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遗址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自公元前二千年前后起,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主要使用铜器的时代。那
时期,在现宁夏北部地区居住着一些以游牧经济
生活为主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他们互不相统、彼此
攻伐不断,古代汉文史籍统称他们为“胡”或“狄”。
到了战国初期,宁夏境内有一个被称为“义渠”的
部落联盟最为强大,义渠与其南面的秦国有政治
经济联系。不过,那些被统称“胡”的游牧部落经常
南下侵扰秦国,掠夺人口和财物。秦国昭王为政时
期(前306—前251),秦国出兵伐灭义渠,并且“始
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资治通鉴》
卷六)。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日月风云,秦国长
城坚固的墙身至今犹见,墩台烽燧的遗迹仍依稀
可寻。
战国时期的秦国长城是由今甘肃省静宁县进 入宁夏境内的,它经宁夏西吉县南部的将台、马莲 一带,折向东北,绕固原县城,又走向东南,再经固 原县的城阳、孟源等地,复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境, 继续延至陕西省西北部的志丹和安塞县境内,最 终与陕西省地界内的秦长城相接。秦国长城在宁 夏境内的总长度为二百多公里,它像一条游龙,蜿 蜒于高原和山岭之间,时起时伏,气势磅礴,蔚为 大观。宁夏秦国长城有一部分已经坍塌,但也有一 部分现在仍然保持有一至三米高度的城墙。这些 仍存在的长城依然很有气派,而且每隔二百至三 百米便有一墩台凸出在墙身之外。长城是根据地 势而修筑的。在平地段,低于地面开始起筑,所需 泥土取自墙身外侧。这样取土的地方即自然形成 壕沟,使城墙身的高度相对增加,从而更有利于发 挥长城的防守作用。长城墙身用土夯筑而成,每层 夯土厚十至十三厘米。夯土层很坚实,墙身因而很 坚固。在有河沟的地方,则利用陡立的崖壁上面的 平地筑城,使长城更加易守难攻。在长城附近和长 城经过的重要沟口、关隘及山峰的高处,都建有烽 燧,那是看守烽燧的燧长和戍卒居住的地方。现长 城附近残存有一些烽燧遗址和废城,它们当是守 塞戍卒居住的地方。在这些废弃的古城遗址中,往 往能发掘到印有粗绳纹的大板瓦和云纹半瓦当, 它们和陕西省关中地区战国时代秦都栎阳宫殿遗 址所出者几乎相同。《固原州志》载:“秦灭义渠,筑 长城以御边,即此地,在州西北十里有遗址。”上述 实物和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肯定这段长城是秦昭 王时期所修筑的战国秦长城。
长城,是秦国防御匈奴的军事设施,就当时来 说,它也不是秦的固定疆界。《史记》卷十五就记 载,秦惠文王后元五年(前320),秦惠文王“北游 戎地,至河上”。这表明秦国在没有灭义渠、筑长城 之前,其势力也达到今宁夏北部的黄河一带。1968 年在秦长城以北的固原县头营乡就发掘了一批青 铜器,其中有只鼎,形体为圆腹、蹄足、附有双耳, 通高十七厘米,近口沿有錾刻的“咸阳一斗三升” 六个铭文。从器形和铭文看,它无疑是秦统一前的 文物。还有一件错银铜镦,为细腰圆筒形,通长六 点九厘米,上端有銎,可嵌纳戈、戟的木柲。铜镦的 外表及底部均用细小的银丝与银片镶嵌,组成布 局规整的卷云或曲线图案,并且锉修得平滑美观, 显出银光灿灿、绚丽多彩的花纹,是一件精美珍贵 的工艺品。错金银器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须经过 铸器、錾槽、镶嵌和磨错等四道主要工序,这种工 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 造出来,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经过了 两千多年,至今我国制造各种珍贵的金属工艺品 仍采用这种工艺。
在秦长城一带地区,同样发掘了一些义渠或 匈奴族的文化遗迹。1977年在固原县以北二十五 公里的杨郎,曾发现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穴内有 人骨一副,还有两件透雕的虎搏驴铜牌,它们长十 三点七厘米,宽八点二厘米。铜牌上的虎獠牙外 露,威猛异常,而驴的颈被虎咬住,前足着地,后两 足腾空搭扣在虎背上。这种铜牌是作带扣用的生 活品,但它的造型完美巧妙,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虎 的雄威和驴的挣扎之态。此外,在固原县还发现了 兽头青铜短剑、金质兽纹牌饰等文物,它们皆有精 巧的艺术构思,令人观后感叹不已。上述这些文物 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色,它们既艺术地反 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又极大地丰 富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宝库。
公元前221年,秦国击败诸侯国,建立起我国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封建王朝。为保障 统一后国家的安全,秦将蒙恬奉旨统兵三十万人 北征匈奴,并最后修筑了穿过宁夏境内的万里长 城。不过秦始皇时期所修筑的那条长城,并不是现 在宁夏固原地区的秦国长城。那条万里长城究竟 在宁夏境内何处,有的学者提出可能已陷入流沙 之中。真实的情况如何。还有待今后继续考察研 究。
战国时期的秦国长城是由今甘肃省静宁县进 入宁夏境内的,它经宁夏西吉县南部的将台、马莲 一带,折向东北,绕固原县城,又走向东南,再经固 原县的城阳、孟源等地,复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境, 继续延至陕西省西北部的志丹和安塞县境内,最 终与陕西省地界内的秦长城相接。秦国长城在宁 夏境内的总长度为二百多公里,它像一条游龙,蜿 蜒于高原和山岭之间,时起时伏,气势磅礴,蔚为 大观。宁夏秦国长城有一部分已经坍塌,但也有一 部分现在仍然保持有一至三米高度的城墙。这些 仍存在的长城依然很有气派,而且每隔二百至三 百米便有一墩台凸出在墙身之外。长城是根据地 势而修筑的。在平地段,低于地面开始起筑,所需 泥土取自墙身外侧。这样取土的地方即自然形成 壕沟,使城墙身的高度相对增加,从而更有利于发 挥长城的防守作用。长城墙身用土夯筑而成,每层 夯土厚十至十三厘米。夯土层很坚实,墙身因而很 坚固。在有河沟的地方,则利用陡立的崖壁上面的 平地筑城,使长城更加易守难攻。在长城附近和长 城经过的重要沟口、关隘及山峰的高处,都建有烽 燧,那是看守烽燧的燧长和戍卒居住的地方。现长 城附近残存有一些烽燧遗址和废城,它们当是守 塞戍卒居住的地方。在这些废弃的古城遗址中,往 往能发掘到印有粗绳纹的大板瓦和云纹半瓦当, 它们和陕西省关中地区战国时代秦都栎阳宫殿遗 址所出者几乎相同。《固原州志》载:“秦灭义渠,筑 长城以御边,即此地,在州西北十里有遗址。”上述 实物和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肯定这段长城是秦昭 王时期所修筑的战国秦长城。
长城,是秦国防御匈奴的军事设施,就当时来 说,它也不是秦的固定疆界。《史记》卷十五就记 载,秦惠文王后元五年(前320),秦惠文王“北游 戎地,至河上”。这表明秦国在没有灭义渠、筑长城 之前,其势力也达到今宁夏北部的黄河一带。1968 年在秦长城以北的固原县头营乡就发掘了一批青 铜器,其中有只鼎,形体为圆腹、蹄足、附有双耳, 通高十七厘米,近口沿有錾刻的“咸阳一斗三升” 六个铭文。从器形和铭文看,它无疑是秦统一前的 文物。还有一件错银铜镦,为细腰圆筒形,通长六 点九厘米,上端有銎,可嵌纳戈、戟的木柲。铜镦的 外表及底部均用细小的银丝与银片镶嵌,组成布 局规整的卷云或曲线图案,并且锉修得平滑美观, 显出银光灿灿、绚丽多彩的花纹,是一件精美珍贵 的工艺品。错金银器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须经过 铸器、錾槽、镶嵌和磨错等四道主要工序,这种工 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 造出来,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经过了 两千多年,至今我国制造各种珍贵的金属工艺品 仍采用这种工艺。
在秦长城一带地区,同样发掘了一些义渠或 匈奴族的文化遗迹。1977年在固原县以北二十五 公里的杨郎,曾发现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穴内有 人骨一副,还有两件透雕的虎搏驴铜牌,它们长十 三点七厘米,宽八点二厘米。铜牌上的虎獠牙外 露,威猛异常,而驴的颈被虎咬住,前足着地,后两 足腾空搭扣在虎背上。这种铜牌是作带扣用的生 活品,但它的造型完美巧妙,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虎 的雄威和驴的挣扎之态。此外,在固原县还发现了 兽头青铜短剑、金质兽纹牌饰等文物,它们皆有精 巧的艺术构思,令人观后感叹不已。上述这些文物 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色,它们既艺术地反 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又极大地丰 富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宝库。
公元前221年,秦国击败诸侯国,建立起我国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封建王朝。为保障 统一后国家的安全,秦将蒙恬奉旨统兵三十万人 北征匈奴,并最后修筑了穿过宁夏境内的万里长 城。不过秦始皇时期所修筑的那条长城,并不是现 在宁夏固原地区的秦国长城。那条万里长城究竟 在宁夏境内何处,有的学者提出可能已陷入流沙 之中。真实的情况如何。还有待今后继续考察研 究。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