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
北京城是燕赵最古老的城市,已有三千年以
上的历史。商殷时代,燕为北京地区一大部族,以
“妟(燕)”为图腾,进而为国名,有学者认为其都城
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
封召公奭于燕。国名依旧,而氏系已变。公元前7
世纪,燕国并蓟,并以蓟城为都城。公元前226年,
秦军下蓟城。自秦统一至五代后晋初,蓟城是州、
郡(国)、县的治所,为北方政治军事重镇。其中,公
元352至357年为鲜卑族慕容㑺所建前燕的国
都;公元911至913年为地方割据政权五代燕的
都城。
公元938年,辽得幽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 府。辽于境内设上、中、东、西、南五京,立古蓟城为 南京,亦称燕京城。燕京沿用唐幽州(即古蓟城)旧 城,周回二十六里,北城墙至今白云观北侧,南城 墙在宣武区法源寺东侧,南城墙在今右安门内西 街,西城墙在今白云观西侧。城开八门,东为安东、 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 拱辰。皇城位于燕京城西南隅,罗郭而成,周回五 里。四面有门,东为宣和门;西为显西门;北为子北 门;南有三门,中为南端门,左为万春门,右为千秋 门。皇城内有永兴、积庆等十三宫,有清凉、元和、 嘉宁等三殿。大城内有二十六坊,为居民区。城外 有护城河环绕,城北有市,商贾云集,货物山积。
宋宣和年间,宋金约定联合攻辽。宣和四年 (1122),金攻占燕京,宋以增岁币为代价取得燕 京,置为燕山府路燕山府,宣和七年,燕山府为金 攻占,仍称燕京。天德三年(1151),以“燕京地广土 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海陵王下诏迁都,发 诸路民夫,筑燕京城。三年竣工。贞元元年(1153) 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
中都是在燕京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北城垣受 河道所阻保持原位,其余三面皆外展三里。城有三 重。大城之北垣设四门,余各设三门,以顺时针为 序,北有会城、通玄、崇智、光泰,东有施仁、宣曜、 阳春、南有景风、丰宜、端礼,西为丽泽、颢华、彰 义。大城内为皇城,长方形,位于大城中部偏南,皇 城南垣有宣扬门。皇城内建宫城,宫城有四门,南 应天、北拱辰,东定华、西玉华。贯穿宫城之应天 门、皇城之宣扬门、大城之丰宣门修一御道,御道 两侧列置府部等行政机构。宫城内建有九重宫,大 安、仁政、太和、神龙诸殿,俱配置在自应天门至拱 辰门组成的皇城中轴线上。中都建成后,“其宫阙 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 如是。”另外,宫城西侧出玉华门辟有“同乐园”,又 称“鱼藻池”(今广安门外莲花池一带),大城东北 郊(今北海、中海一带)规划为宫苑禁地,为皇帝、 后妃游幸之所。金中都已具备了封建国家都城的 规模。
金贞祐三年(1215),蒙古骑兵陷中都,兵火焚 之,劫掠金帛女子北去。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决议 由上都开平迁至燕京,以燕京为都城,背靠草原, 面视中原汉地,统治全国。然中都破败,遂放弃旧 城,于其东北重建新城。至元四年(1267)动工兴 建,“敕修筑都城,凡费悉从官给,毋取诸民,并蠲 伐木役夫税赋。”至元八年,建国号曰“大元”。次 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春正月元旦,“宫阙 告成”,忽必烈御正殿接受百官朝贺。至元二十年 (1283)全部建筑基本竣工。
大都新城建成后,旧燕京城仍然保留,称为 “南城”,新城亦称“北城”。新城为夯土版筑,《元 史》载“城方六十里”,实测城周五十七点二里。南 面城墙基本位于今东西长安街南侧,安定门、德胜 门外的大都城墙遗址乃其北城墙,东、西两侧与今 二环路基相符且向北延伸。大都城设城门十一座, 北面二门,东、西、南各三门,取哪咤三头六臂两足 之义。城门名称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北侧为健德 门、安贞门,东侧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侧 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西侧为平则门、和义 门、肃清门。城门内僻有干道,干道间有胡同相连。 城中心位置设中心台,台前为鼓楼,台后为钟楼。 城内居民区划分五十坊,坊各有门,门上署坊名, 坊下有巷、里。坊上设左右警巡院,“分领京师城市 民事。”
皇城位于土城内南部中央区,东墙在今南北 河沿街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 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南侧,皇城周回近二 十里。皇城内有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宫城、兴圣 宫和隆运宫。皇城南正门称灵星门,往南至丽正门 为皇廷广场,左右两侧建有千步廊,中央重要官署 即设于此。
宫城位于太液池东岸,周回八里余,设有四 门,北曰厚载、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南曰崇天。崇 天门北数十步为大明门,左右分开日精门、月华 门。宫城内主要建筑为大明殿和延春阁。大明殿在 大明门内,面阔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百二十尺, 高九十尺,规模雄伟壮观。殿前台基绕以白石阑, 台基上种植移自沙漠的莎草,是忽必烈为使子孙 不忘创业艰难特意安排的。国有大典,皇帝与皇后 同坐御榻在此接受群臣朝拜,此乃蒙古族传统。
延春阁在大明殿北,东西百五十尺,深九十 尺、高百尺,元皇在此举行佛事和道教仪式,有时 也在此举行宴会。大明殿及延春阁后面都有寝殿, 为后妃居住之所,并与前殿由廊庑相连。
太液池西岸有两组建筑群,南为隆福宫,北为 兴圣宫。隆福宫以天光殿为主建筑,东西有四配 殿,有周庑百余间围绕其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曾 居此,真金早亡,其妻仍居此。忽必烈之孙铁穆耳 即位后尊真金之妻为太后,自此隆福宫为太后居 所。兴圣宫正殿为兴圣殿,为妃嫔居所。
随着新城的日益繁华,大都南城的民居日趋 萧条,然而元代皇室信奉佛教及道教,因此南城原 有的古寺旧观久盛不衰,每逢阳春,北城居民纷纷 往南城游览古寺名胜,成为风俗。南效南海子为皇 家猎场,地广四十余顷,蒙古皇族仍保留着草原生 活的习俗,秋冬之际于此纵鹰围猎。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率 群臣北遁漠北草原。此前,明太祖建都南京,遂改 大都为北平,元皇宫被拆毁。明成祖朱棣即位,永 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着手迁都于此,修建 宫阙城垣。永乐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明都自 南京迁至北京。北京建于明代,清代北京沿用前朝 规制,不另作叙述。
明清北京城垣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在元大 都基础上修建的,其北城垣较大都土城向南缩进 五里,城墙以砖包砌,东西宽6650米,南北长 5350米,周回45里,遗址基本与今地铁环线一 致。城设九门,按顺时针方向,其名称为:北有德胜 门、安定门,东有东直门、齐化门(后改称朝阳门), 南有文明门(后改称崇文门)、丽正门(后改称正阳 门,俗称前门)、顺承门(后改称宣武门),西有平则 门(后改称阜成门)、西直门。内城建于明初,其街 巷基本沿用元大都体制。
北京外城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当时蒙 古部落时常南侵,威胁北京,于是设划增筑外城, 将内城四面围住,以确保都城安全,因工程浩繁而 财力不足,只修了南部外城便难以继续,只得折回 与内城东南角与西南角相接。外城东西宽7950 米,南北长3100米,周长28里。南垣开三门,正南 名永定门,左为左安门,右为右安门;东垣开二门, 东之正门为广渠门,东之北名东便门;西之正门为 广宁门(后改称广安门),西之北为西便门。明代, 平民可择居内、外城;清初,将内城汉民逐出,以八 旗兵丁分驻内城。民国初年修环城铁路,北京城墙 建筑初步受毁坏,又因年久失修,城楼残破坍塌。 1969年,北京修地铁环线,城墙及城楼大部拆除, 现仅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 内城西南角城墙一段及崇文门至东南角楼残垣一 段。
明清皇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8),永乐十八 年(1420)竣工。它沿用了元大内旧址,且向南、北、 东三面又有拓展。皇城垣高一丈八尺,四向开门。 正门为承天门(后改天安门);西侧为长安右门,东 侧为长安左门;前为大明门,顺治元年(1644)改称 大清门,民初称中华门;后有端门。皇城后门为北 安门,顺治九年改称地安门;西门名西安门;东门 名东安门。皇城内主要建筑有宫苑、衙署、仓库、庙 社、寺观等。中心偏南为宫城,又称紫禁城。紫禁城 南,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紫禁北为万岁山, 俗称煤山,清初改称景山,此乃人工堆筑而成,建 于元代延春阁旧址上,意在镇胜前朝风水,故亦称 “镇山”。景山西有“大高玄殿”,明帝学道修仙之 所。紫禁城西,太液池南开凿“南海”,合中海、北 海,并称“三海”,又称“西苑”。紫禁城东僻有东苑, 附近有皇史宬,藏宝训实录,曾贮有《永乐大典》副 本。皇城内所建衙署、寺庙及为皇室服务的诸机 构,自民国后陆继被拆除,今其城垣仅余天安门两 侧东西各一段,及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皇 史宬、团城、大高玄殿等建筑。
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位于皇城之内。始建 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后多次重 修、改建、扩建,然而仍保持原有布局;此处住过二 十四位皇帝,已有近五百八十年的历史;占地七十 二公顷,内有楼阁屋宇九千余间,宫墙周回六点八 里,高三丈有余,四角建有玲珑角楼,墙外绕有五 十二米宽的护城河。紫禁城设四门,南为正门,名 午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北为神武门。
紫禁城的整体格局分外朝和内廷,且主要建 筑座落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外朝以太和殿、中和 殿、保和殿为中心,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三大殿建 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左右为文华 殿和武英殿。乾清门广场将外朝和内廷分开,乾清 门内即是内廷,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宫,以及东、西六宫、养心殿。东六宫以东是宁寿 宫,西六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雨花阁等。坤宁 门北是御花园,小园精巧别致,楼、台、亭、阁,各具 特色。御花园北是神武门。
太和殿为外朝正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初名奉天殿,顺治二年(1645)改名太和 殿,基高八点一三米,殿通高三十五点零五米,宽 十一间,深五间,内设镂空金漆宝座。每逢元旦、冬 至、万寿三大节及新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皇帝 赐宴、命将出征,皆于此举行仪式。中和殿初名华 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中和 殿,殿呈方形,方檐圆顶,长宽均五间。凡遇“三大 节”盛典,皇帝先在此小憩,后往太和殿接受朝拜。 每往天坛、地坛、太庙、先农坛举行祭祀,必提前在 此阅视祭文。给太后加徽号及其他各种大礼前一 天,皇帝亦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保和殿初称谨身 殿,后改名建极殿,清顺治始称保和殿,宽九间,深 五间,殿后阶陛中间下层一整块云龙石雕,为紫禁 城内最大石雕。清代,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皇帝 在此赐宴蒙古王公及满汉大臣。乾隆五十四年 (1789)以后,在此举行科举最高一级的“殿试”考 试。文华殿建于明初,当时是皇帝的便殿,在此处 理日常政务,亦为皇太子读书处。清代皇帝在此举 行“经筵”,会见外国使臣。武英殿建于明初,位太 和殿西庑,与文化殿相对称,规制相同。明清两代 皇帝都曾在此临朝,处理政务。李自成进京后,以 此殿为临时金銮宝殿。清康熙时,于此成立修书 处,继而成为皇家印书处,先印《古今图书集成》, 后又翻刻古籍,其校勘详审、纸墨精良,为善本古 籍中之佼佼者。
乾清宫位于乾清门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殿宽九间,深五间,正中设雕龙宝座,上悬 “正大光明”匾,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清康熙 前,乾清宫为皇帝、皇后寝宫及处理朝政之处。雍 正后寝宫移至养心殿,此宫成为内廷典礼、召见大 臣、批阅奏章的办公地。每逢节日,于此行朝贺礼, 赐宴有关人员。清代皇帝驾崩停灵于此处。交泰殿 位于乾清宫后,建于明代,为明代帝后住所;清代 帝后于三大节时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 (1748)始,将二十五枚御玺存放于此。坤宁宫位于 交泰殿后,为明代皇后正宫。清代,东暖阁是皇帝 大婚的洞房;西暖阁是皇家祭神场所,每逢朝、夕 祭及大祭,帝、后亲临祭神。西暖阁供奉有满族信 奉的萨满神,及释迦牟尼、老子、关羽、灶神等十五 尊神佛。每年元旦及每月初一,在此举行跳神仪 式。
紫禁城内东六宫依次为:钟粹宫、承乾宫、景 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其西六宫为储秀 宫、翊坤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永寿宫。东西 六宫是明清两代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妃嫔等人 居住地。紫禁城建筑雄伟,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公元938年,辽得幽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 府。辽于境内设上、中、东、西、南五京,立古蓟城为 南京,亦称燕京城。燕京沿用唐幽州(即古蓟城)旧 城,周回二十六里,北城墙至今白云观北侧,南城 墙在宣武区法源寺东侧,南城墙在今右安门内西 街,西城墙在今白云观西侧。城开八门,东为安东、 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 拱辰。皇城位于燕京城西南隅,罗郭而成,周回五 里。四面有门,东为宣和门;西为显西门;北为子北 门;南有三门,中为南端门,左为万春门,右为千秋 门。皇城内有永兴、积庆等十三宫,有清凉、元和、 嘉宁等三殿。大城内有二十六坊,为居民区。城外 有护城河环绕,城北有市,商贾云集,货物山积。
宋宣和年间,宋金约定联合攻辽。宣和四年 (1122),金攻占燕京,宋以增岁币为代价取得燕 京,置为燕山府路燕山府,宣和七年,燕山府为金 攻占,仍称燕京。天德三年(1151),以“燕京地广土 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海陵王下诏迁都,发 诸路民夫,筑燕京城。三年竣工。贞元元年(1153) 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
中都是在燕京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北城垣受 河道所阻保持原位,其余三面皆外展三里。城有三 重。大城之北垣设四门,余各设三门,以顺时针为 序,北有会城、通玄、崇智、光泰,东有施仁、宣曜、 阳春、南有景风、丰宜、端礼,西为丽泽、颢华、彰 义。大城内为皇城,长方形,位于大城中部偏南,皇 城南垣有宣扬门。皇城内建宫城,宫城有四门,南 应天、北拱辰,东定华、西玉华。贯穿宫城之应天 门、皇城之宣扬门、大城之丰宣门修一御道,御道 两侧列置府部等行政机构。宫城内建有九重宫,大 安、仁政、太和、神龙诸殿,俱配置在自应天门至拱 辰门组成的皇城中轴线上。中都建成后,“其宫阙 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 如是。”另外,宫城西侧出玉华门辟有“同乐园”,又 称“鱼藻池”(今广安门外莲花池一带),大城东北 郊(今北海、中海一带)规划为宫苑禁地,为皇帝、 后妃游幸之所。金中都已具备了封建国家都城的 规模。
金贞祐三年(1215),蒙古骑兵陷中都,兵火焚 之,劫掠金帛女子北去。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决议 由上都开平迁至燕京,以燕京为都城,背靠草原, 面视中原汉地,统治全国。然中都破败,遂放弃旧 城,于其东北重建新城。至元四年(1267)动工兴 建,“敕修筑都城,凡费悉从官给,毋取诸民,并蠲 伐木役夫税赋。”至元八年,建国号曰“大元”。次 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春正月元旦,“宫阙 告成”,忽必烈御正殿接受百官朝贺。至元二十年 (1283)全部建筑基本竣工。
大都新城建成后,旧燕京城仍然保留,称为 “南城”,新城亦称“北城”。新城为夯土版筑,《元 史》载“城方六十里”,实测城周五十七点二里。南 面城墙基本位于今东西长安街南侧,安定门、德胜 门外的大都城墙遗址乃其北城墙,东、西两侧与今 二环路基相符且向北延伸。大都城设城门十一座, 北面二门,东、西、南各三门,取哪咤三头六臂两足 之义。城门名称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北侧为健德 门、安贞门,东侧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侧 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西侧为平则门、和义 门、肃清门。城门内僻有干道,干道间有胡同相连。 城中心位置设中心台,台前为鼓楼,台后为钟楼。 城内居民区划分五十坊,坊各有门,门上署坊名, 坊下有巷、里。坊上设左右警巡院,“分领京师城市 民事。”
皇城位于土城内南部中央区,东墙在今南北 河沿街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 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南侧,皇城周回近二 十里。皇城内有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宫城、兴圣 宫和隆运宫。皇城南正门称灵星门,往南至丽正门 为皇廷广场,左右两侧建有千步廊,中央重要官署 即设于此。
宫城位于太液池东岸,周回八里余,设有四 门,北曰厚载、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南曰崇天。崇 天门北数十步为大明门,左右分开日精门、月华 门。宫城内主要建筑为大明殿和延春阁。大明殿在 大明门内,面阔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百二十尺, 高九十尺,规模雄伟壮观。殿前台基绕以白石阑, 台基上种植移自沙漠的莎草,是忽必烈为使子孙 不忘创业艰难特意安排的。国有大典,皇帝与皇后 同坐御榻在此接受群臣朝拜,此乃蒙古族传统。
延春阁在大明殿北,东西百五十尺,深九十 尺、高百尺,元皇在此举行佛事和道教仪式,有时 也在此举行宴会。大明殿及延春阁后面都有寝殿, 为后妃居住之所,并与前殿由廊庑相连。
太液池西岸有两组建筑群,南为隆福宫,北为 兴圣宫。隆福宫以天光殿为主建筑,东西有四配 殿,有周庑百余间围绕其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曾 居此,真金早亡,其妻仍居此。忽必烈之孙铁穆耳 即位后尊真金之妻为太后,自此隆福宫为太后居 所。兴圣宫正殿为兴圣殿,为妃嫔居所。
随着新城的日益繁华,大都南城的民居日趋 萧条,然而元代皇室信奉佛教及道教,因此南城原 有的古寺旧观久盛不衰,每逢阳春,北城居民纷纷 往南城游览古寺名胜,成为风俗。南效南海子为皇 家猎场,地广四十余顷,蒙古皇族仍保留着草原生 活的习俗,秋冬之际于此纵鹰围猎。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率 群臣北遁漠北草原。此前,明太祖建都南京,遂改 大都为北平,元皇宫被拆毁。明成祖朱棣即位,永 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着手迁都于此,修建 宫阙城垣。永乐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明都自 南京迁至北京。北京建于明代,清代北京沿用前朝 规制,不另作叙述。
明清北京城垣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在元大 都基础上修建的,其北城垣较大都土城向南缩进 五里,城墙以砖包砌,东西宽6650米,南北长 5350米,周回45里,遗址基本与今地铁环线一 致。城设九门,按顺时针方向,其名称为:北有德胜 门、安定门,东有东直门、齐化门(后改称朝阳门), 南有文明门(后改称崇文门)、丽正门(后改称正阳 门,俗称前门)、顺承门(后改称宣武门),西有平则 门(后改称阜成门)、西直门。内城建于明初,其街 巷基本沿用元大都体制。
北京外城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当时蒙 古部落时常南侵,威胁北京,于是设划增筑外城, 将内城四面围住,以确保都城安全,因工程浩繁而 财力不足,只修了南部外城便难以继续,只得折回 与内城东南角与西南角相接。外城东西宽7950 米,南北长3100米,周长28里。南垣开三门,正南 名永定门,左为左安门,右为右安门;东垣开二门, 东之正门为广渠门,东之北名东便门;西之正门为 广宁门(后改称广安门),西之北为西便门。明代, 平民可择居内、外城;清初,将内城汉民逐出,以八 旗兵丁分驻内城。民国初年修环城铁路,北京城墙 建筑初步受毁坏,又因年久失修,城楼残破坍塌。 1969年,北京修地铁环线,城墙及城楼大部拆除, 现仅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 内城西南角城墙一段及崇文门至东南角楼残垣一 段。
明清皇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8),永乐十八 年(1420)竣工。它沿用了元大内旧址,且向南、北、 东三面又有拓展。皇城垣高一丈八尺,四向开门。 正门为承天门(后改天安门);西侧为长安右门,东 侧为长安左门;前为大明门,顺治元年(1644)改称 大清门,民初称中华门;后有端门。皇城后门为北 安门,顺治九年改称地安门;西门名西安门;东门 名东安门。皇城内主要建筑有宫苑、衙署、仓库、庙 社、寺观等。中心偏南为宫城,又称紫禁城。紫禁城 南,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紫禁北为万岁山, 俗称煤山,清初改称景山,此乃人工堆筑而成,建 于元代延春阁旧址上,意在镇胜前朝风水,故亦称 “镇山”。景山西有“大高玄殿”,明帝学道修仙之 所。紫禁城西,太液池南开凿“南海”,合中海、北 海,并称“三海”,又称“西苑”。紫禁城东僻有东苑, 附近有皇史宬,藏宝训实录,曾贮有《永乐大典》副 本。皇城内所建衙署、寺庙及为皇室服务的诸机 构,自民国后陆继被拆除,今其城垣仅余天安门两 侧东西各一段,及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皇 史宬、团城、大高玄殿等建筑。
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位于皇城之内。始建 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后多次重 修、改建、扩建,然而仍保持原有布局;此处住过二 十四位皇帝,已有近五百八十年的历史;占地七十 二公顷,内有楼阁屋宇九千余间,宫墙周回六点八 里,高三丈有余,四角建有玲珑角楼,墙外绕有五 十二米宽的护城河。紫禁城设四门,南为正门,名 午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北为神武门。
紫禁城的整体格局分外朝和内廷,且主要建 筑座落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外朝以太和殿、中和 殿、保和殿为中心,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三大殿建 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左右为文华 殿和武英殿。乾清门广场将外朝和内廷分开,乾清 门内即是内廷,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宫,以及东、西六宫、养心殿。东六宫以东是宁寿 宫,西六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雨花阁等。坤宁 门北是御花园,小园精巧别致,楼、台、亭、阁,各具 特色。御花园北是神武门。
太和殿为外朝正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初名奉天殿,顺治二年(1645)改名太和 殿,基高八点一三米,殿通高三十五点零五米,宽 十一间,深五间,内设镂空金漆宝座。每逢元旦、冬 至、万寿三大节及新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皇帝 赐宴、命将出征,皆于此举行仪式。中和殿初名华 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中和 殿,殿呈方形,方檐圆顶,长宽均五间。凡遇“三大 节”盛典,皇帝先在此小憩,后往太和殿接受朝拜。 每往天坛、地坛、太庙、先农坛举行祭祀,必提前在 此阅视祭文。给太后加徽号及其他各种大礼前一 天,皇帝亦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保和殿初称谨身 殿,后改名建极殿,清顺治始称保和殿,宽九间,深 五间,殿后阶陛中间下层一整块云龙石雕,为紫禁 城内最大石雕。清代,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皇帝 在此赐宴蒙古王公及满汉大臣。乾隆五十四年 (1789)以后,在此举行科举最高一级的“殿试”考 试。文华殿建于明初,当时是皇帝的便殿,在此处 理日常政务,亦为皇太子读书处。清代皇帝在此举 行“经筵”,会见外国使臣。武英殿建于明初,位太 和殿西庑,与文化殿相对称,规制相同。明清两代 皇帝都曾在此临朝,处理政务。李自成进京后,以 此殿为临时金銮宝殿。清康熙时,于此成立修书 处,继而成为皇家印书处,先印《古今图书集成》, 后又翻刻古籍,其校勘详审、纸墨精良,为善本古 籍中之佼佼者。
乾清宫位于乾清门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殿宽九间,深五间,正中设雕龙宝座,上悬 “正大光明”匾,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清康熙 前,乾清宫为皇帝、皇后寝宫及处理朝政之处。雍 正后寝宫移至养心殿,此宫成为内廷典礼、召见大 臣、批阅奏章的办公地。每逢节日,于此行朝贺礼, 赐宴有关人员。清代皇帝驾崩停灵于此处。交泰殿 位于乾清宫后,建于明代,为明代帝后住所;清代 帝后于三大节时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 (1748)始,将二十五枚御玺存放于此。坤宁宫位于 交泰殿后,为明代皇后正宫。清代,东暖阁是皇帝 大婚的洞房;西暖阁是皇家祭神场所,每逢朝、夕 祭及大祭,帝、后亲临祭神。西暖阁供奉有满族信 奉的萨满神,及释迦牟尼、老子、关羽、灶神等十五 尊神佛。每年元旦及每月初一,在此举行跳神仪 式。
紫禁城内东六宫依次为:钟粹宫、承乾宫、景 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其西六宫为储秀 宫、翊坤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永寿宫。东西 六宫是明清两代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妃嫔等人 居住地。紫禁城建筑雄伟,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