,在今河南省荥阳;北虢乃东虢之分 支,居大阳(大阳,即下阳故城,今山西平陸县东北 二十里)。春秋初期,周平王东迁。西虢大部随之东 迁,仍留雍地的西虢支庶为小虢。东虢为郑所灭。 西虢公与郑武公相继为平王卿士。虢与郑都是周 王室的亲信。1956年至1957年在三门峡市上村 岭发现了虢国墓地。墓葬二百多座,都是没有墓道 的竖穴墓。百分之九十以上墓葬的墓主头向北方, 分布颇有规律。墓的大小规模不一,较大的墓二十 多座,多是在木椁里面置重棺。其中最大的是虢国 太子墓。该墓随葬有七鼎六簋的铜礼器和编钟等。 墓外有车马坑。估计这一墓地是西虢东迁后的部 族墓地。
        (2) 卫、雍、邶。卫,是文王之子康叔的封国, 国都在今河南省淇县朝歌(即殷商故地)。卫是西 周王朝最重要的封国。周公平定武庚、三监之乱 后,将武庚所辖的殷商故地分给康叔,分以大路 (大车)、少帛(旗)、茷(赤红色的旗)、旃旌(用帛 制而又析羽为饰的旗)、大吕(钟);又分以“殷民七 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还将驻成周的八师兵力归康叔掌握。卫的封地,北 从武父(今山东东明县西南)至甫田(今河南郑州 东有圃田)以北,西近东都雒邑,东临商丘一带。卫 是当时最大、最重要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卫文公 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卫成公又迁都帝丘(今 河南濮阳市西南)。卫国在春秋时期创造了丰富的 文化,《诗经》中有《卫风》十篇,歌颂卫国人民的勤 劳、勇敢和善良。著名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 之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就是产生在卫国的 优秀诗篇。如今河南境内还有两个春秋时期卫国 著名的城邑:一为辉县共城,可能是西周时期共伯 和的居地。西周厉王奔彘后,共伯和曾主持国政, 史称“共和行政”。另一个是濮阳戚城。戚城略呈正 方形,边长约四百米,东西稍宽,城内面积十五万 平方米。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曾七次在戚会盟。《春 秋》经传中也曾多次提到戚。雍,是文王子雍伯的 封国,在今河南修武县西,沁阳县东北。雍,又称 鄘,可能在西周时期并于卫国。《诗经》中有《鄘风》 十篇,是记载春秋初年卫国及其国君史事的诗篇。 邶,是今河南汤阴县东南的邶城,即古代的邶国。 一说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一说武王弟霍叔 居此。西周时期,大约邶、鄘皆入于卫。《诗经》有 《邶风》十九篇,也都是卫国的诗篇。《左传·襄公 二十九年》云:“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为 之歌《邶》《鄘》《卫》。曰‘是其卫风乎。’”邶、鄘在春 秋时期皆属卫国。
        (3) 宋国。宋,微子启之封国,都于商丘,今河 南省商丘县南。因武王克商时,微子启向周军乞 降;武庚、三监之乱,微子启也未参与,故周王朝才 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殷祀。其疆土在今 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部。
        《诗经》中有《商颂》,《史记·宋世家》云:“襄 公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 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可知《商颂》五 篇是春秋时期宋国产生的,系宋人歌颂商朝祖先 成汤、武丁等人功绩的诗篇。宋自公元前11世纪 微子启受封始,至公元前286年被齐灭亡,历三十 二王,近八百年,是先秦诸侯国中历史最悠久的古 国之一。宋地民风淳朴,尊尚德义。《史记·货殖列 传》提到宋国时说:“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 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于 成阳,舜渔于渔阳,汤于亳。其俗犹有先王之遗风, 厚重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 其蓄藏。”睢阳,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宋国尊礼尚 义,厚重多君子。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时, 宋襄公力主“半渡不击”、“不鼓不成列”、“不杀黄 口,不擒二毛,”突出地表现了宋国笃守信义道德 的古代风尚。
        (4) 东周王城——雒邑。东周王朝的都城在 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春秋初年,犬戎攻周,占 据周原及丰、镐等地。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雒邑一直是东 周王朝的王都。是时,周朝虽已衰微,但仍是名义 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国的国君仍须定时到王都 朝拜天子。故数百年间,雒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地位未变。
        古代有个“河图洛书”的传说。相传在结绳记 事的伏羲时代,一只龙马负图在洛阳附近的黄河 中浮出,又有一只神龟负书游动在洛水之中,黄河 中所出之图与洛水中所出之书被伏羲氏得到,他 便据此画成八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 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的出现,表明中国文 字的产生。尽管“河图洛书”只是一个传说,而无具 体内容,但这传说产生于古代文化中心的洛阳附 近,决不是偶然的。《诗经·王风》十篇亦产生于东 周王国境内。著名的《黍离》《君子于役》都是出自 雒邑的诗篇。
        东周时期的王城在今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 带。东周王城近于正方形,不规则。城墙南北长约 三千七百米,东西宽约两千八百九十米。城墙为夯 筑。东周王城的北部,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在这 里发现了陶窑、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雒邑又是 商业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洛阳东贾齐、 鲁,南贾梁、楚”。在周朝,洛阳出现过许多大商人, 如洛阳大贾师史“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 至。”又如被称为治生(即经商)之祖的白圭,他之 经商有如“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 乐观时变,“趋时若猛兽挚鸟之所发。”这些都是洛 阳经济繁盛景象的反映。
        (5) 郑与陈、许。郑,其国都在今河南省新郑 县境。周宣王封其弟友为诸侯,食邑于郑(今陕西 华县一带),是为郑的始封君郑桓公。周宣王死,幽 王立,西周王朝政治更加腐败,一片混乱,有识者 皆看到其败亡的命运。郑桓公及时向东方转移财 物,寄贿与孥(即财货、家族、奴婢等)于东虢(今河 南荥阳一带)、郐(今河南密县东二十五公里处)二 国。不久,其子郑武公乘机灭掉虢、郐二国,占有今 河南中部,东迁郑国于此,建国都于新郑。武公与 其子庄公先后为周的卿士。周平王东迁时,郑是扶 持周天子的重要国家。春秋时期,郑曾称盛一时, 后处于晋、楚二大国之间,成为他们的争取对象。 郑国地处中原交通枢纽的位置,往来便利,商贾云 集。郑国的商人是非常有名的。如《左传·昭公十 六年》载郑国国君与商人订立盟约说:“昔我先君 桓公与商人皆出自于周,……世有盟誓,以相信 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 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 今。”郑国商人竟能与官府定立盟誓,说明商人经 济力量的雄厚。郑国大商人弦高,在秦国伐郑之 时,自取牛、马以犒劳之名阻止秦军东进,解救了 郑国。郑贾人还到楚国去营救晋国将领荀莹。这些 富商大贾已能干预政治军事活动,成为一支不可 忽视的力量了,由于经济力量的介入,郑国的风气 呈开放状态。当时的“郑卫之声”被认为是靡靡之 音。孔子说:“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 (《论语·卫灵公》)《史记·货殖列传》云:“今夫赵 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躡利屣,目挑心 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真是一 派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景象。《诗经》中有《郑风》 二十一篇,大部分是产生于郑国的歌颂男女爱情 的诗篇。战国时期,郑国灭于韩。今河南省新郑保 留有郑韩故城。春秋时期,郑国在此筑城;韩国灭 郑后,在郑城基础上增筑,故此城称为郑韩故城。
        陈,妫姓,是舜之后裔胡公满的封国。国都宛 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宛丘。陈国在西周春秋 时期亦是一重要侯国,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迹。 《诗经》有《陈风》十篇,均出自于陈地。春秋时期, 陈国曾三度灭于楚。前两次皆既灭且复,公元前 481年终被楚灭掉。
        许,姜姓国,与齐同祖。周武王封四岳之后的 文叔于许,即今河南省许昌一带。许国最终灭于 楚。
        (6) 楚都丹阳与古邓国。楚,芈姓封国。《史记 ·楚世家》说: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 田,姓芈姓,居丹阳。”《世本·居篇》亦云:“鬻熊居 丹阳。”楚国在鬻熊至熊绎时期以丹阳为都。但丹 阳究竟在哪里,两千多年来,丹阳当涂说、丹阳秭 归说、丹阳枝江说、丹阳淅川说诸说纷纭,莫衷一 是。现学术界大都倾向淅川说,即楚国最早的都城 丹阳即今河南省淅川县。清代学者宋翔风在《过庭 录》卷九《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一文中首 倡此说。丹水自古有之,丹阳,即丹水之阳,也就是 在丹水北岸。今淅川的位置亦在丹水北岸,恰与古 书记载相合。故楚都丹阳即今淅川之说基本上符 合历史事实。先秦时期,楚国横跨江淮,今河南省 的中南部皆入楚国的版图。在河南境内信阳长台 关、淅川下寺、固始侯古堆,白狮子地、淮阳马鞍 冢、平粮台皆发现楚国墓葬。淅川下寺发现一完整 的贵族墓地,其中有大中型墓九座、小型墓十五座 以及大型的车马坑等。令尹庚墓中发现列鼎一套 共七件,表明楚国贵族已接受中原的礼制。信阳长 台关、淮阳马鞍冢也都发现了大型的楚墓。
        邓,曼姓,国在今河南邓州市境内。《邓州志》 载:“夏仲康始封其子于邓,殷封汤之裔孙。”西周 时,邓、楚皆是臣属于西周王朝的国家。《左传·昭 公九年》云:“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 土也。”可知邓与楚地位相当。邓与楚为邻,又是姻 亲国家。楚武王曾娶邓曼为妻。春秋以后,楚国在 江汉流域迅速发展。楚文王时,楚国为了打开进攻 中原的道路,终于灭掉邓国,攻占申、息,从而攻破 了周王朝在汉水流域设立的防线。
        (7) 汉阳诸姬。周宣王为了巩固西周王室对 南方的控制,曾派大将召伯虎征伐与“大邦为仇” 的楚国。这次南征取得了很大胜利,《诗·大雅· 江汉》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 于王。”周宣王在征服了汉水流域以后,就在那里 分封“汉阳诸姬,”实则是在西周王朝与楚之间设 立了一道防线,使之象藩屏一样拱卫周室。清代易 本烺在《春秋楚地问答》中认为,汉阳诸姬分布的 范围应是“西自汉水以东,南自汉水以北,东至于 光、黄,北至于淮、汝。”此说甚是。“汉阳诸姬”是指 汉水以东,以北的众多小国,他们大都是姬姓国 家,当然也包括非姬姓、但有姻亲关系的国家。这 些诸侯国都清楚自己的任务是对付以楚为主的南 方国家,以捍卫周室的安全。今河南境内的“汉阳 诸姬”有申、吕、曾、应、道、房、柏、息等。
        申,姜姓。《国语·齐语》云:“齐、许、申、吕由 太姜。”《汉书·地理志》和《左传·庄公十八年》杜 注都说其国在“南阳宛县”。《大清一统志》说:“申 城在今南阳北二十里。”据此可知申国在今河南南 阳市东北。西周初年,申部落大约在陕西、山西之 间。周宣王征服汉水流域以后,赶走了原在南阳盆 地的谢国。宣王的母舅申伯率领一部分申民来这 这里建立国家,称为“邑谢”之申。另一部分留在原 地的申民称为申戎或姜氏之戎。申国在宣幽之世 是“四国于藩”的大国。周幽王时期,幽王宠爱褒 姒,废掉原来所立的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改立 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到母舅申侯处。幽王讨 伐申侯,申侯联合缯和犬戎共同伐周,杀幽王与伯 服于骊山之下。宜臼得到申侯的帮助才得继位,是 为平王,东迁雒邑而开始了春秋时代。西周王朝的 灭亡与平王东迁,申侯都起了重要作用。
        吕,姜姓国。西周至春秋前期,吕和申共存于 今南阳地区。《括地志》云:“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 西四十里,是申、吕同一地也。”吕和申都是西周王 朝的诸侯国。
        曾,姒姓,亦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国语·郑 语》:“申、曾、西戎方疆(强)。”韦注:“曾,姒姓,申 之与国也。”但亦有人认为曾是姬姓国。徐锴在《说 文系传》中引杜预注曰:“曾,姬姓。”后又发现有 “曾姬无䘏壶”,故不排除曾是姬姓国的可能性。
        应,姬姓,在今河南鲁山东、襄城西之翟集,即 今平顶山市薛庄乡一带。应国在殷商时就已存在。 周公东征后,武王之子又封于此,亦称应。《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载:“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杜 预注曰:“四国皆武王之子。”应与王室关系非常密 切,据《逸周书·王会解》载,雒邑落成,成王大会 诸侯,应侯就参加了大会。周宣王分封“汉阳诸 姬”,邘、应二国皆纳入屏藩周王室的这一南方防 线中。在平顶山薛庄乡的滍阳岭上,发现了应国墓 地,有三十多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墓葬中发现了大 批的铜器、玉器等。其中一座墓中出土有铭文的铜��两件,铭曰:“应伯作旅��”;铜方壶两件,铭曰: “应伯作壶。”可能是一位应伯的墓葬。
        道,姬姓国。今河南确山县北二十里有道城, 即古道国。
        房,祁姓国。《通志·氏族略》曰:“舜封尧子丹 朱于房,今蔡州遂平,故吴房也。”因楚曾封吴王弟 夫概于此,故谓之吴房。今河南遂平为房国故址。
        柏,《风俗通》认为柏为柏皇氏之裔,又柏亮父 为颛帝师,柏招为帝喾师,柏景为周太仆。今河南 西平县西有柏亭一地即为古柏国之所在。
        息,姬姓,其国在今河南息县境内。《左传·隐 公十一年》曰:“息侯伐郑。”清人钱坫推定,息国在 春秋初年之地望在郑州以西的天息山。(钱坫:《新 校注地理志》卷五·《汝南郡》)息国与郑国争斗失 败后向南迁徙。杜预注此年《传》所谓“汝南新息 县”,当为息国的后迁地址。汉代在息国的后迁地 域上设“新息县”。孟康在《汉书·地理志补注》卷 十三《新息》条曰:“新息,故息国,其后东迁,故加 新云。”《元和郡县志》曰:“今蔡州新息县本春秋时 息侯国。故城在今县西南十里。”今河南息县与汉 至清的新息、息县地域相同,故息城在今河南息县 西部偏南。
        (8) 淮北小国。楚接连攻灭了“汉阳诸姬”,引 起北方及中原诸侯国的恐慌。是时,正在建立霸业 的齐桓公便率八个诸侯国联军南下问罪于楚。楚 在齐国强大的压力下,不得已订立了“召陵之盟”, 承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并应允按时向周 王纳贡。召陵之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楚国称霸 中原的野心,于是楚国暂时把进攻的矛头转向了 淮北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夷”或“东夷”的嬴姓小 国便皆入楚国的版图。
        江,嬴姓国。其地望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江是 秦的同姓国。公元前623年,楚人灭江,秦穆公闻 之大恸,不居正寝,撤乐。大夫谏,秦穆公说:“同盟 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 吾自惧也。”江国可能是 周王朝因故地而封的诸侯小国,其文化高于楚国。
        黄,嬴姓国,其地域在今河南省光山县西之黄 城,黄国象江国一样灭于楚。黄国历史悠久,有先 进的文化。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的黄君孟夫妇墓, 是春秋早期黄国国君与夫人的合葬墓。墓中出土 了大批玉器、铜器,计有玉虎、玉环、玉人、玉珠、人 面蛇尾的伏羲、女娲玉人像,有铜鼎、豆、壶、盘、 匜、罐、盂等。铜盘匜上有铭文曰:“黄君孟自作行 器,子子孙孙则永……。”铜壶铭文曰:“黄子作黄 夫人行器……。”这批铜器器形雄伟,花纹精致,铜 罍上面蟠虺纹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见到,大有王者 之风。另外,该墓还出土了带花纹的丝织品、麻织 品、细致的竹席等。黄君孟夫妇墓葬的出土表明, 黄国在春秋早期已经有了发达的青铜铸造业、丝 织业和玉雕工艺。
        弦,《路史》谓弦为姬姓国家;《春秋传说汇纂》 则云:“或隗姓”。故国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息 县南。弦与江、黄、道、柏皆为姻亲关系国。这些国 家皆为楚所灭。
        蒋,姬姓国,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左传·僖公 二十二年》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 也。”蒋是周公后裔的封国。蒋国灭于楚,楚在此地 设置了期思邑。
        蓼,春秋时期,今河南境内有两个蓼国。一为 偃姓,庭坚之后,今固始县东北有蓼城岗,即古蓼 国;另一蓼国在河南唐河县西南。
        沈,今河南省平舆县有沈亭一地,即古沈国旧 址。
        顿,姬姓,今河南省项城县稍西之南,有顿故 城。
        西周、春秋时期古诸侯国遍布中州大地。除上 面所提到的今河南境内的诸侯国外,中州地区还 有一些有名可记的小国。如:邘,姬姓,武王之子的 封国。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有邘台镇即古邘国。邗 为郑国所灭。鄀,国于商密。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南 一百二十里,丹水故城即是鄀故城,灭于楚。杞,姒 姓,大禹之后。都于雍丘,即今河南省杞县。春秋时 期,杞成公东迁于缘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雍丘 之地灭于宋。祭,姬姓,周公之子祭伯的封国。今河 南郑州东北十五里有祭亭。凡,姬姓,周公之子的 封国,今河南辉县西南二十里有凡城。滑,姬姓,国 都费。在今河南偃师县南二十里缑氏故城,即滑国 故城。滑国故城依地势而建,今留下的城址平面形 状呈不规则,南北长约两千米、北部宽约一千米、 中宽约七百米、南部宽约五百米。东、南、东北三面 环山,西北与洛阳平原相连。周围是一片平原。这 种在依山傍水的平原上依地势而建的古城,可以 作为中原地区诸侯小国都城的代表。原,姬姓,文 王之子的封国,今河南济源县西北有原乡。樊,姬 姓,周太王之子、虞仲之后仲山甫的封国,都于阳, 故又名阳樊。今河南济源县西南十五里有阳城;或 曰阳樊在获嘉县。项,有人以为是姬姓国,在今河 南省项城县境。毛,姬姓,文王子叔郑的封国。在今 河南省宜阳县境。胙,姬姓,周公后裔的封国,在今 河南延津县北故胙城。不羹,嬴姓,少昊之后裔的 封国,在今河南省舞阳县境,灭于楚。赖,今河南商 城县南有赖亭。赖国灭于楚。葛,嬴姓国。今河南 省宁陵县北十五里有葛城。温,己姓。今河南温县 西南三十里有古温城。刘,姬姓。周匡王之子的封 国,今河南偃师县南三十五里有刘聚。密,姬姓。国 在今河南省密县境。陆浑之戎,允姓,原居西方瓜 州(今甘肃敦煌境),西周末年内迁到伊川。今河南 嵩县北三十里有古陆浑城。陆浑之戎在春秋时期 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周王曾娶陆浑之戎的女儿为 王后。由于西周王朝的封土殖民政策,故在西周、 春秋时期,诸侯小国在中州大地上星罗棋布、极为 密集。依靠各国人民共同的辛勤劳作,终于使中原 地区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地区。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