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

2024-09-20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杨衒之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照玄曹,北邻御史台,
        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国子学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慰府。府南有将作曹,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锈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文人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功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锁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疏檐霤;丛竹香草,市护阶墀。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锁,赫奕华丽。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亚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马头门。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弇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诏中书舍人常景为寺碑文。景,字永昌,河内人也。敏学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为高祖所器,拔为律博士。刑法疑狱,多访于景。正始初,诏刊律令,永作通式。敕景共治书诗侍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又诏太师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刘芳入预其议。景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于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经途里邑之号。出除长安令,时人比之潘岳。其后历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学徒以为荣焉。景入参近待,出为侯牧,居室贫俭,事等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满架。所著文集,数百余篇,给事封伯作序,行于世。
        装饰功毕,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至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并称为北朝的三大杰作。杨衒之,“杨”或作“阳”,又作“羊”,疑为传写之误,北平(今河北遵化)人。杨衒之当过奉朝请,后为期城郡太守,又为抚军府司马、秘书监、其生卒年已无可考,主要活动在北魏末年到东魏这一段时间。
        伽蓝,是梵文僧伽蓝摩的省称。为寺院内土地建筑物的总称。北魏自孝文帝于公元494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后,佛教大兴。二三十年间,北方寺院增加到一万三千多所,仅京城洛阳内外,就有一千多所。经过尔朱荣之乱,公元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城)和西魏(都长安),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出公差到洛阳,见昔日繁华都市,今日野兽出没,山鸟巢庭;昔日金碧辉煌的寺庙楼塔,今日变成废墟,长满了蒿艾荆棘。面对国家的衰败,作者十分痛心,他担心“后世无传”,特撰《洛阳伽蓝记》五卷,以供后人观览鉴戒。书中载述洛阳较大伽蓝数十所,先城内,后城外,城外又以东、南、西、北为序。记伽蓝,先写立寺人,方位,建筑、环境,次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以及传说轶闻,风土人情等,内容丰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全书语言骈散结合,秾丽秀逸,是一部富有文学色彩的地理著作。
        在作者的笔下,永宁寺极其宏伟华丽。九层浮图,塔身高九十丈;塔上的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所以,“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登上塔的顶层,”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作者还亲自登临,发出 “下临云雨,信哉不虚”的感慨。对浮图的装饰,描绘得更加具体详尽,刹上有金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九级浮图,角角皆悬金铎,铎大小如石瓮子。合一百三十铎;“浮图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四面各有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等等。根据杨衒之的这些记载,当代建筑家较准确地绘制了永宁寺的还原图。除了记叙性的描写,文中还穿插了一些极富情韵的文字,例如 “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之类。最后一段,还以波斯国胡僧的歌咏赞叹加以衬托,他见到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 宝铎含风,响出天外”,不禁自言自语道: “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 以至,“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读者不能不受到极大的感染。
        杨衒之写永宁寺的建筑,能写出中国的民族特色,写出其雄浑而带巧丽,刚劲而带柔和的风格。永宁寺“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太极殿之名,起于汉明帝,“自晋以降,正殿皆名之”(《初学记》卷24),北魏的正殿也称太极殿。“其制有陛,右墄左平”(《初学记》卷24引挚虞《决疑要录》),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式建筑。浮图——塔,导源于印度的窣堵坡。窣堵坡是为藏置舍利(佛骨)和佛的遗物而建造的实心建筑。北魏的塔多为木制楼阁式,虽仍藏舍利,但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临远眺,“原来的窣堵坡缩小,安置于塔顶上,称为刹。刹具有宗教意义,同时对塔的形象又发挥了装饰作用”(刘毅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第四章)永宁寺就是这种楼阁式木塔的代表。在洛阳的佛教建筑物中,它挺拔超群,雄浑刚劲。而这高入云表的浮图,又环以绿水,映衬以千余间雕梁粉壁、青锁绮疏的僧房,以及青槐翠柏、修竹香草,整个建筑群还带有巧丽柔和的倾向。从杨衒之的记载描绘,我们可以粗略看出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建筑,怎样从印度建筑中得到启示,又怎样同传统的民族礼制建筑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宗教建筑。
        扬衒之写过一篇《上东魏主启》,他是北朝最激烈的排佛者之一。他的排佛思想也贯穿在整部《洛阳伽蓝记》中,《永宁寺》是该书的第一篇 (这里所选只是前一部分,而略去与该寺有关的 “尔朱荣总士马于此”等三个历史事件),在全书中,不仅篇幅最大,描写刻画特别细致精工,而且寄寓了作者很深的用意。文章一开头,作者便说: “永宁寺,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所立也。”《魏书·释老志》指出:“起永宁寺时,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胡氏,宣武帝元恪之妃,明帝之母,明帝时尊为太后,临朝听政。永宁寺原是平城旧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魏书·魏老志》),已经够华奢的了。而洛阳新建的永宁寺,耗费之巨,工程之大,建筑之宏丽,“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三构”(《水经·谷水注》)。灵太后建此寺,大兴土木,国家府库亏空,财力大减。《周书·寇㑺经》载道;“时买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寺,令㑺,资费巨万。”所以,杨衒之评论道:“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兴土木建造佛寺的不满。《永宁寺》高超的艺术手法,不仅在于用精工传神之笔刻画出寺塔的建筑,还在于作者紧接着载述了“尔朱荣总士马于此”等三个历史事件,最后又记载了永熙三年(534)三月,永宁寺浮图焚于火;“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于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北魏终于分裂,灵太后是北魏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永宁寺》以太后佞佛始,以北魏分裂终,作者将它置于全书之首,用意多么发人深省!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