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

2023-10-27 可可诗词网-后现代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哲学态度,并非专指某些特定哲学流派,其直接反对的是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与哲学怀疑论、不可知论、虚无主义、神秘信仰主义及人生观上的享乐主义、禁欲主义与悲观厌世主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联系。它夸大人的本能、直觉、意志的力量,认为它们在人的本性中是起决定作用的,集中表现在认识论上对真理(康德的“纯粹理性”)、在伦理学上对道德—善(康德的“实践理性”)、在美学和文学艺术上对美(康德的“判断力”)持怀疑、否定、反对态度,它可以表现于经济、政治、宗教、伦理、美学与文学艺术等一切方面。
        从思想史来看,西方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中国在先秦哲学之中已经包含着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因素,并且贯穿于中世纪哲学与宗教神学之中,只是在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经历了系统化的过程。法国存在主义者卡缪说:“也许没有哪一个时代比我们的时代对理性的攻击更为猛烈”,“一大群非理性的人站起来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等,最先向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挑战。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一个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命题与黑格尔以绝对观念为本原的“总体”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尼采提出了“根本没有什么真理”以及叔本华的“世界即意志的表象”之意志论的非理性主义命题。接着便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德国学者施太格缪勒在他的《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把非理性归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两种“巨大的分裂”:一种是“对世界本体论的求知欲望”同“对世界的神秘和可疑性”之间的分裂;第二种分裂是在“生活的不安定”和“不知道生活的最终意义”与“必须作出明确决定”之间的分裂。他指出:“以存在主义出现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见“海德格尔”)。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一书中把现代非理性主义与德国法西斯纳粹主义联系起来,认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但一个哲学或一个学派之非理性主义倾向就其基本或主要方面而言,其思想体系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理性主义成分,反之亦然,如康德主要是理性主义的,但也有非理性主义成分,胡塞尔是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但其中也有一定理性主义成分。
        后现代主义除承袭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参见“海德格尔”)外,在非理性主义方面承继了现代非理性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一是新实用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运动自身的逆向分化,以消解语言能指与所指的“二项对立”———“反逻各斯中心”为核心(见“德勒兹”、“德里达”、“解构主义”等有关条目),虽然起着冲击结构主义机械性、封闭性形式主义的作用,但其拆解结构的工具主要是尼采的虚无主义,从打破能指所指的对应性关系到认识论—阐释学上提倡“反对解释”,消解本文意义,其终极目标是指向否定客观真理、普遍道德范式与艺术美学法则的。新实用主义表现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实用主义的重写,其代表人物是理查德·罗蒂,其核心是“反本质主义”、“反实在主义”与“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承袭了旧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及虚无主义对柏拉图—黑格尔的客观观念的否定,反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并由本质起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的决定作用;“反实在主义”便是反对唯物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存在的现实出发之现实主义原则;“反基础主义”是接过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主要是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所坚持认为有一种“深”于传统认识论所说一般真理的“在的真理”之批判。因此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认为,我们用以描述对象的语言符号,或叫真理的东西,不是与实在的、本质的东西符合,而是符合于给我们此时带来“幸福—欢乐”之体验实效的东西,这就是他提出的“后现代哲学文化”的核心。所以在否定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及相对稳定(绝对性)这一方面,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新实用主义是共通的。在人生哲学方面前者表现出尼采主义的悲观主义色彩,后者则为享乐主义之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非理性主义的把握,无论是古典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首先与首要的是从哲学认识论的真理观或真理论入手。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