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2022-09-30 可可诗词网-大学古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①本篇选自《谭嗣同全集》。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作者不愿逃走避难,此诗即是他被捕后题于狱中壁上的。②张俭,东汉末人,曾经毅然上书弹劾残害百姓的宦官,被反诬结党营私。“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后汉书·张俭传》),人们皆冒着危险接待他。投止,即“投宿”。③杜根,东汉时人。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摄政,外戚弄权。郎中杜根上书提出归政于安帝,太后让人将他装入口袋摔死。因执法者暗中帮助,故而未死。为逃避邓太后检查,杜根装死三日,以致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家,直至邓太后死去才重新出仕为官。④横刀,横执着刀。《三国志·袁绍传》:“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⑤去留,指当时逃亡(去)的康有为等人和自己(留)。肝胆,喻真诚的心意。昆仑,山名,喻人物的高大形象。
        
        〔分析〕
        谭嗣同是著名的近代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早年博览群书,鄙视科举,曾历游西北、东南各省。甲午之战失败后,谭嗣同的思想更加激进,呼吁冲决一切网罗的束缚。1898年8月,他被光绪皇帝征召进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百日维新”。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遭禁锢,维新人士被搜捕。康、梁逃脱,谭嗣同在可以走避的情况下,为激励后人,毅然挺身殉难。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本诗就是他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绝笔。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以及愿为理想而献身的英勇气概。
        前两句,散发出作者的凛然正气。作者认定自己和康、梁等人所从事的变法是正义的事业,失败只是暂时的,维新人士日后还会有所作为的。作者在这里用两个古人来作比。东汉时的张俭,因弹劾宦官而受迫害,被迫逃亡,所经之处,人们都冒生命危险接纳他,因为人们十分尊敬他的声望品行。遇难不死的张俭,后来终于又被朝廷委以重任。杜根也是东汉人,曾上书劝说临朝听政的邓太后归权皇帝,结果触怒太后,被打成重伤。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邓太后死后又恢复了官职。谭嗣同虽身陷囹圄,仍时刻思念出逃的康、梁等人,以张俭作比,说明他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作者以杜根自比,表明他甘愿忍受深重的苦难,万死不辞的决心。
        后两句抒发的是作者就义前无比自豪的情感。谭嗣同被捕前,梁启超曾一再劝他一起出逃,但他坚决不肯,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把“去”(生)留给别人,祈望他们能够继续奋斗,东山再起;而自己则担当了“留”(死)的角色,仰天大笑走向屠刀,为国为民尽忠。作者认为,康、梁的“去”和自己的“留”意义同等重大,两者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就像巍峨的昆仑山一样,挺立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把作者勇于自我牺牲的坚强意志和至高无上的豪迈气概完全表现出来了,真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谭嗣同慷慨赴难、以身殉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风格恢阔豪放,语调铿然有力,读来令人心胸震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