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思,约翰

2024-12-10 可可诗词网-后现代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约翰·巴思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中最典型的一位,他的典型性表现在他对小说的题材选择、叙事模式、形式结构始终在进行实验和创新。他和托马斯·品钦、唐纳德·巴塞尔姆、罗伯特·库弗、威廉·盖斯等人一起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的先锋运动,他们激烈反对那种通过人物、情节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小说观,把小说创作的注意力从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引向了小说创作自身,因此,他们也被认为是当代元小说在美国的代表。而在美国的元小说家中,巴思则由于其激进变革的姿态无疑应该被排在首位。
        巴思于1930年5月27日生于马里兰州道切斯特郡剑桥镇一个德国移民后裔的家庭中。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故乡的一切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他的许多小说提供了亲切的背景。“东道塞特”镇便是他的故乡剑桥镇在小说中的化身。
        巴思从小酷爱音乐,尤其喜爱爵士乐,擅长打鼓,对节奏、旋律、音响有一种天赋的敏锐和自觉,这和他日后小说创作中注重文字的声音效果、讲究叙事结构的音乐性显然不无关系,由于对音乐的这种特殊兴趣,1947年在故乡的高中毕业后,他首选了纽约的朱丽娅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和声和配器,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该学院学费昂贵,没过几个月,他就因经济拮据而退学。同年秋天,他获得了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奖学金,进入该校专攻新闻专业。
        然而,从禀赋和气质上讲,巴思无疑更适于搞文艺创作。尽管读的是新闻,但他迷恋的却是文艺。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他就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沉溺在西方文学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之中,不过令他更感兴趣的却是短篇小说。在他阅读过的上千篇短篇作品中,他对那些具有循环结构的短篇故事情有独钟。例如,他特别喜爱薄伽丘的《十日谈》、阿拉伯的《天方夜谭》、印度的《故事海》等作品。这些作品独特的结构使他对叙事文体的本质和魅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后来讲故事的本领。可以说,正是文学艺术对他的巨大吸引力促使他最终下决心放弃新闻专业而改学文学。1951年他获得文学创作的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文学硕士,这期间他创作了一直未曾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涅索斯的衬衫》。1952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后因经济困难不得不中断了博士班的课程而申请教职,在宾州州立大学教授英文写作,并继续写长篇小说。此后三十多年,他曾在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校区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执教,从讲师升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同时不断地创作,到目前为止,共创作了小说十部,文集一部。这十部小说依创作的时间顺序为:《漂浮的歌剧》(TheFloatingOpera,1956)、《路的尽头》(TheEndoftheRoad,1958)、《烟草经纪人》(TheSot-WeedFactor,1960)、《羊童贾尔斯》(GilesGoatBoy,1966)、《迷失在游乐场中》(LostintheFunHouse,1968)、《喀迈拉》(Chimera,1972)、《书信集》(Letters,1979)、《休假》(Sabbatical,1983)、《海上故事》(TheTidewaterTales,1987)、《某人作为水手最后的航行》(TheLastVoyageofSomebodyasSeaman,1991)。此外,还有两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的论文:《枯竭的文学》(TheLiteratureofExhaustion,1967)和《重添活力的文学》(TheLieratureofReplenishment,1980)。
        不少论者把巴思的小说按照孪生的模式放在一起来讨论。巴思似乎非常喜欢孪生这一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像孪生的兄弟姐妹一样,体现着联系中的区别和区别中的联系这样的哲学思想。他本人是孪生的,曾有一个未能存活的孪生姐妹,也许他对孪生的特别关注与他自己的生存境遇不无关系。他笔下的不少人物是孪生的,或者可以从孪生角度来理解。譬如,有具有明显乱伦关系或意识的孪生兄妹(《烟草经纪人》中的埃本和安娜、《某人作为水手最后的航行》中的贝勒和比尤),有具有明显的同一和矛盾、合作和竞争关系以及互为另一个自我的孪生兄弟或孪生姐妹(《祈愿书》中的两对孪生兄弟、《休假》中的孪生姐妹米姆和苏珊、孪生兄弟曼弗雷德和彼特),也有具有孪生意义的成对人物(《喀迈拉》中的珀耳修斯和柏勒洛丰、《羊童贾尔斯》中的莱克斯福兄弟、《烟草经纪人》中的波林盖姆和比利·拉勃里、《某人作为水手最后的航行》中的贝勒和辛巴德等),还有通过作品中人物之口对这一概念的发挥(《海上故事》中萨格莫尔不仅举出成对的孪生男女,还把艺术和科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作为孪生概念来阐述,强调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原则)。从他创作的内容和思路看,把他的小说纳入一个孪生的模式似乎不无道理。倘以创作时间先后为序,他最早的小说《漂浮的歌剧》和《路的尽头》可以说是具有共同主题的一对作品。这两部作品从不同角度把存在主义戏剧化了;前者对人生和存在作喜剧性探索,后者则对人生和存在作悲剧性思考;随后不久出版的《烟草经纪人》和《羊童贾尔斯》可以说是在形式结构上颇为类似的一对作品。它们都具有一种被巴思学者齐格勒称之为“超教育小说”的形式。所谓“超教育小说”,就是说它既有传统“教育小说”的基本形式,例如,故事的主要线索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等作品一样,写主人公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经受种种磨练,性格逐渐形成,仿佛接受了某种教育似的成长起来。但在写法上却又不同于那些传统的“教育小说”,它不再按照主人公成长的时间顺序来描写人物和事件,作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时空交错的复杂结构,从主人公成长的具体环境来说,也大大不同于传统作品那种力求真实的社会背景和氛围,而力图创造一种似真非真、庞杂而又朦胧的环境。《烟草经纪人》把18世纪美国马里兰州历史上的真实和虚幻与当代现实的真实和虚幻纠结在一起,既具有某种历史的维度又具有某种现实的观照。《羊童贾尔斯》把主人公置于当代的大学校园里,但却把神话的背景和50年代冷战与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于是,神话获得某种滑稽的真实感,而现实却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神话。处于作者创作中段的《迷失在游乐场中》和《喀迈拉》可以在实验和创新的意义上被看做一对作品。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两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或者说是典型的“元小说”。二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把小说创作自身作为基本内容,前者以“印刷、磁带录音、现场直播”等不同方式实验小说的讲述途径,后者则完全把神话和传说作为戏仿和扭曲的对象。80年代初问世的《书信集》和《休假:一部传奇》作为一对作品按照齐格勒的说法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类型,就是说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外形,又添加了许多后现代主义因素,前者戏仿书信体小说,把作者此前作品中的人物纳入一个相互指涉的复杂模式,力图对某些历史作出新的解释,后者则戏仿传奇,试图对家庭生活作新的思索。最近的一对新作是《海上故事》和《某人作为水手最后的航行》。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都把航海作为中心线索(当然,巴思的其他作品如《休假》、《漂浮的歌剧》、《夜海航程》等也牵涉甚至主要写了这一内容)和核心隐喻,把航海、小说创作、性爱等扭结在一起。不同的是,前者较多侧重家庭生活和社会问题,把一个家庭置于具有一定神秘意蕴的海上;而后者则仍把小说创作的讨论作为深层的思考,把航海和性爱作为这一深层结构的外壳,以《天方夜谭》中水手辛巴德的航海故事为基本框架,把现代人虚幻和真实的航行置于其中,使它们平行而又扭结,互相指涉、互相生发,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把神话传说、历史和现实以极其复杂的手法建构在一起的集大成作品。
        从创作手法和技巧上说,巴思在某种程度上师法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卡夫卡和当代的贝克特、博尔赫斯。在那篇著名的论文《枯竭的文学》中他明确地表示不赞成索尔·贝娄等人把创作技巧置于最不重要位置的观点,认为创作技巧对于作家具有本质意义。他说许多当代作家仍然在用本世纪中叶的语言来写即将跨入21世纪的生活,这就仿佛是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手法创作当代音乐一样可笑,或者用建于13世纪法国沙特尔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的哥特式结构来建筑当代的教堂那样滑稽。在他看来,艺术的形式、技巧和内容一样具有历史性,这些因素,只在一定的时空中具有活力,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变革和更新传统的形式和技巧,艺术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当代性。他还说,并不是所有过去的作家都失去了当代性,有些过去的大师对今天的读者仍旧具有魅力。他特别指出,乔伊斯和卡夫卡这两位现代主义作家就没有失去当代性,他们的形式和技巧不仅在他们的时代具有先锋意义,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新意。对于当代作家,他则推崇博尔赫斯和贝克特。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大家的影响。乔伊斯的文字游戏(如《迷失在游乐场中》说到他在描写海水时使用“阴囊样绷紧的”之类戛戛独造的形容词)、卡夫卡的荒诞思维、贝克特的悖论式陈述、博尔赫斯的迷宫式结构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反映。他说贝克特和博尔赫斯是当代最佳小说家的代表,他们的小说“不仅在主题上,而且在技巧上”“反映和涉及”了这个时代的“终极感”。理解他们则能够更好地理解真正的当代作品。
        从总体来看,巴思的十部小说主要探讨小说创作本身和性爱这样两个主题,在形式上既不完全脱离传统,又注重实验和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巴思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