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第一”
福州鼓山,名闻遐迩。山在市区东郊,延绵数十里,有屴崱、白云、鼓子诸峰,以屴崱峰最高,海拔925米。山顶有巨石如鼓,每逢风狂雨骤之时,在岩洞里如闻鼓声,因名曰鼓山,别称石鼓。
鼓山山秀岩奇,计有一百六十多景。以涌泉寺为中心,成放射状遍布全山的有天然泉石幽洞,亦有古雅禅林、摩崖碑刻,令人叹为观止,朱熹誉之“闽山第一”。
“中国第一法窟”
涌泉寺在鼓山半山腰白云峰麓,五代始建,原名“华岩寺”,后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邀雪峰寺僧神晏主持扩建。以后又数经修扩,成为闽省著名的大禅林。寺门上的“涌泉寺”金字匾额是清康熙帝御笔所书,寺内殿宇建筑群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大雄宝殿里可容千人礼佛。寺门外的那对陶塔为宋代烧制,亦为珍宝。
涌泉寺以藏经丰富著称,除有自版印刷的佛经,还有明版的南藏、北藏,清朝的龙藏等善本名贵佛经九千部计二万余册,还有贝叶经以及苦行僧刺血而书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嘉庆年间末任台湾知府言尚昆所写的《金刚经》等。寺里自宋代始,就能刻经印经,所刻印的经书,质量极高,远销全国。1929年日本常盘大定博士率领僧员拜访涌泉寺时,就视涌泉寺为“中国第一法窟”。
传说在很早以前,鼓山还未有涌泉寺时,叫做白云峰,山青水秀,土肥禾丰。后来,一条恶龙来到此山,吃光了牲畜,就吃人。一天恶龙正想吞食一个年轻妇人生下的男婴时,恰巧南海观音去赴蟠桃会路过这里,恶龙逃回了灵源洞,观音抱起男婴走了。二十三年后,男孩皈归佛门,法号“神晏”,当了雪峰寺住持。
神晏依观音嘱咐来到白云峰,只见满山岩石裸露,着实荒凉。他试着建庙,但几次都是刚刚建起,就被山上涌来的泉水冲走。神晏向土地问明是恶龙在作怪后,就决心为民除掉此害。他对恶龙说,可以不要它让地,但要借地一用,声明“只借一夜。三更借地,打五更便还。”恶龙因与神晏斗得疲乏,便回洞去了。
神晏和尚马上派人建庙,并交待从此不许打五更。一年后,寺庙建成,神晏招纳了各地僧人来寺居住,诵佛修心。恶龙没听到打五更,竟睡了几年没醒来。
福州有个大官来游白云峰,听到传说,就强令小和尚打五更,要借此为难神晏。更声刚落,山窝里就响起“轰隆”声,恶龙醒来了。它见自家地盘被占用建了庙,口吐龙泉妄图冲走寺庙。神晏用一箱佛经塞住龙嘴,堵住了泉眼,然后杀死了恶龙。那个大官也被龙泉水冲进了山沟。从此,白云峰恢复了清静,慢慢地又变得山青水秀。人们把这座山改名叫鼓山,那座寺庙也取名“涌泉寺”。
神晏喝水恨千年
涌泉寺东面崖石下,有条久已干涸的山涧,两旁石崖壁立,中裂一罅幽深如洞,这就是著名的灵源洞,相传为当年恶龙的隐身处。涧周围怪石累累,有国师岩、喝水岩、将军石、仙迹石诸名胜。洞上有两涧,东涧畅而西涧枯,传为当年神晏和尚喝水所致。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天,闽王王审知巡游马江,偶然望见鼓山山巅上霞光闪闪,瑞气腾腾,因而急急跑向鼓山。将到霞光处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去路,他抽出宝剑就砍,一下砍出了一道石门,即今“仁知石门”,穿过石门,霞光就现在眼前:原来是一个老和尚盘坐在一块岩石上修炼!王审知连声喝问他的来路。谁知和尚竟不予理睬,王就亮出了闽王身份,并说:“寸土属王,你既然这样无礼,目无国主,就不该坐在我的国土上面。”刚说完,就见那老和尚慢慢离开岩石,升到半空中停住了。闽王知他是个有德高僧,连忙赔礼,并表示愿拜他为师,敬请重临凡土。那老和尚才又落回原处,那块石头从此被称为“国师岩”。
这老和尚正是神晏方丈。落座后,他收闽王为弟子,为他讲经,两人有问有答,谈得很契合。可是,灵源洞的泉水却哗哗流个不停,常常打断师徒谈经话头,惹得神晏讨厌起来,就突然大喝一声:“呔!”灵源泉水马上停住,转向东逆流。从此,灵源山洞虽深数丈,却总是干枯的,人们也就把此地叫作“喝水岩”。
神晏这一喝,叫后世不少人为之抱恨。宋代就有人在喝水岩壁上题诗云:“重峦复岭锁松关,只见泉声入坐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于1936年游鼓山后,也写过“怪他活泼源头水,一去千年竟不回”的诗句,叹惋喝断泉水之恨。但也有人认为灵源洞“无水亦佳”,胜景不在一泉。清人王在锡题诗曰:“水还前溪去,云仍岩下留,僧归啼鸟夕,声色未全休。”同时台南何希梁也刻句:“水流因喝返,千山绝喧豗,犹有悬岩瀑,还从雨下来。”可见神晏喝水,未必皆成恨事,各人游山,有各人之趣。
达摩讲经化顽石
涌泉寺西狮子峰一带,有许多奇岩幽洞,最著名的是达摩洞。洞宽15米,深6米多,四周怪石棋布,千姿百态,肖人肖物,各尽其妙。有名可指的有十八景,其中有一景叫“达摩面壁”。石壁上刻着一僧面壁讲经,旁边有“顽石点头”题刻。此僧据说是达摩祖师,他原是印度的大和尚,自幼出家,长得十分漂亮。他来中国传经的第一天,经过一座木桥,迎面走来一个抱婴孩的妇女。刚打个照面,她就被达摩的美貌迷住了,忘了怀中的孩子,一松手,孩子掉进河里淹死了。达摩吓了一跳,知道她是被自己的外表迷住了。悔恨之余,他认为这都是自己长得太好之过,于是自行毁容,变成了满脸大疙瘩非常难看的人。这一来把人都吓跑了。达摩来到鼓山,佛经讲得非常透彻,却仍然没人来听。他也不灰心,搬来许多石头,仍然虔诚地给它们传经。时间长了,那些顽石居然听得频频点头,好象十分“领会”。达摩为赎己过,就一直盘坐在那儿面壁讲经。
石刻成碑林
鼓山上各种石刻遍野可见,在灵源洞、喝水岩一带尤为集中。据《鼓山志》载,共有一百八十处石刻,楷、草、隶、篆,应有尽有,集历史上书法之大成,素有“天然碑林”之称。灵源洞东壁有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之一的蔡襄手迹题刻:“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公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字径达70.5厘米。明谢肇淛推崇蔡襄为四名家之首,蔡襄题名的石刻有“忘归石”、“国师岩”,均为书法珍品。
在石门与水云亭之间,有宋李纲的题名石刻,是鼓山名刻之一。山中最大的摩崖是灵源洞壁的“寿”字,字径达7米,历来被认为是朱熹手迹,但近年经考证乃伪作。真正的朱熹题名石刻在石门附近,其文曰:“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苏子方、僧端友。”石刻用行书一气呵成,不假雕琢,潇洒飘逸。鼓山顶峰的“天风海涛”四字,亦朱熹所书。
鼓山山秀岩奇,计有一百六十多景。以涌泉寺为中心,成放射状遍布全山的有天然泉石幽洞,亦有古雅禅林、摩崖碑刻,令人叹为观止,朱熹誉之“闽山第一”。
“中国第一法窟”
涌泉寺在鼓山半山腰白云峰麓,五代始建,原名“华岩寺”,后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邀雪峰寺僧神晏主持扩建。以后又数经修扩,成为闽省著名的大禅林。寺门上的“涌泉寺”金字匾额是清康熙帝御笔所书,寺内殿宇建筑群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大雄宝殿里可容千人礼佛。寺门外的那对陶塔为宋代烧制,亦为珍宝。
涌泉寺以藏经丰富著称,除有自版印刷的佛经,还有明版的南藏、北藏,清朝的龙藏等善本名贵佛经九千部计二万余册,还有贝叶经以及苦行僧刺血而书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嘉庆年间末任台湾知府言尚昆所写的《金刚经》等。寺里自宋代始,就能刻经印经,所刻印的经书,质量极高,远销全国。1929年日本常盘大定博士率领僧员拜访涌泉寺时,就视涌泉寺为“中国第一法窟”。
传说在很早以前,鼓山还未有涌泉寺时,叫做白云峰,山青水秀,土肥禾丰。后来,一条恶龙来到此山,吃光了牲畜,就吃人。一天恶龙正想吞食一个年轻妇人生下的男婴时,恰巧南海观音去赴蟠桃会路过这里,恶龙逃回了灵源洞,观音抱起男婴走了。二十三年后,男孩皈归佛门,法号“神晏”,当了雪峰寺住持。
神晏依观音嘱咐来到白云峰,只见满山岩石裸露,着实荒凉。他试着建庙,但几次都是刚刚建起,就被山上涌来的泉水冲走。神晏向土地问明是恶龙在作怪后,就决心为民除掉此害。他对恶龙说,可以不要它让地,但要借地一用,声明“只借一夜。三更借地,打五更便还。”恶龙因与神晏斗得疲乏,便回洞去了。
神晏和尚马上派人建庙,并交待从此不许打五更。一年后,寺庙建成,神晏招纳了各地僧人来寺居住,诵佛修心。恶龙没听到打五更,竟睡了几年没醒来。
福州有个大官来游白云峰,听到传说,就强令小和尚打五更,要借此为难神晏。更声刚落,山窝里就响起“轰隆”声,恶龙醒来了。它见自家地盘被占用建了庙,口吐龙泉妄图冲走寺庙。神晏用一箱佛经塞住龙嘴,堵住了泉眼,然后杀死了恶龙。那个大官也被龙泉水冲进了山沟。从此,白云峰恢复了清静,慢慢地又变得山青水秀。人们把这座山改名叫鼓山,那座寺庙也取名“涌泉寺”。
神晏喝水恨千年
涌泉寺东面崖石下,有条久已干涸的山涧,两旁石崖壁立,中裂一罅幽深如洞,这就是著名的灵源洞,相传为当年恶龙的隐身处。涧周围怪石累累,有国师岩、喝水岩、将军石、仙迹石诸名胜。洞上有两涧,东涧畅而西涧枯,传为当年神晏和尚喝水所致。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天,闽王王审知巡游马江,偶然望见鼓山山巅上霞光闪闪,瑞气腾腾,因而急急跑向鼓山。将到霞光处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去路,他抽出宝剑就砍,一下砍出了一道石门,即今“仁知石门”,穿过石门,霞光就现在眼前:原来是一个老和尚盘坐在一块岩石上修炼!王审知连声喝问他的来路。谁知和尚竟不予理睬,王就亮出了闽王身份,并说:“寸土属王,你既然这样无礼,目无国主,就不该坐在我的国土上面。”刚说完,就见那老和尚慢慢离开岩石,升到半空中停住了。闽王知他是个有德高僧,连忙赔礼,并表示愿拜他为师,敬请重临凡土。那老和尚才又落回原处,那块石头从此被称为“国师岩”。
这老和尚正是神晏方丈。落座后,他收闽王为弟子,为他讲经,两人有问有答,谈得很契合。可是,灵源洞的泉水却哗哗流个不停,常常打断师徒谈经话头,惹得神晏讨厌起来,就突然大喝一声:“呔!”灵源泉水马上停住,转向东逆流。从此,灵源山洞虽深数丈,却总是干枯的,人们也就把此地叫作“喝水岩”。
神晏这一喝,叫后世不少人为之抱恨。宋代就有人在喝水岩壁上题诗云:“重峦复岭锁松关,只见泉声入坐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于1936年游鼓山后,也写过“怪他活泼源头水,一去千年竟不回”的诗句,叹惋喝断泉水之恨。但也有人认为灵源洞“无水亦佳”,胜景不在一泉。清人王在锡题诗曰:“水还前溪去,云仍岩下留,僧归啼鸟夕,声色未全休。”同时台南何希梁也刻句:“水流因喝返,千山绝喧豗,犹有悬岩瀑,还从雨下来。”可见神晏喝水,未必皆成恨事,各人游山,有各人之趣。
达摩讲经化顽石
涌泉寺西狮子峰一带,有许多奇岩幽洞,最著名的是达摩洞。洞宽15米,深6米多,四周怪石棋布,千姿百态,肖人肖物,各尽其妙。有名可指的有十八景,其中有一景叫“达摩面壁”。石壁上刻着一僧面壁讲经,旁边有“顽石点头”题刻。此僧据说是达摩祖师,他原是印度的大和尚,自幼出家,长得十分漂亮。他来中国传经的第一天,经过一座木桥,迎面走来一个抱婴孩的妇女。刚打个照面,她就被达摩的美貌迷住了,忘了怀中的孩子,一松手,孩子掉进河里淹死了。达摩吓了一跳,知道她是被自己的外表迷住了。悔恨之余,他认为这都是自己长得太好之过,于是自行毁容,变成了满脸大疙瘩非常难看的人。这一来把人都吓跑了。达摩来到鼓山,佛经讲得非常透彻,却仍然没人来听。他也不灰心,搬来许多石头,仍然虔诚地给它们传经。时间长了,那些顽石居然听得频频点头,好象十分“领会”。达摩为赎己过,就一直盘坐在那儿面壁讲经。
石刻成碑林
鼓山上各种石刻遍野可见,在灵源洞、喝水岩一带尤为集中。据《鼓山志》载,共有一百八十处石刻,楷、草、隶、篆,应有尽有,集历史上书法之大成,素有“天然碑林”之称。灵源洞东壁有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之一的蔡襄手迹题刻:“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公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字径达70.5厘米。明谢肇淛推崇蔡襄为四名家之首,蔡襄题名的石刻有“忘归石”、“国师岩”,均为书法珍品。
福建福州鼓山石刻
在石门与水云亭之间,有宋李纲的题名石刻,是鼓山名刻之一。山中最大的摩崖是灵源洞壁的“寿”字,字径达7米,历来被认为是朱熹手迹,但近年经考证乃伪作。真正的朱熹题名石刻在石门附近,其文曰:“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苏子方、僧端友。”石刻用行书一气呵成,不假雕琢,潇洒飘逸。鼓山顶峰的“天风海涛”四字,亦朱熹所书。
今日更新
-
深山中的鄂温克猎村
[2019-05-27]
-
鄂伦春·嘎仙洞·姊妹山
[2019-05-27]
-
恢复健康的圣城
[2019-05-27]
-
火山博物馆
[2019-05-27]
-
坦步葱雪 咫尺龙沙
[2019-05-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