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满族

2022-11-04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宁夏古称朔方,其地西北有贺兰山耸立,东南 有黄河经绕,即所谓“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 右重塞”,是个堪称“四塞险固”的西北重镇。由于 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 清朝政府自康熙初年就派遣八旗军队驻防宁夏。 最初的八旗驻防军是经常换防的部队。到了雍正 三年(1725),清廷再次派遣了一支约五千人的满 族和蒙族骑步兵来宁夏驻防,他们多来自吉林和 黑龙江各地。按起初的规定,这支部队三年一换 防,期满之后即调回东北家乡。然而由于各方面的 原因,这一规定并未如期实现。乾隆初年,清廷命 令全部驻宁夏的八旗官兵永久驻防,不再换防。确 切地讲,宁夏满族也就从公元1725年起正式出现 了。
        八旗军队驻防宁夏之后,最早的屯兵之地在 今银川市东郊满春,那儿有一座“宁夏满营”,俗称 “归满城”。清代乾隆三年(1738),宁夏发生强烈地 震,满营城垣房屋尽皆塌坍,压死官兵和眷属一千 二百余人。这场灾难致使整个八旗军队大有哗溃 的危险,于是清廷拨款一万五千六百余两白银,在 今银川市新城又建了一座军营,号称“新满营”。不 久,清廷从宁夏八旗军队中抽调两千名士兵,派往 甘肃庄浪一带驻防。从此,驻在宁夏“新满营”的满 族官兵剩下三千余人。八旗军队驻防宁夏之后,宁 夏地区社会安定,北疆边防巩固,这是满族人民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另 外,经过八旗军民二百多年的辛勤劳动,满营所在 地的新城一带已经是农田密布,阡陌成行,生产商 贸都较为繁荣。
        辛亥革命爆发时,满营官兵在各方面的压力 下,发出赞同共和的通电。民国成立之后,宁夏满 营以赞同共和有功,被保留原有编制。民国四年, 北洋政府提出了筹协满营生计、解散满营官兵、化 旗为民的建议。经过双方谈判,全部满营官兵交出 所有武器,每人领到一份作为安置的生活费,另谋 生活之路。自那年起,原先专职戍边服兵役的满族 人开始走出满营,大多数人种地、做生意或当医 生,也有部分人因无固定生计,以至沦为乞丐或举 家外迁。1933年,国民党军阀马鸿逵来到宁夏,他 把满族人民当作蹂躏压迫的对象。1935年,马鸿 逵又以修飞机场为名,将新城满族赶出家园,逼使 许多人流离失所。到银川解放时,散居于新城的满 族仅剩一千余人。解放后,宁夏满族人民获得了新 生。目前,宁夏满族人主要居住在银川,另外在永 宁、石嘴山等地也有满族人散居。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 的风俗习惯,宁夏满族也沿袭了本民族的风俗。满 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清代,八旗军队初到宁夏 时还使用满语,为了写公文和当地汉族人交往等 需要,许多满族官兵都会使用满、汉两种语言。自 同治年代开始,普通满族人已从不多说满语,逐渐 地变为不会说满语,仅仅有少数学过满汉翻译的 人会说满语。然而,有些亲属称谓,如“阿目”(父 亲)、“阿尼”(母亲)等等,直到民国初期,还为许多 满族人所用。
        满族人原信仰带原始拜物教色彩的萨满教, 后来,在汉族儒、佛、道等多种宗教的影响下,满族 人的宗教信仰变成对天、地、物、观音、关帝等的多 神崇拜,其中尤其尊奉三国时代的关羽。满族人拜 关羽为“大清帝国的护国神”,封他为“协天大帝关 圣帝君”。宁夏满城的关帝庙在清代一直香火终年 不绝。尽管如此,满族人的生活习俗中还是保留有 许多萨满教的痕迹。例如,直到解放前夕,一些满 族家庭还保持着供“祖先板”的习俗。祖先板是由 两块长方形木板组成,一般挂在家内堂屋的西墙 壁上。该板上粘有满文写的白卦签,设有四个长方 形的面香盒。板下中间吊一黄布包,内装全家族历 年祭祀时带过的布锁,其下置一支箭。祭祀分大祭 和小祭。小祭每年春秋(二、八月)各一次,以红小 豆江米面饼和江米团先供祭,尔后食之。大祭不定 期酌情举行,先以活猪献牲,祭祀后烤煮白肉片以 食之。祭祀时要烧香,并特别在院内插一柳枝,向 东拜祭,以示纪念远在东北的祖先。
        满族人在解放前举行婚礼时也要遵循一套独 特的仪礼。一般在定婚时,由男方经媒人向女方送 去手镯、耳环等礼物,叫“送定礼”。女方家长表示 同意,就算一言为定,称“接口话”。正式结婚前,男 方每年腊月向女方送一次礼物,一般是二两银子 和一些绢花和化妆品,叫做“追节”。女方随时让姑 娘给未婚夫做些香包或钱包,内装一些碎银,作为 “回礼”。迎娶前,男方还要给女方送去四件成衣、 二两银子和少量首饰,叫做“开锁”费。所谓开锁就 是举行一次祭祖典礼,焚毁姑娘从娘家带来的布 锁。这种布锁亦称“迷魂锁”,婴儿出生后即戴在脖 子上,男孩三天后于祭祖时取下,女孩要一直带到 出嫁时才能于祭祖后取下。满族人的花烛之夜绝 无闹房的习惯,而是由亲友共推一人,在洞房窗外 念一段满文辞句“塔塔密”,这是多年流传下来即 带祝福而又有取笑之意的短文。该文一念完,众人 随即离去。
        满族家庭重视文明礼貌教育,晚辈每天早晚 要给老人请安问候。出门在外,遇到熟人,大家都 要先请安再讲话,而且是小辈人主动向长辈人请 安,尔后长辈人立即回礼。清代,满族人的衣着通 称旗装,又叫旗袍,男女都穿这种服装。有的人身 着旗袍,还要外罩一件短褂,俗称“马褂”。满族妇 女穿的旗袍后来逐渐改进,演变成讲究色彩和人 体线条美的新式样,为中华各族妇女所喜爱,也成 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最典型的款式。
        宁夏满族人民现在正团结奋进,与各民族人 民一道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