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
巴蜀地区在有据可考的历史中,基本上一直
处于一个行政辖区内。
在商周时,巴蜀还不属于中原华夏族政权的 管辖区,蜀、巴两国只是当时中国境内若干个方国 中的两个方国。到了战国时期,秦于公元前316年 派大将司马错和张仪伐蜀,灭了蜀国后,又灭了巴 国、将巴蜀地区纳入秦的版图。秦当时实行的是郡 县制,故在巴蜀地区设了蜀郡和巴郡,分治成都和 江州(重庆)。从目前可查的史料看,当时蜀、巴两 郡之下至少设有十七个县,其中巴郡五个县,蜀郡 十二个县。另外,有两县以前属于巴国,但当时被 划到黔中郡下,以后又归于巴蜀地区,这就是今天 的奉节县和巫山县。
西汉初期,巴蜀地区仍设巴郡和蜀郡。汉高祖 时,从蜀郡中分出广汉郡。汉武帝时,又在蜀郡的 边区设若干个郡,据统计,在西汉前后共设过八个 郡,五十几个县、道(设在边区,与县同级),所辖区 域除了今四川地区外,还包括今云南、贵州、甘肃, 陕西一部分。
西汉时,汉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全 国设置了十三个监察机构,名为“刺史部,”以后其 职能由监察转为行政。当时的四川各郡均属益州 刺史部。所以,四川地区一直到宋末也被称为益 州。
东汉基本承袭西汉之制。三国时,巴蜀地区是 蜀汉的中心,蜀汉大致分为益、梁二州。益州辖蜀 郡、犍为郡等十二个郡;梁州辖汉中郡。广汉郡等 八个郡。而今四川东部的巫山县,却属于东吴的荆 州建平郡,且为郡治所在地。
西晋末年,巴氏李氏在四川地区建立了短暂 的成汉政权。成汉政权置有益、梁、荆、安宁、汉六 州,属于四川地区的有益州七郡、梁州七郡、荆州 二郡、安州二郡。
二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停,政权更替频 繁,故四川地区的政区变化较大,也较混乱。到北 周时,四川地区竟有三十七州、一百郡、一百七十 二县之上,又设益州、扶州、利州、信州、遂州、潼州 等“总管府。”
隋时,地方行政建制分州、县二级,以后改为 郡县二级。在今四川地区共设二十四郡、一百七十 四县。
唐初,划分全国为十道,四川地区分属剑南 道、山南道和江南道。玄宋时,又分为十五道,四川 地区分属剑南、山南东、山南西、黔中四道。肃宋 时,又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分置东川和西川两节 度使。除“道”这种监理地方事务的行政区划外,唐 还实行二级制,四川地区大致设有四十五州郡至 五十五州郡之间。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依照唐制,但政“道” 为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宋初在四川地区置 西川路、峡西路,到宋真宗时分为益州路、梓州路、 利州路、夔州路,总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 川得名于此。在路以下有州、县二级。实际上,宋的 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北宋 末年,四川地区路一级的行政机构有八个(包括四 路、四府),州一级的行政机构有四十六个(三十五 州、八军、三监),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有一百八十 个,南宋时略有变化。
元代在各地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地 方最高行政机构。元初,四川地区属于陕西、四川 行省,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分置四川行省,治成 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设置,“四川”省,也是 巴蜀地区在行政区划上首次巴蜀合一。此时四川 省管辖的范围还包括今云南和陕西两省的部分地 区。元代四川行省所辖路(府)、州(县)的名称变动 较大,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四川行省之下大致 有九路,三直隶府、二路辖府、三十六州、八十一县 等,这些建置也时有变化。
明代的四川辖区与今天的四川(除甘孜州)大 致相近。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其下为 府、州、县三级制。四川布政使司下有八府、六直隶 州、十五府辖州、一百一十县,其基本区划与县名 多沿用至今。在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设有若干卫、 所,相当于州、县两级的建制。
清代又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改为省,省以下 是道府(州、厅)、县(州、厅)三级。当时的四川除了 与其他省之间作了若干调整外,还对省内各府、 州、县作了若干调整。调整大致是:“川东略有变 动,川南较多收缩,川北基本稳定,川西大量发 展。”(《四川通史》第五册,第80页。四川大学出版 社1993年版)这种调整提高了四川行政管理的效 率。康熙年间,四川的版图基本稳定,全省分设五 道、十二府、八直隶州、六直隶厅、十一属州、一百 一十一县。五道是:分巡松茂兵备道,分巡建昌上 南兵备道,分巡川北兵备道,分巡川东兵备道,分 巡川南永宁道。十二府是:成都府(辖成都、华阳、 双流、温江、新繁、金堂、新都、郫县、景宁、灌县、彭 县、简州、新津、汉州、什邡等二州十三县),重庆府 (辖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铜 梁、合州、涪州、大足、壁山、定远、江北厅等一厅二 州十一县),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 化、巴州、通江、南江、剑州等三州七县),顺庆府 (辖南充、西充、蓬州、营山、仪陇、广安、岳池、邻水 等七县),叙州府(辖宜宾、庆符、富顺、南溪、长宁、 高县、筠连、珙县、兴文、隆昌、屏山、马边、雷波等 十三县),夔州府(辖奉节、巫山、云阳、万县、开县、 大宁等六县),龙安府(辖平武、江油、石泉、彰明等 四县),宁远府(辖西昌、冕宁、盐源、会理州、越西 厅等一厅一州三县),雅州府(辖雅安、名山、荥径、 芦山、天全州、清溪、打箭炉厅等一厅一州五县), 嘉定府(辖乐山、峨眉、洪雅、夹江、犍为、荣县、威 远、峨边厅等一厅七县),潼川府(辖三台、射洪、盐 亭、中江、遂宁、蓬溪、安岳、乐至等八县),绥定府 (辖达县、东乡县、新宁县、渠县、大竹县等五县)。 八直隶州是:眉州(辖丹稜、彭山、青神三县),邛州 (辖大邑、蒲二县),泸州(辖纳溪、合江、江安三 县),资州(辖资阳、内江、仁寿、井研四县),绵州, 茂州(辖丰都、垫江、梁山三县),西阳(辖秀山、黔 江、彭水)等。六直隶厅是:叙永直隶厅,松潘直隶 厅,石柱直隶厅,杂谷直隶厅,懋功直隶厅,太平直 隶厅。
清代对四川政区作了几次调整后,四川省的 辖区。范围基本稳定下来,直到今天。
在商周时,巴蜀还不属于中原华夏族政权的 管辖区,蜀、巴两国只是当时中国境内若干个方国 中的两个方国。到了战国时期,秦于公元前316年 派大将司马错和张仪伐蜀,灭了蜀国后,又灭了巴 国、将巴蜀地区纳入秦的版图。秦当时实行的是郡 县制,故在巴蜀地区设了蜀郡和巴郡,分治成都和 江州(重庆)。从目前可查的史料看,当时蜀、巴两 郡之下至少设有十七个县,其中巴郡五个县,蜀郡 十二个县。另外,有两县以前属于巴国,但当时被 划到黔中郡下,以后又归于巴蜀地区,这就是今天 的奉节县和巫山县。
西汉初期,巴蜀地区仍设巴郡和蜀郡。汉高祖 时,从蜀郡中分出广汉郡。汉武帝时,又在蜀郡的 边区设若干个郡,据统计,在西汉前后共设过八个 郡,五十几个县、道(设在边区,与县同级),所辖区 域除了今四川地区外,还包括今云南、贵州、甘肃, 陕西一部分。
西汉时,汉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全 国设置了十三个监察机构,名为“刺史部,”以后其 职能由监察转为行政。当时的四川各郡均属益州 刺史部。所以,四川地区一直到宋末也被称为益 州。
东汉基本承袭西汉之制。三国时,巴蜀地区是 蜀汉的中心,蜀汉大致分为益、梁二州。益州辖蜀 郡、犍为郡等十二个郡;梁州辖汉中郡。广汉郡等 八个郡。而今四川东部的巫山县,却属于东吴的荆 州建平郡,且为郡治所在地。
西晋末年,巴氏李氏在四川地区建立了短暂 的成汉政权。成汉政权置有益、梁、荆、安宁、汉六 州,属于四川地区的有益州七郡、梁州七郡、荆州 二郡、安州二郡。
二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停,政权更替频 繁,故四川地区的政区变化较大,也较混乱。到北 周时,四川地区竟有三十七州、一百郡、一百七十 二县之上,又设益州、扶州、利州、信州、遂州、潼州 等“总管府。”
隋时,地方行政建制分州、县二级,以后改为 郡县二级。在今四川地区共设二十四郡、一百七十 四县。
唐初,划分全国为十道,四川地区分属剑南 道、山南道和江南道。玄宋时,又分为十五道,四川 地区分属剑南、山南东、山南西、黔中四道。肃宋 时,又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分置东川和西川两节 度使。除“道”这种监理地方事务的行政区划外,唐 还实行二级制,四川地区大致设有四十五州郡至 五十五州郡之间。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依照唐制,但政“道” 为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宋初在四川地区置 西川路、峡西路,到宋真宗时分为益州路、梓州路、 利州路、夔州路,总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 川得名于此。在路以下有州、县二级。实际上,宋的 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北宋 末年,四川地区路一级的行政机构有八个(包括四 路、四府),州一级的行政机构有四十六个(三十五 州、八军、三监),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有一百八十 个,南宋时略有变化。
元代在各地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地 方最高行政机构。元初,四川地区属于陕西、四川 行省,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分置四川行省,治成 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设置,“四川”省,也是 巴蜀地区在行政区划上首次巴蜀合一。此时四川 省管辖的范围还包括今云南和陕西两省的部分地 区。元代四川行省所辖路(府)、州(县)的名称变动 较大,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四川行省之下大致 有九路,三直隶府、二路辖府、三十六州、八十一县 等,这些建置也时有变化。
明代的四川辖区与今天的四川(除甘孜州)大 致相近。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其下为 府、州、县三级制。四川布政使司下有八府、六直隶 州、十五府辖州、一百一十县,其基本区划与县名 多沿用至今。在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设有若干卫、 所,相当于州、县两级的建制。
清代又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改为省,省以下 是道府(州、厅)、县(州、厅)三级。当时的四川除了 与其他省之间作了若干调整外,还对省内各府、 州、县作了若干调整。调整大致是:“川东略有变 动,川南较多收缩,川北基本稳定,川西大量发 展。”(《四川通史》第五册,第80页。四川大学出版 社1993年版)这种调整提高了四川行政管理的效 率。康熙年间,四川的版图基本稳定,全省分设五 道、十二府、八直隶州、六直隶厅、十一属州、一百 一十一县。五道是:分巡松茂兵备道,分巡建昌上 南兵备道,分巡川北兵备道,分巡川东兵备道,分 巡川南永宁道。十二府是:成都府(辖成都、华阳、 双流、温江、新繁、金堂、新都、郫县、景宁、灌县、彭 县、简州、新津、汉州、什邡等二州十三县),重庆府 (辖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铜 梁、合州、涪州、大足、壁山、定远、江北厅等一厅二 州十一县),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 化、巴州、通江、南江、剑州等三州七县),顺庆府 (辖南充、西充、蓬州、营山、仪陇、广安、岳池、邻水 等七县),叙州府(辖宜宾、庆符、富顺、南溪、长宁、 高县、筠连、珙县、兴文、隆昌、屏山、马边、雷波等 十三县),夔州府(辖奉节、巫山、云阳、万县、开县、 大宁等六县),龙安府(辖平武、江油、石泉、彰明等 四县),宁远府(辖西昌、冕宁、盐源、会理州、越西 厅等一厅一州三县),雅州府(辖雅安、名山、荥径、 芦山、天全州、清溪、打箭炉厅等一厅一州五县), 嘉定府(辖乐山、峨眉、洪雅、夹江、犍为、荣县、威 远、峨边厅等一厅七县),潼川府(辖三台、射洪、盐 亭、中江、遂宁、蓬溪、安岳、乐至等八县),绥定府 (辖达县、东乡县、新宁县、渠县、大竹县等五县)。 八直隶州是:眉州(辖丹稜、彭山、青神三县),邛州 (辖大邑、蒲二县),泸州(辖纳溪、合江、江安三 县),资州(辖资阳、内江、仁寿、井研四县),绵州, 茂州(辖丰都、垫江、梁山三县),西阳(辖秀山、黔 江、彭水)等。六直隶厅是:叙永直隶厅,松潘直隶 厅,石柱直隶厅,杂谷直隶厅,懋功直隶厅,太平直 隶厅。
清代对四川政区作了几次调整后,四川省的 辖区。范围基本稳定下来,直到今天。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