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文化遗址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观音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西南30公里的沙井,是目前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洞穴遗址。遗址海拔1400米,四周为一个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500米的封闭洼地,洞高出洼地15米,系石灰岩构成,长90米,宽2—4米,高2—8米。洞内35米和46米处还有南北两个支洞。西北有一股小泉流经洼地汇入观音洞下方的两个潜水溶洞。堆积大体从洞口向里逐渐变薄。离洞口约50米处洞身加宽,仍有包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较厚堆积层。
        1964年冬,中国科学院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进行试掘,1965年冬裴文中教授主持系统发掘,1972—1973年间继续进行发掘,总共获得四千余件石制品和以东方剑齿象为主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多为燧石,有石核、石片、石器三大类,其中石器约占百分之六十五。石器中百分之八十二为刮削器,还有端刮器一百余件,砍砸器八十余件,尖状器七十余件,凹缺刮器近十件,石锥几件,雕刻器几件等。大部分石片和石核形状不规则,另有一些规整的梯形或三角形石片。观音洞古人类加工制造石器尚未形成固定的技术和方法,但已有自己的特点:打片和石器修理技术主要采用锤击法,极少部分似用碰砧法。两刃和多刃石器较多,单刃极少,刃口多钝厚。加工方式有单向加工、向破裂面加工和复向加工等。修整边缘多在背面用石锤从垂直(或近于垂直)方向连续地打出鱼鳞状痕迹深凹的厚边。总的来说,观音洞文化石器大小悬殊,形状不甚规则,但常经过仔细的修整。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是牙齿、颌骨及一些肢骨等,分别为猩猩、猕猴、豪猪、竹鼠、狐、柯氏熊、大熊猫、最后鬣狗、嵌齿象、贵州剑齿象、东方剑齿象、马、巨貘、中国犀、麂、水鹿、水牛、苏门羚等二十三种,均属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成员。
        观音洞遗址的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即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几十万年。表土层以下的文化层厚3米多,分为上层(红土)和下层(黄色堆积)两部分,上下层的石器大致又可分为晚期和早期。晚期与早期比较,形状较规则、刃口较平整的石器增多,砍砸器减少,尖状器数量超过砍砸器,细小型石器所占比例上升。专家们初步认为,观音洞晚期的时代大致与北京人时代相当,早期的时代可能略早于北京人时代。
        观音洞文化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初期材料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为了解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料。继观音洞文化之后,1972年在桐梓县九坝岩灰洞又发掘出一处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除出土一些石器和烧骨外,还发现一枚老年右上内侧门齿与一枚青年右上第一前臼齿。从石器加工技术、类型和风格上看,岩灰洞文化很可能是继承观音洞文化发展而来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