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壁樵歌与歌圩文化

2022-11-24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靖西城往南10公里,有一座紫褐色的陡峭石山,半山腰石壁上有明代所刻的“紫壁樵歌”四个大字。石壁下有一块大岩石,是一座天然的唱歌台。这里是附近壮族群众赶歌圩、唱山歌的场地。传说这里的歌圩起于一位樵夫的樵歌,故名“紫壁樵歌”。民间还流传着这位樵夫“紫壁樵歌赏阴雨”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青年樵夫,特别爱唱山歌。有一年大旱,老年人说,紫壁山清泉边住着一只求雨鸟,每五天夜里出来呼一次风,十天夜里出来唤一次雨,今年它半年没出来,躲在山洞里睡懒觉,所以才大旱。樵夫决心用歌声唤醒求雨鸟,他连夜来到紫壁山下,登上大岩石歌台上,对着明月大声唱起山歌来。求雨鸟听到歌声,终于醒来。它一跃飞向蓝天,呼风唤雨。起风了,下雨了,山绿了,苗青了。从此,求雨鸟不再睡懒觉了。这位樵夫也天天来此采樵唱歌。久之,附近群众也聚集这里唱歌,逐渐形成了歌圩。山上那股小清泉,如今还有水滴落,撞到岩壁上,溅起蒙蒙阴雨。据说,这就是樵歌唤起求雨鸟引来的雨水。
        歌圩文化是壮族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最典型最热闹的歌圩是每年三月三的歌圩。这一天,壮族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并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歌夜以继日。
        歌圩起源远久。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近年来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古代歌圩很可能起源于对图腾、天神等的祭祀仪式,特别与仪式中体现生殖崇拜的歌舞有密切关系。宋时,汉文典籍已有关于歌圩的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送老》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卷十《飞驼》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明时,邝露《赤雅》也有关于歌圩情景的描述:“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远古的三月三等歌圩风尚相沿至今,并注入新的内容,成为了集中展示壮族文化的节日。
        在歌圩上,各村寨的男青年、女青年各三五成群,寻找别地的异性青年对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览歌”,观察试探对方;遇到合适的,便唱“见面歌”、“邀请歌”;得到女方回应后,唱“询问歌”;互相了解了,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唱“送别歌”,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想吃荔枝不怕远,想吃龙眼不怕高;来日歌节再相会,莫学吃蔗把尾抛。”初次相会播下爱情种子,下次再会很可能就盟誓终身了。
        在一些地方,男女青年除了对歌以外,还有精采的抛绣球风俗。壮族姑娘们用彩绸或花布做成五彩缤纷的彩球,裹以象征友谊和爱情种子的豆粟、棉花籽或谷壳等,并上系彩带下系丝坠,与男青年互相抛接。有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你来我往,进行游戏式的抛接。有时姑娘还把爱情信物系在绣球上抛给自己意中人,以示爱慕之情。
        此外,还有碰红蛋、放花炮、演壮戏等活动。老人教歌,少年学歌,人们要尽情欢乐三五天,才尽兴而散。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