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与热兵器
成吉思汗建立的草原帝国以武功而闻名于天
下,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以骁勇善战取胜,其
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和使用了较为先进的武器。
人们称枪刀箭镞为冷兵器,把利用火药、炸药燃发
的火炮称为热兵器。蒙古军队既使用大量的冷兵
器,又成功地运用了火药火炮,并把它传入了欧
洲。13世纪以前,欧洲和伊斯兰国家都没有硝。随
着蒙古军的西征,把硝传入欧洲。在阿拉伯的兵书
里写道:火器是从中国传入的,就是火药的配合成
份也是中国的。蒙古族制造和使用的兵器不仅在
其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
且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蒙古族制造和使用
的兵器已经成为其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军队使用的兵器主要是配合其骑兵的, 是与蒙古马配合在一起的。“每个人的进攻武器包 括有两只弓,两个箭筒,一把弯刀,一把手斧,一根 悬挂在马鞍上的铁棒,一支带有铁钩作拉人下马 用的长矛,骑兵们还有一条马鬃制成系有活结的 绳子。蒙古人应当与蒙古马配合在一起。(格鲁塞 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这就是蒙古骑兵常用的 武器。
弓箭是骑兵之必需。《黑鞑事略》云:“有顽羊 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三尺;有响箭,即鸣镝也;有驼 箭骨,有批针箭,剡木为括,落雕以为翎。”骑射是 蒙古族狩猎和作战之必需。《蒙古秘史》中的“箭 筒”作“豁儿”,佩带箭筒的人叫“豁儿赤”,《元史》 作“火儿赤”,那时从事战争的人必先训练使用弓 箭武器,戴上箭筒,是武士的荣耀。从历史上追溯, 古代突厥人把弓矢看做权威的标志,弓曾为其右 翼指挥官之标志,矢则为左翼指挥之标志。古代战 士视箭筒为生命。《蒙古秘史》第一百九十节记载 别勒古台说:“还活着的时候,就让人家把自己的 箭筒夺去,活着还有什么用? 生为男子,死也要跟 着自己的箭筒、弓和骨头躺在一起。”波兰人以诗 的语言发出了对蒙古男子的由衷赞叹:“他们都是 神箭手,发矢能击中太空之鹰,黑夜抛矛能抛出海 底之鱼,他们视战斗之日为新婚之夜,把枪尖看成 美女的亲吻。”(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一)成吉 思汗的大将木华黎就是优秀的射手。据《元史·列 传》载,他“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强”。在元太祖遇难 时,他曾“引弓射之,发中三人”。那时按照蒙古族 的习俗,弓箭为男子必带之物,也是珍贵的馈赠 物。
此外标枪也是适于马上作战的重要武器。16 世纪的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波沙曾记述:“蒙古王之 兵士乘马者较多,其马与鞍均小,而骑士能使其身 与马联合,运转如一体。蒙古骑士咸执一体轻而甚 长之标枪,以为冲锋陷阵之长兵,其标枪之铁刃头 常系四角形,极为尖锐牢固,此为蒙古主兵。”据李 汶忠编著《中国蒙古族科学技术史简编》披露:印 度Ain-I-Akbari秘稿中所绘蒙古军队所用之标 枪有三种:其一为“欺胡六”,形体很长,两头都可 刺杀敌人。其二名“巴尔恰”,形体也较长,两头可 刺,也可掷出杀伤敌人。其三为“三尾掷枪”,形体 较短,更适马上作战。
此外,蒙古骑兵还常用各种刀类。据印度 Ain-I-Akbari秘稿所绘,有“古柏梯”小刀、“恰古” 小刀、“查格洛耳”镰刀、大刀等。前三种刀都较为 小巧,唯大刀较为笨重,杀伤力更强。《黑鞑事略》 有关于环刀的记载:“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 利,靶小而偏,故运掉也易。有长短枪,刃板如凿, 故着物不滑……论其长技,弓矢为第一,环刀次 之。”据印度古书所绘图形看,“古柏梯”小刀、“恰 古”小刀均属环刀类。与刀类功用相同的还有各种 各样的短剑;如“卡拍瓦”小曲剑、“江白瓦”曲形双 锋短剑,“那里磨”短剑、“打巴耳查格”柄直形双锋 短剑、“乡德哈耳”三尖直形剑等。蒙古军队还常常 使用一种铁制的轮圈,汉语称为乾坤圈,这种乾坤 圈很小,可以戴在左手腕上,常套七、八个,使用时 以右手手指套圈摇而远掷击敌。
蒙古军队还使用自卫武器。主要是护身的铠 甲和盾牌。《黑鞑事略》记云:“其军器有柳叶甲、有 买圈甲、革六重。”在《草原帝国》一书指出:“在战 争时,他戴着一顶护住颈窝的无檐帽,披着坚固而 柔软的黑漆皮条编的铠甲。”铠甲有皮制和铁制两 种。《黑鞑事略》记盾牌的制作甚详:“有旁牌,以革 编篠,否则以柳阔三十寸,而长则倍于阔之半,有 团牌,特前锋臂之,下马而射,专为破敌之用。有铁 团牌,以代兜鍪,取其入阵旋转之便。”
战马是蒙古军队必备之需。蒙古军队有丰富 的养马经验,蒙古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使其熟 悉战阵、冲锋、退却、躲避,主人都能控纵自如。因 此蒙古族非常爱惜自己的战马,其战马也有护甲, 由五部分组成,马的两侧各系一片,从马头一直盖 到马尾,有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上,另一片覆盖其 胸部,马额上放一片。保护了战马,也就保护了部 队的战斗力。
在冷兵器中,威力最大的是抛石器。成吉思汗 西征时,攻占撒麻耳干城(前苏联称撒麻耳干、薛 迷思干,为肥沃的都市之意)时,抛石器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撒麻耳干城地势优越,防备严密,易守 难攻。当守军放出大象时,蒙古马有些惊慌,这时 蒙古军以射石器和弓弩射杀大象。蒙古军大获全 胜。在攻打花剌子模时,此地没有石头,则以桑木 块代替石头,以抛石器投入城内。1232年,蒙古军 与金国在汴京(今开封)发生大战,据《多桑蒙古 史》载,蒙古军在“每城一角置炮百余枚,更迭上 下,昼夜不息。数日,石几与里城平。”蒙古军开始 用的炮是从战争中获得的,尔后他们重用工匠,自 己造炮。亦思马就是造炮的能手。《元史》卷二百零 三载,其制造的炮在襄阳“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 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推 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这种炮 被称为巨石炮。
随着对先进科技的吸收,蒙古军队使用火炮。 1658年白尔理叶所著《蒙古大帝国》一书叙述蒙 皇叶汗吉耳诸子间为夺皇位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达拉(长子)将其炮车安排,用链锁 衔接,以抗敌方骑兵。炮队后列蒙古骆驼 队,负载火石枪之兵士;骆驼队后始列步 兵,均有火枪及背弓载箭并带剑与标枪 之轻骑兵。对方沃伦格齐伯(四子)之军 队则与第三皇子木拉之军队联合。其阵 容大致相等,惟阵之中部藏有轻炮若干 尊,又另备手掷之小花炮多具,其名日 “”或“砰”,用一小竿燃之,掷于敌军骑 兵队中,可使敌马惊溃,有时亦可伤人 ……两军交绥,炮兵开始,弓手继而发 箭,终则双方自刃相向,斧剑刀枪从事。
这里明显地记载了蒙古族使用火枪火炮。1638 年,据曼德斯劳记载:“蒙古象队背负木台,台中藏 三或四人,用火石枪;蒙皇阿克巴尔曾蓄战象六千 头。蒙军又有炮车多具,其炮有时甚大;蒙人且能 自制火药”(转引自李汶忠编著《中国蒙古族科学 技术史简编》)。《冯家昇论著辑粹》谈蒙古军队制 作火药一事:
制作是把硫黄、窝黄、焰硝捣过、罗 过和砒黄、定粉、黄丹同研,干漆捣为碎 末,黄腊、松脂、清油、浓油同熬成膏入前 药,旋转和匀,然后以纸五重衣裹之,以 麻缚定,另外又熔松脂傅之。以抛石机发 之,故称之火炮。
火炮的威力非石炮可比,在灭亡朽腐的南宋王朝 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畔的 半拉城子出土了一尊铜火铳,1974年8月在西安 东关景龙池巷南口外,也出土了一尊铜火铳,据专 家考证,二尊铜火铳均系元代所造。
蒙古族的军事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英国人利德尔·哈特评论说:“在中世纪里,战 略最好的例证并不出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公元 13世纪,对于西方战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卓有 成效的时代。其所以显出光辉,是因为蒙古人给欧 洲的骑士们充当了教师,使他们在战略方面得到 了有益的教训。蒙古人所进行的各次战争,无论在 作战的规模和艺术方面,在突然性和机动性方面, 还是在战略和战术上采取间接路线的行动方向, 不仅不会逊色于历史上的任何战争,甚至还要超 越这些战争。”
日本法学士大田苍溟说:“立于世界中世纪陆 军战术战略史上,能特笔大书者,呜乎,舍成吉思 汗其谁”(转引自《蒙古族古代战争史》)。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军事文化成为中国军事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 遗产。
蒙古军队使用的兵器主要是配合其骑兵的, 是与蒙古马配合在一起的。“每个人的进攻武器包 括有两只弓,两个箭筒,一把弯刀,一把手斧,一根 悬挂在马鞍上的铁棒,一支带有铁钩作拉人下马 用的长矛,骑兵们还有一条马鬃制成系有活结的 绳子。蒙古人应当与蒙古马配合在一起。(格鲁塞 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这就是蒙古骑兵常用的 武器。
弓箭是骑兵之必需。《黑鞑事略》云:“有顽羊 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三尺;有响箭,即鸣镝也;有驼 箭骨,有批针箭,剡木为括,落雕以为翎。”骑射是 蒙古族狩猎和作战之必需。《蒙古秘史》中的“箭 筒”作“豁儿”,佩带箭筒的人叫“豁儿赤”,《元史》 作“火儿赤”,那时从事战争的人必先训练使用弓 箭武器,戴上箭筒,是武士的荣耀。从历史上追溯, 古代突厥人把弓矢看做权威的标志,弓曾为其右 翼指挥官之标志,矢则为左翼指挥之标志。古代战 士视箭筒为生命。《蒙古秘史》第一百九十节记载 别勒古台说:“还活着的时候,就让人家把自己的 箭筒夺去,活着还有什么用? 生为男子,死也要跟 着自己的箭筒、弓和骨头躺在一起。”波兰人以诗 的语言发出了对蒙古男子的由衷赞叹:“他们都是 神箭手,发矢能击中太空之鹰,黑夜抛矛能抛出海 底之鱼,他们视战斗之日为新婚之夜,把枪尖看成 美女的亲吻。”(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一)成吉 思汗的大将木华黎就是优秀的射手。据《元史·列 传》载,他“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强”。在元太祖遇难 时,他曾“引弓射之,发中三人”。那时按照蒙古族 的习俗,弓箭为男子必带之物,也是珍贵的馈赠 物。
此外标枪也是适于马上作战的重要武器。16 世纪的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波沙曾记述:“蒙古王之 兵士乘马者较多,其马与鞍均小,而骑士能使其身 与马联合,运转如一体。蒙古骑士咸执一体轻而甚 长之标枪,以为冲锋陷阵之长兵,其标枪之铁刃头 常系四角形,极为尖锐牢固,此为蒙古主兵。”据李 汶忠编著《中国蒙古族科学技术史简编》披露:印 度Ain-I-Akbari秘稿中所绘蒙古军队所用之标 枪有三种:其一为“欺胡六”,形体很长,两头都可 刺杀敌人。其二名“巴尔恰”,形体也较长,两头可 刺,也可掷出杀伤敌人。其三为“三尾掷枪”,形体 较短,更适马上作战。
此外,蒙古骑兵还常用各种刀类。据印度 Ain-I-Akbari秘稿所绘,有“古柏梯”小刀、“恰古” 小刀、“查格洛耳”镰刀、大刀等。前三种刀都较为 小巧,唯大刀较为笨重,杀伤力更强。《黑鞑事略》 有关于环刀的记载:“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 利,靶小而偏,故运掉也易。有长短枪,刃板如凿, 故着物不滑……论其长技,弓矢为第一,环刀次 之。”据印度古书所绘图形看,“古柏梯”小刀、“恰 古”小刀均属环刀类。与刀类功用相同的还有各种 各样的短剑;如“卡拍瓦”小曲剑、“江白瓦”曲形双 锋短剑,“那里磨”短剑、“打巴耳查格”柄直形双锋 短剑、“乡德哈耳”三尖直形剑等。蒙古军队还常常 使用一种铁制的轮圈,汉语称为乾坤圈,这种乾坤 圈很小,可以戴在左手腕上,常套七、八个,使用时 以右手手指套圈摇而远掷击敌。
蒙古军队还使用自卫武器。主要是护身的铠 甲和盾牌。《黑鞑事略》记云:“其军器有柳叶甲、有 买圈甲、革六重。”在《草原帝国》一书指出:“在战 争时,他戴着一顶护住颈窝的无檐帽,披着坚固而 柔软的黑漆皮条编的铠甲。”铠甲有皮制和铁制两 种。《黑鞑事略》记盾牌的制作甚详:“有旁牌,以革 编篠,否则以柳阔三十寸,而长则倍于阔之半,有 团牌,特前锋臂之,下马而射,专为破敌之用。有铁 团牌,以代兜鍪,取其入阵旋转之便。”
战马是蒙古军队必备之需。蒙古军队有丰富 的养马经验,蒙古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使其熟 悉战阵、冲锋、退却、躲避,主人都能控纵自如。因 此蒙古族非常爱惜自己的战马,其战马也有护甲, 由五部分组成,马的两侧各系一片,从马头一直盖 到马尾,有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上,另一片覆盖其 胸部,马额上放一片。保护了战马,也就保护了部 队的战斗力。
在冷兵器中,威力最大的是抛石器。成吉思汗 西征时,攻占撒麻耳干城(前苏联称撒麻耳干、薛 迷思干,为肥沃的都市之意)时,抛石器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撒麻耳干城地势优越,防备严密,易守 难攻。当守军放出大象时,蒙古马有些惊慌,这时 蒙古军以射石器和弓弩射杀大象。蒙古军大获全 胜。在攻打花剌子模时,此地没有石头,则以桑木 块代替石头,以抛石器投入城内。1232年,蒙古军 与金国在汴京(今开封)发生大战,据《多桑蒙古 史》载,蒙古军在“每城一角置炮百余枚,更迭上 下,昼夜不息。数日,石几与里城平。”蒙古军开始 用的炮是从战争中获得的,尔后他们重用工匠,自 己造炮。亦思马就是造炮的能手。《元史》卷二百零 三载,其制造的炮在襄阳“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 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推 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这种炮 被称为巨石炮。
随着对先进科技的吸收,蒙古军队使用火炮。 1658年白尔理叶所著《蒙古大帝国》一书叙述蒙 皇叶汗吉耳诸子间为夺皇位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达拉(长子)将其炮车安排,用链锁 衔接,以抗敌方骑兵。炮队后列蒙古骆驼 队,负载火石枪之兵士;骆驼队后始列步 兵,均有火枪及背弓载箭并带剑与标枪 之轻骑兵。对方沃伦格齐伯(四子)之军 队则与第三皇子木拉之军队联合。其阵 容大致相等,惟阵之中部藏有轻炮若干 尊,又另备手掷之小花炮多具,其名日 “”或“砰”,用一小竿燃之,掷于敌军骑 兵队中,可使敌马惊溃,有时亦可伤人 ……两军交绥,炮兵开始,弓手继而发 箭,终则双方自刃相向,斧剑刀枪从事。
这里明显地记载了蒙古族使用火枪火炮。1638 年,据曼德斯劳记载:“蒙古象队背负木台,台中藏 三或四人,用火石枪;蒙皇阿克巴尔曾蓄战象六千 头。蒙军又有炮车多具,其炮有时甚大;蒙人且能 自制火药”(转引自李汶忠编著《中国蒙古族科学 技术史简编》)。《冯家昇论著辑粹》谈蒙古军队制 作火药一事:
制作是把硫黄、窝黄、焰硝捣过、罗 过和砒黄、定粉、黄丹同研,干漆捣为碎 末,黄腊、松脂、清油、浓油同熬成膏入前 药,旋转和匀,然后以纸五重衣裹之,以 麻缚定,另外又熔松脂傅之。以抛石机发 之,故称之火炮。
火炮的威力非石炮可比,在灭亡朽腐的南宋王朝 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畔的 半拉城子出土了一尊铜火铳,1974年8月在西安 东关景龙池巷南口外,也出土了一尊铜火铳,据专 家考证,二尊铜火铳均系元代所造。
蒙古族的军事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英国人利德尔·哈特评论说:“在中世纪里,战 略最好的例证并不出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公元 13世纪,对于西方战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卓有 成效的时代。其所以显出光辉,是因为蒙古人给欧 洲的骑士们充当了教师,使他们在战略方面得到 了有益的教训。蒙古人所进行的各次战争,无论在 作战的规模和艺术方面,在突然性和机动性方面, 还是在战略和战术上采取间接路线的行动方向, 不仅不会逊色于历史上的任何战争,甚至还要超 越这些战争。”
日本法学士大田苍溟说:“立于世界中世纪陆 军战术战略史上,能特笔大书者,呜乎,舍成吉思 汗其谁”(转引自《蒙古族古代战争史》)。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军事文化成为中国军事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 遗产。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