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石窟艺术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龙山古称方山,是吕梁山太原地带主峰之一,海拔1700米。北齐年间(560),文宣帝高洋仿效北魏帝王开凿云冈石窟之举,在方山开凿石窟,修建天龙寺(取龙飞天上之意)。山以寺名,方山遂改称为天龙山。
天龙山分东西两峰,在两峰峭壁上,开凿了二十五个石窟。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原有大小石佛造像五百尊,浮雕、藻井和线划画像一千一百四十四幅。此外,在天龙山北隅史家岩福慧寺崖壁上还雕有三窟,寺南柳子沟山崖上也雕有三窟。天龙山石窟的规模虽比不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却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四个朝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是跨越世纪的石窟艺术品,反映了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
天龙山东峰第二、三两窟为东魏作品。是高洋之父、北魏权臣高欢主持开凿的。第一、十两窟为北齐时期的作品。东魏、北齐的造像,风格朴实,秀骨清癯,结构稳定安然。如第二窟佛像和夹侍菩萨像,采用衣摆松动,衣褶自如,上窄下宽,宽袍广袖的技法,塑造出坐势端庄、舒适的形象。在处理衣纹时,在下坠的线条中插进了部分波动,构成了动的形态,增强了静的意趣。把造型和技巧揉合于统一的情调中,代表了北魏末期石窟艺术的典型风格。第十窟洞外的夹侍菩萨,花冠富丽,衣着合体,造型俊秀雅静,较明显地脱离了北魏时期高鼻深目、宽衣博带的风格,而向唐代丰满俊秀的造型发展。
天龙山石窟中的第八、十六两窟是隋开皇四年开凿的,其中第八窟最能代表隋代的造像特点:面型方圆略长,面带微笑,颈部较长,躯体秀润,上肢紧贴躯干,衣裳仅及膝下,飘带亦短,衣纹简洁。隋代的造像处于转变时期,上承北朝造像端庄慈祥的风格,下开唐代造像丰满自如的先河。
天龙山唐代洞窟和造像最多,其中西峰第九窟最有代表性。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下层以十一面观音立像居中,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弥勒佛像姿态端庄,形象慈祥而朴实。在雕造方面,高凸部分转折圆润,低凹部分交接平滑,以纱罗透体的方法处理衣饰,虚实明显,形体突出。两腿之间的衣纹垂褶细密,上下之间和两侧衣饰迂回转折,刀法流畅纯熟。下层的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是以华丽的服饰和健美的肌肉而引人注目。造型和动作具有文静、典雅、朴素、大方的风格。造像中观音的璎珞、飘带、罗纱饰于一体,或下垂,或缠绕,或贴体,交织于一体,生动自然,反映出唐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文殊、普贤雕像位于观音两侧,也是唐代雕塑精品,座下雄狮大象,气势威武,神气活现,表现出高超的写实技巧。
天龙山石窟在建筑形式方面体现出外来艺术与民族艺术的完美结合。北齐开凿的两窟和隋代两窟,窟檐两侧均有束莲式圆形或八角形柱,柱础束莲式或覆盆式,柱身略显瘦长,柱上承普柏枋,枋上为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这些齐隋建筑形制的遗迹,是建筑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天龙山古称方山,是吕梁山太原地带主峰之一,海拔1700米。北齐年间(560),文宣帝高洋仿效北魏帝王开凿云冈石窟之举,在方山开凿石窟,修建天龙寺(取龙飞天上之意)。山以寺名,方山遂改称为天龙山。
天龙山分东西两峰,在两峰峭壁上,开凿了二十五个石窟。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原有大小石佛造像五百尊,浮雕、藻井和线划画像一千一百四十四幅。此外,在天龙山北隅史家岩福慧寺崖壁上还雕有三窟,寺南柳子沟山崖上也雕有三窟。天龙山石窟的规模虽比不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却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四个朝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是跨越世纪的石窟艺术品,反映了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
天龙山东峰第二、三两窟为东魏作品。是高洋之父、北魏权臣高欢主持开凿的。第一、十两窟为北齐时期的作品。东魏、北齐的造像,风格朴实,秀骨清癯,结构稳定安然。如第二窟佛像和夹侍菩萨像,采用衣摆松动,衣褶自如,上窄下宽,宽袍广袖的技法,塑造出坐势端庄、舒适的形象。在处理衣纹时,在下坠的线条中插进了部分波动,构成了动的形态,增强了静的意趣。把造型和技巧揉合于统一的情调中,代表了北魏末期石窟艺术的典型风格。第十窟洞外的夹侍菩萨,花冠富丽,衣着合体,造型俊秀雅静,较明显地脱离了北魏时期高鼻深目、宽衣博带的风格,而向唐代丰满俊秀的造型发展。
天龙山石窟中的第八、十六两窟是隋开皇四年开凿的,其中第八窟最能代表隋代的造像特点:面型方圆略长,面带微笑,颈部较长,躯体秀润,上肢紧贴躯干,衣裳仅及膝下,飘带亦短,衣纹简洁。隋代的造像处于转变时期,上承北朝造像端庄慈祥的风格,下开唐代造像丰满自如的先河。
天龙山唐代洞窟和造像最多,其中西峰第九窟最有代表性。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下层以十一面观音立像居中,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弥勒佛像姿态端庄,形象慈祥而朴实。在雕造方面,高凸部分转折圆润,低凹部分交接平滑,以纱罗透体的方法处理衣饰,虚实明显,形体突出。两腿之间的衣纹垂褶细密,上下之间和两侧衣饰迂回转折,刀法流畅纯熟。下层的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是以华丽的服饰和健美的肌肉而引人注目。造型和动作具有文静、典雅、朴素、大方的风格。造像中观音的璎珞、飘带、罗纱饰于一体,或下垂,或缠绕,或贴体,交织于一体,生动自然,反映出唐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文殊、普贤雕像位于观音两侧,也是唐代雕塑精品,座下雄狮大象,气势威武,神气活现,表现出高超的写实技巧。
天龙山石窟在建筑形式方面体现出外来艺术与民族艺术的完美结合。北齐开凿的两窟和隋代两窟,窟檐两侧均有束莲式圆形或八角形柱,柱础束莲式或覆盆式,柱身略显瘦长,柱上承普柏枋,枋上为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这些齐隋建筑形制的遗迹,是建筑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今日更新
-
深山中的鄂温克猎村
[2019-05-27]
-
鄂伦春·嘎仙洞·姊妹山
[2019-05-27]
-
恢复健康的圣城
[2019-05-27]
-
火山博物馆
[2019-05-27]
-
坦步葱雪 咫尺龙沙
[2019-05-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