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都风云

2023-12-25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邯郸位于冀南平原,西依太行山,东临滏阳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邯郸”一名,最早出现于《春秋·谷粱传》中,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为河北省境内古城之最。据《汉书》注释,邯是山名,单是“尽”之意,即邯山至此而尽。城廓从邑(“阝”之古写)而写为“郸”,为河北地名之“元老”。春秋时期,邯郸先属卫,后属晋,到战国时期则成为赵国的都城。后来,西汉高祖刘邦封其子刘如意为赵王,邯郸仍是赵国的都城。当时的邯郸,经济昌盛,繁荣发达,与长安、洛阳、开封、成都同称五大都市。邯郸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战国时赵都宫城遗址——“赵王城”和“武灵丛台”就座落在这里;此外还有“蔺相如回车巷”、“学步桥”、“插箭岭,”、“照眉池”以及“黄粱梦”、“南北响堂石窟”等等,无不说明邯郸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邯郸市西南约4公里处,便是赵王城遗址。赵敬侯元年(前386)赵国建都于此。以后,赵王治水患,冶铁,铸钱,发展经济;筑长城,“胡服骑射”,加强军事力量;进行灭中山、击匈奴、败楼烦等开拓疆域的战争,很快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赵王城也称宫城,由东、西、北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布局近似品字形,总面积为512平方米。夯土建筑的城垣残高3—8米,蜿蜒起伏,雄伟壮观,城址内有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高大的夯土台。它们是当时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龙台最为高大,现存基址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宫城内的中心建筑基地。在赵王城的东北面,是赵邯郸故城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和居民区,考古工作者称其为“大北城”。
        武灵丛台·七贤祠·望诸榭
        武灵丛台因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而得名。有关丛台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高后元年(前187)“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唐颜师古注:“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盖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可见丛台原非一台。史载原来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名扬列国。赵武灵王就在这里观看操练兵马,同时,也在这里休息和娱乐。今存之丛台,台高7米,东西长59米,南北宽22米,向南突出的一段长50米,宽10米。1961年,郭沫若来邯郸游丛台时题咏道:“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光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

河北邯郸武灵丛台


        七贤祠座落于武灵丛台北邻,明嘉靖年间,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忠君爱国的“七君子”而建。原为三忠、四贤两座祠,清代重修时合为一座“七贤祠”。“七贤”指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和李牧。在《东周列国志》里,有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三忠”舍子、舍身救赵氏孤儿的动人事迹。当时晋国司寇屠岸贾,对晋国大夫赵朔怀有旧仇,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朔有叛晋之心。景公信以为真,遂命屠岸贾剿灭赵氏家族。赵朔的夫人庄姬是先王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有孕在身,因在下宫而未被杀害,后生一子,屠岸贾千方百计要斩草除根。赵朔的好友韩厥和心腹门客公孙杵臼、程婴经过周密计划,以程婴乳儿充当赵朔之子,假藏山中,谎报屠岸贾,被搜出杀害,公孙杵臼也同时被害。赵朔的儿子因而得救。十五年后,晋悼公当政,韩厥晋升为中军元帅,向悼公说明了赵朔被诬陷的真情,悼公便下令斩了屠岸贾,并灭其全族,由赵朔的儿子赵越接替屠岸贾的司寇职位。程婴则不受封而自杀,以谢杵臼。《赵氏孤儿》一剧,即写此事,从元杂剧、明南戏到清末以来的京剧,南北各地常演不衰。在《史记》、《战国策》等书中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有详细记载。赵奢为赵国名将,初为田部吏,执法无私,受平原君推荐,治理国赋,大见成效。被任命为将军后,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前270年在阏与(今河北武安县西)大破秦军,因而被封为马服君。廉颇在赵惠文王时曾率军大破齐兵,而被拜为上卿。后又多次带兵打败齐、魏等国的军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书信给赵王,愿以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李牧早年是赵国收租税的田吏,公正严明,被平原君赵胜看中,识为将才。在赵惠文王赴渑池会时,他为中军大夫,率精兵五万,前往护驾。此后他镇守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屡建功劳,成为镇守北方的名将。
        望诸榭建在武灵丛台下的湖中,这是为纪念忠义智勇的燕将乐毅而建。相传这里原是一座庙,称乐毅庙,后来庙毁,复建时改亭。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望诸榭以其号命名。乐毅生卒年月不详,是魏国军事家乐羊的后代。前408年,魏文侯拜乐羊为大将,攻取中山国有功,被封为灵寿君。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居住于此。乐毅生活的时代,其故乡为赵国统辖的疆域,故后世称乐毅为赵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人。乐毅兼资文武,深谙兵法,赵武灵王时被推举为官。他能言善辩,才能非凡,晚年常往来于燕、赵之间,燕、赵以其为“客卿”。他虽然没给后世留下一部军事理论著作,但他指挥六国联军,连克强齐七十余座城池的不凡业绩,证明他不愧是一名智勇双全的统帅,一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史载,在联赵抗齐的活动中,他纵论列国利害关系,头头是道,身衔王命,游说他国,证明他还是一位有着敏锐政治眼光和相当国务活动能力的人物。他乘时立功、急流勇退的才识,不断被后世文人所感叹、称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事业中所建立的君臣情谊,更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所倾慕、向往。
        梳妆楼·照眉池·插箭岭
        梳妆楼和照眉池位于邯郸市西北郊。梳妆楼今仅存两个高大的夯土台,南面大台称南楼,北面小台称北楼。土台残高14米,总面积5.6万平方米。东有洼地,传为照眉池。据《广平府志》记载:“相传昔赵王嫔妃自丛台辇舆过此,尝照眉于池。今犹有池,迹方数亩。池之西,高坡如山阜。”唐诗人李白有诗曰:“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回首丛台尽荆棘,翠娥无影乱寒塘。”赵武灵王到丛台游乐、休息,总有许多宫女随同侍候,她们常在这里梳妆、打扮。随着岁月的流逝,楼毁、水竭,面目全非。故清朝郑方坤叹道:“如花宫女斗新娥,剩粉残脂惹浩歌,莫问当时旧眉样,一池春水已无波!”
        插箭岭位于邯郸市西北约2公里处,遗址为一矩形丘陵,面积约4万平方米。据《邯郸县志》载:“在灵山南湾,环高数丈,多卵石。夏月雨后耕牧时,常获金镞,刃起三锋,赤质青斑,非近今物。岭得名从此。”相传这里是赵武灵王(前325—前229)“胡服骑射”训练士卒之处。武灵王因发现北方胡人短衣狭袖、骑马射箭比中原地区长袍宽袖乘车作战优越,便主张改穿胡服,练习骑射。这一移风易俗、发愤图强的重大改革,遭到其叔叔公子成等贵族大臣的强烈反对。武灵王亲自登门说服叔叔。他说:“法律、礼节根据需要而定,服装器械根据方便而制。现在没有会骑马射箭的将士就不能抵御胡人匈奴……”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也穿上了胡服。于是传令全国都改变装束,学习骑马射箭。这一重要的军事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后来,赵武灵王率军灭了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占领了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大片原野,并筑起了东西长达130多公里的长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