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愤
[清] 秋 瑾
莽莽神州叹陆沉②,救时无计愧偷生,
搏沙有愿兴亡楚③,博浪无椎击暴秦④。
国破方知人种贱⑤,义高不碍客囊贫。
经营恨未酬同志⑥,把剑悲歌涕泪横。
〔注释〕
①本篇选自《秋瑾集》。题一作《感怀》,《有所感》,约作于1907年。②莽莽,辽远广阔,无边无际的样子。神州,赤县神州的简称。战国齐人驺衍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世便以神州为中国的别称。陆沉,喻国家因祸乱而沉沦。语出《晋书·桓温传》:“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③搏沙,把分散的沙子捏聚成团。兴亡楚,据史籍记载,秦始皇灭齐楚等六国后,楚人多复国愿望,楚南公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楚项羽起兵抗秦,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灭亡秦国。当时首先起义的陈胜以及刘邦等攻秦主力都是楚人。这里以亡楚影射被清朝推翻的汉族政权。④“博浪”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为韩报仇,使力士为铁锥,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暴秦,影射清朝。⑤人种,人类的种别。也称种族。这里借指民族。⑥经营,筹划,这里指从事革命活动。酬,实现愿望、报答。
〔分析〕
这首诗约作于1907年,诗题各本不一。《秋瑾史迹》题为《有所感》,《秋瑾诗词》(王芷馥编)题为《感怀》,《中国女报》题为《感愤》。秋瑾的诗歌创作,大体可以1904年东渡留学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在她的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忧国忧时的感慨,推翻清王朝的誓言和不屈不挠的斗志。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本诗也充分表现了作者自觉地肩负起拯救祖国危亡的神圣职责,却又感到救国无术的苦闷心情。
首联“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直接点明了作者忧国忧时、愿意为国献身的悲慨心情。“陆沉”出于《晋书·桓温传》:“(桓温)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这里比喻国家的危亡。秋瑾自1905年年底自日回国后,忧国之情愈深,救国之心愈切,她不但在给友人的诗作中表达了“万里还甘赴,孑身更英论。头颅原大好,志愿贵纵横“(《寄徐寄尘》),“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的为国捐躯的决心,而且还在上海、绍兴等地从事宣传救国、筹备起义等革命活动,然而敌人的强大,同志的或死或囚,使作者感到无比的惭愧和沉痛。“愧偷生”三字道出了她悲凉愤慨的心情。颔联“搏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说自己虽然有反清复明、兴复中华的愿望,却苦无推翻清廷的良术。“搏沙”即聚沙,喻指团结广大爱国志士,“亡楚”喻指被清推翻的明朝。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述,秦始皇灭楚之后,楚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复国愿望,当时楚南公曾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秦国果然被楚所灭。“博浪”句是借用张良刺秦始皇的典故。《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战国时,韩国被秦灭亡之后,张良为了替韩报仇,在秦始皇车巡时,招募力士暗怀铁椎于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进行狙击,结果误中副车。“暴秦”喻指清王朝,作者虽然在革命活动中感到救国乏术,但“存亡家国总关情”的神圣责任感并没有使她气馁而消沉。颈联“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说明自己“壮志犹虚,雄心未渝”,尽管艰苦困窘,但是自己为正义、高尚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却是坚定不移的,因为家国之恨、家国之耻是她义无他顾的天职。“客囊贫”原指旅途穷困,盘川缺乏,诗中喻指革命事业所遇到的艰难和挫折。诗的末联“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照应首联,再一次表达了大业未成,悲痛异常的心情。“经营”指从事革命的活动,“恨未酬同志”指愧恨没有好的消息报告一起为拯救祖国而奋斗的同志。秋瑾自1905年岁末回国后,立即投入了救国的革命事业,但历尽了艰难:1906年二月到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任教,宣传革命道理,仅二个月被迫离职;八月,与陈伯平等在上海虹口祥庆里研制炸药,为起义准备军火,不慎炸药爆炸,陈伯平伤目,秋瑾伤手,虽经巧妙隐藏,瞒过警察搜查,但此事终于不果;十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爆发会党和矿工起义,秋瑾积极奔走在绍兴、诸暨、金华等地,准备起兵相应,可是筹画无成却闻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计划顷时瓦解;十二月,在秋瑾的惨淡经营下,《中国女报》问世,但原拟集资万元的计划落空,入股者仅三、四人,勉强才筹到数百元。当月,母亲又病逝,秋瑾在《挽母联》中有“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之句,血泪悲愤,俱溢词间。经历了这些磨难,秋瑾当时产生“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的焦虑心情就不难理解了。但尽管如此,在悲歌感慨之中,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和不甘沉寂的昂然之气,还是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