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夜坐
赵 雍
月明如水浸衣湿,台榭沉沉秋夜长。
坐久高僧禅语罢,淡然相对玉簪香。
作者赵雍,元代画家,擅长山水人马,兼工正草书法,诗作亦卓然可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初秋夜坐》是首妙诗,也是一幅动人的秋夜高僧打坐图。开头两句便引人入胜: 空中一轮金月,光华似水倾泻大地,若照人身上,衣裳也会被浸湿的。禅堂与平台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中,一片宁静,越发显得夜色浓重深沉、秋夜漫长。诗的后两句更是情趣盎然: 在这沉沉秋夜里,一位手捻佛珠、口诵禅经的老僧,久久参禅打坐,睁眼出定后,他面对眼前娇艳芬芳的白色玉簪花,神态却平淡安适。多么醉人的景色!多么可敬的高僧!
诗中的“浸”、“湿”二字用得恰到好处,堪称绝妙。月光本来只能作用于视觉,不能感觉。作者拈此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流动之势,而且令人真切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它的清冷和浓重。这是通感修辞方法的运用。“台”应理解为禅堂前短小的平台。“榭”,无内室的大殿,这里指供奉佛像的禅堂。诗中的“台榭”是并列的两个事物,不是修饰关系,如“亭台楼榭”。若释为“建在平台之上的禅堂”就不当。从章法看,四句诗的内在联系与照应也很缜密。第一句写秋夜里月明如水,这当是夜半之时,因为月亮刚升起不会有那样浓重的月光。这就和第二句中的“沉沉秋夜长”相呼应。第三句中的“坐久”又与第二句中的“夜长”相勾连。玉簪花秋季开放,芳香袭人,末句暗中又同头两句季节特点相协调。即此可见这首诗句法精到、章法严整。
诗中前两句绘景,后两句写人,但从题目和全诗看,写人是主导,老僧居于诗中核心位置。在艺术处理上,第三句高僧才出场,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匠心。赵雍是有名画家,很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一、二句表面写景,实则写老僧,只不过是虚写、暗写、侧写。一、二句的朗朗月色、沉沉秋夜,以及平台、禅房,为老僧的参禅打坐提供了一个特定的优美背景,同时也含蓄地暗示读者:这是一位勤勉刻苦、心真志坚的高僧,不同凡响。甚至还给读者以这样的联想:他心如明月般超脱,性若秋夜般宁静,整个内心达到了明月秋夜一样的极乐境界。可以说,头两句诗实际是高僧佛心的形象外化。这就是“虚则实之”。诗的第三句,作者才将高僧正面推出。作者摄取老僧颂经出定后淡然面对玉簪花这一细节便结束了全诗。如果仅仅把末句理解为高僧参禅之后的安然神态,那就真成“实写实解”了。最后一句诗不仅准确地抓住了老僧彼时彼地的特定神态,更为重要的是深刻揭示出高僧不为尘世艳花香草所动的坚定意念。这里的玉簪花已远远超出其“个体”,成为人世间七情六欲的代表。老僧淡然处之,正见其是“高僧”。这样理解,后两句诗与前两句便协调一致了。故而三、四句诗“实中有虚”,这个“虚”在理解时不可放过的。实中带虚,格外有诗味,若把后一句写成“淡然无欲心如石”,实则实了,诗的神韵、意趣却荡然无存,味同嚼蜡了。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这本来是艺术各门类中通用的表现手法,其诀全在恰当方妙。
总之,全诗半写秋夜,半写高僧,起句清丽,结句意远,虚实相间,正侧结合,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