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克,梅雷迪丝

2020-03-21 可可诗词网-后现代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美国舞蹈家,后现代舞的重要代表人物,表演家和编导家。出生于专业歌唱家的母亲赴南美演出途中。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浓厚的音乐环境,在学会说话前便能唱歌,更在学会识字前便能读(乐)谱。她三岁开始上舞蹈课,并随即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十六岁开始正规作曲,现已录制出版音乐作品专集六种,其中不少获奖。作为后现代舞的主将之一,参加了贾德逊教堂发生的种种舞蹈演出“事件”,但很快便分道扬镳,义无反顾地追求非己莫属的创作道路。1963年首次登台,演出了作品《M》。1964年,她毕业于地处纽约市的萨拉·劳伦斯学院,曾先后随米亚·斯莱文斯卡、梅塞·坎宁安、玛莎·格莱姆、玛塔-哈里夫妇等芭蕾、现代舞和哑剧名家学习。1968年,她创建了自己的演出团———“大房子”,专门作音乐—戏剧—舞蹈等综合类的演出,并率团活跃于舞台之上。
        芒克擅长在剧场之外的各类场地演出,如贾德逊教堂、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等。代表作有《蓝图》、《标题:标题》、《果汁》、《针尖脑袋弗洛伊德与现行体制之子》、《容器》、《幼女的教育》、《猎物》、《游记系列》、《新废墟》等等,其中的《果汁》和《容器》可谓青史留名:前者的目的在于改变剧场观众多年来根深蒂固的观赏习惯,并调整他们固有的剧场空间概念,首演于1969年。演出开始时,85位演员邀请观众跟着他们一道爬上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顶层,然后他们独自冲向低层,在馆中的中央天井表演,让观众只能变换一个角度,高高在上地观望;后者的灵感来自《圣经》中圣琼的祭祀仪式,因而将观众用“大巴”连续送到三个地点去观看分成三个部分的演出,首演于1971年。沿途的五光十色成为作品最好的运动布景和无法预料的附属内容,而演出的结束方式更是令观众始料不及:单薄瘦小的芒克本人从一座停车场冲进了茫茫的夜空,给她送行的只有一支焊枪冒出的串串火花。1971年首演的《幼女》是她首次在国际舞坛获得成功的作品,其中表现的社会既索然寡味,又遥不可及。总体上看,她的作品大多在寻找某种状态的雅致和某种意义的知识,以便将观众从现代生活的恐怖中解脱出去。《猎物》(1976)通过病床上一位儿童的噩梦,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家可归的百姓、声势浩大的集会和失魂落魄的难民,表现了对战争的极端厌恶。《怪人的日子》(1981)表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双方百姓遭罪的经历和沉思,而为西柏林舞台剧场舞蹈团委约创作的《游戏》(1983),则通过一群宇航胜的游戏,表现了未来人类可能对20世纪的追念。《游戏》的创作与1972—1976年的《游记系列》一样,她都特邀了旅美华裔后现代派表演艺术家张家平携手合作。多样的兴趣还使她成为电影制作者,而舞蹈仅是其中的一种成分。与其他后现代舞的同行不同,她从未为了突出微量主义的抽象手法,而抛弃各种角色和感情投入。相比之下,她在编导过程中,大多将兴趣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调度上,而不太热衷于单纯地编排舞步。这一点,有些相似于美籍日本后现代舞蹈家武井慧、德国剧场舞蹈大师皮娜·鲍施、美国后现代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等人。多才多艺的表现为她赢得了多次各类大奖,如获纽约百老汇戏剧的“欧比奖”三次,而她录制的《猎物》(1978)、《爱丽丝岛》(1981,表现20世纪初美国移民的经历)、《乌龟梦》(1983),也都获奖。彼得·格里纳韦关于美国音乐剧先驱的四集记录片收录了她,美国舞蹈史学家康妮·克里默尔的后现代舞文集《更上一层楼:15位编舞家论现代舞》中收有她的论文,而萨利·贝恩斯的经典之作《穿旅游鞋的舞神们:后现代舞》中,则有专门一章论述她。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