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姆,阿尔奇
美国哲学家,机体论哲学的倡导者。1907年8月21日生于美国密歇根。1929年大学毕业,1930年和1933年分别获密歇根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34—1946年在得克萨斯技术学院教授哲学与社会学,1946—1948年在丹佛大学教哲学;1948—1973年在新墨西哥大学教哲学。巴姆的研究范围很广,著作甚丰。他的著作涉及亚洲哲学,比较哲学与当代哲学。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导论》(1974)、《哲学:导论》(1953、1964、1971)、《作为行为科学的伦理学》(1974)、《比较哲学》(1977)、《世界生活宗教》(1964、1970、1971、1977)、《瑜伽:与终极的统一》(1961)、《孔子的核心》(1969、1971、1972)、《哲学家的世界模型》(1979)、《价值论:价值的科学》(1980)、《伦理学:应然的科学》(1980)、《对极、辩证法与有机性》(1970、1976、1988),等等。巴姆的整体论思想散见于各篇章。此外,还有一些专题论述与整体论相关的文章。
巴姆的整体论思想的中心是“机体论”(organicism),它与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oforganism)中所用的机体论有别。不过,都与“有机的”(organic)有关。巴姆认为,有机体哲学是在美国形成的一种新哲学,这种哲学实质是“相互依赖性哲学”(ThePhilosophyofInterdependence)。
所谓“相互依赖性”是因为人们更清楚、更充分地认识到,相互依赖性的观念作为一个在哲学的所有领域内的最终解释原理的重要意义。“相互依存性不同于依赖性的地方,在于它强调最终统一于多元性。”
“相互依赖性”既包括部分依赖性,又包括部分相互依存性。整体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本身是整体,而且有自己的部分,这些部分是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在某种意义上是本质的,它们不但以这些部分所组成的整体起作用,它们还在另一些更大整体的部分起作用。这里包含着整体与部分的层次等级概念相互依赖性与独立性不同,它是指物理实体以许多复杂的方式彼此依赖,个人依赖他们的家庭、集团、社会和国家,后者又是相互依赖的。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本质依赖于它们所属集团的调控与决策。社会必须依赖于个人,而个人又必须依赖于社会。相互依赖性又包含着对立的互补性。动态的相互依赖性还推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对极性(polarity)与辩证性在相互依赖性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相互依赖性哲学就是机体论。
为了理解整体和其部分的本质与关系,巴姆考察了整体。整体可分为三类:集合体(aggregate,collection)、机械整体(mechanicalwhole)、有机整体(organicwhole)。
巴姆还研究过系统哲学,写过许多关于系统哲学的文章。他把邦格(M.Bunge)的三类系统哲学扩展为五类,即:(1)原子论(Atomism);(2)整体论(Holism);(3)突现论(Emergentism);(4)结构论(Structuralism);(5)机体论(Organicism),并作了详细的论证。进一步阐发了巴姆本人的机体论思想。
机体论(organicism)是巴姆本人的主张。它强调存在系统,诸如地球,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最明显的特征是,每一个都是一个部分构成的整体。当把整体与部分设想为是对立时,我们倾向于忽视一个附加的整体,这个整体既包含作为与其部分对立的整体,又包含着作为与它们的整体和它们的对立互补、对极相对立的部分。这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区别于一种纯粹整体(merewhole)。存在系统通常不仅直接与间接包含部分—部分的因果关系,和在整体受其部分影响意义上部分—整体的因果关系,而且还受整体—部分因果关系的影响。因此,理解有机整体性包含着理解相对于有机体中整体性与部分性的重要性的可变性。巴姆认为,机体论是反还原论的。机体论既反对又包含前四类系统哲学中的主张。它反对把有机整体还原为部分或粒子,反对把有机整体还原为无部分的整体性。它承认整体—部分主导地位是可变的,有时整体起主导作用,有时部分起主导作用。在这里,分析方法、建构主义(综合)方法、直觉方法、演绎方法都是有用的。它强调整体性和部分性,它们的相互依赖性与相互因果性是存在系统的不可还原的特征。
巴姆提出了七种关于整体与部分之本质的理论,即(1)只有部分存在,没有整体存在;(2)只有整体存在,没有部分存在;(3)整体依赖于部分比部分依赖于整体更多;(4)部分依赖于整体比整体依赖于部分更甚;(5)部分与整体都存在,但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东西;(6)部分和整体都不存在;(7)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论。
巴姆认为,一与多、整体与其部分,以及同一与差别问题,一直无穷尽地困扰着人类的思想。弄通这些问题,将是人类的重要成就。对此,巴姆提出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整体论———能体论,并代替以控制论反馈机制的整体论。巴姆用“能”(energy)说明有机整体论,这是巴姆的独到之处。巴姆认为,存在的一切,无论是原子、细胞、心理、社会或星系,都是由能构成的。能是无处不在的。它构成了一个我们自己的本质,也构成了所有其他事物的本质。
巴姆的整体论观点强调,能既是一又是多,既连续又离散,既在每一处相同又在不同事物中有不同表现。若要在能作为一和多,作为整体和部分,作为同一和差异之间引入排中的任何概念都将误解能的本质。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言辞上的语干就会发现,“能”的语干是“尔格”(erg),这个字在英语中通常用来代表能的单位,而在“有机统一体”(organicunity)和器官(organ)有机体(organism)、组织(organigation)中的语干都是org,在语源学上erg和org都具有共同的起源;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energy”(能)这个术语用来表示功、力或动力,而organicunity则用来表示某种类型的结构、形式、系统和功能。这些表示不仅仅是诠释(由于能从来没有以纯粹的形式而总是以某种形成的或组织的方式存在),而且即使在我们的思维中是可区分的,实际上它们在存在中是同一的。用了这种诠释,机体论(organicism)也可以称为能体论(erganicism)或简称“能论”(ergism)。
当我们借助认识“奥格”(org)和“尔格”(erg)、或者说“组织”(organigation)和“能量”(energy)是存在本质的两个普遍方面,因而这两者对所有存在都是共同的,从而发现存在本质(科学哲学的形而上学或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概念基础,在此基础上建造一个事物本质的更为彻底整体论的解释,这种解释比之以往的整体论更真实,更合适。因此,能体论代替机体论就将为说明“一切科学的统一”提出一个更有用的基础。巴姆把世界的历史文明分为三种,这就是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巴姆认为西方思想重视推理,印度思想重视直觉,中国思想重视统觉(apprehension)。在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上,这三者采取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当人们要寻求理解一事物的本质时,按西方推理模式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力图区分出它的不同部分,即解剖整体的结构。印度直觉模式不是通过分析其部分了解整体,而是直接把握整体。中国统觉模式则是同时接受经验中显示出来的整体与部分,是一种较少歪曲事物本性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看待整体与部分关系上,这三种思维模式具有不同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假定。
西方推理模式:通过区分其部分以寻求理解事物的结构,便预设:确定的和有区分的东西比无规定性的和无区分的东西更真实、更实在;一事物的部分比其整体更真实、更实在;部分之间的区别比作为一个整体的诸部分之间的同一更真实、更实在。印度直觉模式:直觉把握作为整体的事物就预设了这个整体的实在性。这种预设暗示着以下观点:整体比部分更真实;整体中的同一比任何明显的差异更真实;存在于整体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区分性比部分的似乎是确定的和有区别更真实;统一性比多元性更真实;无结构的东西比有结构的东西更真实。中国统觉模式:当事物在经验中显现时,人们愿意相信,它们看上去既有整体又有部分,既有区别又无区别,既相似又不同,既有永恒又有变化。每一事物都有自身的本质(道)。每个道都是一个具有它本身自然之部分的整体,有它自身活动的自然方式。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不同于和可区别于其前辈和后继者,然而它依然是同一事物(道),不过它分阶段进行。阴阳有别,但又合一。另外,这三种思维模式在处理整体与部分关系又各具有方法论上的特点。
总之,巴姆认为,虽然三种思维模式有区别,但是,(1)这三者在生物学存在与文化存在方面相似多于差异;(2)强调这些模式的差别对于处在每种文化中的人更好地理解他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是有帮助的,也有助于相互理解,从而克服文化间的冲突,使正在缩小的地球上的人生活得更加紧密,共同参与使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文化的实现。按巴姆的观点,这个世界文化的核心定将是具有多元性的机体论。巴姆的观点对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对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巴姆的整体论思想的中心是“机体论”(organicism),它与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oforganism)中所用的机体论有别。不过,都与“有机的”(organic)有关。巴姆认为,有机体哲学是在美国形成的一种新哲学,这种哲学实质是“相互依赖性哲学”(ThePhilosophyofInterdependence)。
所谓“相互依赖性”是因为人们更清楚、更充分地认识到,相互依赖性的观念作为一个在哲学的所有领域内的最终解释原理的重要意义。“相互依存性不同于依赖性的地方,在于它强调最终统一于多元性。”
“相互依赖性”既包括部分依赖性,又包括部分相互依存性。整体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本身是整体,而且有自己的部分,这些部分是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在某种意义上是本质的,它们不但以这些部分所组成的整体起作用,它们还在另一些更大整体的部分起作用。这里包含着整体与部分的层次等级概念相互依赖性与独立性不同,它是指物理实体以许多复杂的方式彼此依赖,个人依赖他们的家庭、集团、社会和国家,后者又是相互依赖的。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本质依赖于它们所属集团的调控与决策。社会必须依赖于个人,而个人又必须依赖于社会。相互依赖性又包含着对立的互补性。动态的相互依赖性还推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对极性(polarity)与辩证性在相互依赖性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相互依赖性哲学就是机体论。
为了理解整体和其部分的本质与关系,巴姆考察了整体。整体可分为三类:集合体(aggregate,collection)、机械整体(mechanicalwhole)、有机整体(organicwhole)。
巴姆还研究过系统哲学,写过许多关于系统哲学的文章。他把邦格(M.Bunge)的三类系统哲学扩展为五类,即:(1)原子论(Atomism);(2)整体论(Holism);(3)突现论(Emergentism);(4)结构论(Structuralism);(5)机体论(Organicism),并作了详细的论证。进一步阐发了巴姆本人的机体论思想。
机体论(organicism)是巴姆本人的主张。它强调存在系统,诸如地球,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最明显的特征是,每一个都是一个部分构成的整体。当把整体与部分设想为是对立时,我们倾向于忽视一个附加的整体,这个整体既包含作为与其部分对立的整体,又包含着作为与它们的整体和它们的对立互补、对极相对立的部分。这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区别于一种纯粹整体(merewhole)。存在系统通常不仅直接与间接包含部分—部分的因果关系,和在整体受其部分影响意义上部分—整体的因果关系,而且还受整体—部分因果关系的影响。因此,理解有机整体性包含着理解相对于有机体中整体性与部分性的重要性的可变性。巴姆认为,机体论是反还原论的。机体论既反对又包含前四类系统哲学中的主张。它反对把有机整体还原为部分或粒子,反对把有机整体还原为无部分的整体性。它承认整体—部分主导地位是可变的,有时整体起主导作用,有时部分起主导作用。在这里,分析方法、建构主义(综合)方法、直觉方法、演绎方法都是有用的。它强调整体性和部分性,它们的相互依赖性与相互因果性是存在系统的不可还原的特征。
巴姆提出了七种关于整体与部分之本质的理论,即(1)只有部分存在,没有整体存在;(2)只有整体存在,没有部分存在;(3)整体依赖于部分比部分依赖于整体更多;(4)部分依赖于整体比整体依赖于部分更甚;(5)部分与整体都存在,但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东西;(6)部分和整体都不存在;(7)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论。
巴姆认为,一与多、整体与其部分,以及同一与差别问题,一直无穷尽地困扰着人类的思想。弄通这些问题,将是人类的重要成就。对此,巴姆提出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整体论———能体论,并代替以控制论反馈机制的整体论。巴姆用“能”(energy)说明有机整体论,这是巴姆的独到之处。巴姆认为,存在的一切,无论是原子、细胞、心理、社会或星系,都是由能构成的。能是无处不在的。它构成了一个我们自己的本质,也构成了所有其他事物的本质。
巴姆的整体论观点强调,能既是一又是多,既连续又离散,既在每一处相同又在不同事物中有不同表现。若要在能作为一和多,作为整体和部分,作为同一和差异之间引入排中的任何概念都将误解能的本质。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言辞上的语干就会发现,“能”的语干是“尔格”(erg),这个字在英语中通常用来代表能的单位,而在“有机统一体”(organicunity)和器官(organ)有机体(organism)、组织(organigation)中的语干都是org,在语源学上erg和org都具有共同的起源;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energy”(能)这个术语用来表示功、力或动力,而organicunity则用来表示某种类型的结构、形式、系统和功能。这些表示不仅仅是诠释(由于能从来没有以纯粹的形式而总是以某种形成的或组织的方式存在),而且即使在我们的思维中是可区分的,实际上它们在存在中是同一的。用了这种诠释,机体论(organicism)也可以称为能体论(erganicism)或简称“能论”(ergism)。
当我们借助认识“奥格”(org)和“尔格”(erg)、或者说“组织”(organigation)和“能量”(energy)是存在本质的两个普遍方面,因而这两者对所有存在都是共同的,从而发现存在本质(科学哲学的形而上学或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概念基础,在此基础上建造一个事物本质的更为彻底整体论的解释,这种解释比之以往的整体论更真实,更合适。因此,能体论代替机体论就将为说明“一切科学的统一”提出一个更有用的基础。巴姆把世界的历史文明分为三种,这就是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巴姆认为西方思想重视推理,印度思想重视直觉,中国思想重视统觉(apprehension)。在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上,这三者采取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当人们要寻求理解一事物的本质时,按西方推理模式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力图区分出它的不同部分,即解剖整体的结构。印度直觉模式不是通过分析其部分了解整体,而是直接把握整体。中国统觉模式则是同时接受经验中显示出来的整体与部分,是一种较少歪曲事物本性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看待整体与部分关系上,这三种思维模式具有不同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假定。
西方推理模式:通过区分其部分以寻求理解事物的结构,便预设:确定的和有区分的东西比无规定性的和无区分的东西更真实、更实在;一事物的部分比其整体更真实、更实在;部分之间的区别比作为一个整体的诸部分之间的同一更真实、更实在。印度直觉模式:直觉把握作为整体的事物就预设了这个整体的实在性。这种预设暗示着以下观点:整体比部分更真实;整体中的同一比任何明显的差异更真实;存在于整体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区分性比部分的似乎是确定的和有区别更真实;统一性比多元性更真实;无结构的东西比有结构的东西更真实。中国统觉模式:当事物在经验中显现时,人们愿意相信,它们看上去既有整体又有部分,既有区别又无区别,既相似又不同,既有永恒又有变化。每一事物都有自身的本质(道)。每个道都是一个具有它本身自然之部分的整体,有它自身活动的自然方式。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不同于和可区别于其前辈和后继者,然而它依然是同一事物(道),不过它分阶段进行。阴阳有别,但又合一。另外,这三种思维模式在处理整体与部分关系又各具有方法论上的特点。
总之,巴姆认为,虽然三种思维模式有区别,但是,(1)这三者在生物学存在与文化存在方面相似多于差异;(2)强调这些模式的差别对于处在每种文化中的人更好地理解他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是有帮助的,也有助于相互理解,从而克服文化间的冲突,使正在缩小的地球上的人生活得更加紧密,共同参与使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文化的实现。按巴姆的观点,这个世界文化的核心定将是具有多元性的机体论。巴姆的观点对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对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今日更新
-
阿伦特,哈娜
[2020-03-21]
-
阿契贝,契努阿
[2020-03-21]
-
阿特伍德,玛格丽特
[2020-03-21]
-
艾斯勒,理安
[2020-03-21]
-
奥茨,乔伊斯·卡罗尔
[2020-03-2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