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2019-05-21 可可诗词网-大学古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清照《漱玉词》。②卷帘人,指侍女。这时她正在卷帘,故称。
        
        〔分析〕
        李清照的词历来颇受读者称颂,而本词更因其精妙绝伦的艺术意境而脍炙人口。全词仅三十三字,真可谓字字珠玑,不但语言清新,意味隽永,而且表达的感情也曲折含蓄,深沉丰富。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极为简明地点出了时间和环境,也交代清了引起自己感情波澜的缘由。本来,一夜的疏雨骤风就足以使人担忧,惊恐,更何况这一夜风雨吹打的又是海棠花。李清照在《好事近》词中写道:“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海棠花开已是暮春时分,这就更令词人增添了伤春惜时的情怀。接着第二句“浓睡不消残酒”,初看上去,似乎不近情理,特别“浓睡”两字更令人纳闷:既是“浓睡”,何知“昨夜雨疏风骤”? 既知“昨夜雨疏风骤”,那又怎会“浓睡”?但后面“不消残酒”四字则丰富曲折地表明词人伤春情感的由来。原来头夜词人由于伤春而在借酒浇愁,以致黎明前的短暂“浓睡”还未能消尽酒意,消除词人心底的伤春情怀,可见词的第二句不仅不突兀,而是更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紧接着第三句转为问语:“试问卷帘人”,显得急切、冲动,词人急于知道一夜风雨的结果,是凶? 是吉?“卷帘人”可指侍女,也可指丈夫,其实确定“卷帘人”的身份对理解词意并无多大意义,这只是词人为表达自己情感而有意设置的一个对象,我们也可设想为词人醒来后第一眼瞥见的人。可相比急切的问语,那卷帘人的回答则显得十分平淡,“却道海棠依旧。”也许这正是词人所希望的,因为词人本就伤春惜时,不愿见到海棠花的凋零,或许在潜意识中这是词人最高兴听到的回答。然而理智和现实却否定了这个答案,她明知经过一夜无情的风雨吹打,海棠花断不能“依旧”,于是“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终于一泻无余地吐出了词人明知而又不愿看到的事实。两句“知否”,语气短促,沉重,那种惜春的忧虑,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应是绿肥红瘦”句当称千古绝唱。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借代和比喻,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绿”当指绿叶,“肥”则是拟人化的描写,意指绿叶茂盛;“红”代指海棠花,“瘦”则对风雨过后不堪摧残的海棠花进行了饱含感情意味的拟人化描写。其形象内涵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红花绿叶,原本红花为主,绿叶相扶,可现在一夜风雨打破了原先的关系,变得“绿肥红瘦”了,原本作为映衬的绿叶,越发茂盛,有变客为主之势,红花不胜摧残愈显憔悴,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 至此,词人那种伤春惜时,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珍惜留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往有些论者认为,如强调此词是清照惜春之作,未免“失之肤浅”,“流于皮相”,他们认为应结合清照的经历,从更深广的社会背景上去认识,如当时“朝廷内部党争日繁,朝政日非,外部边患频仍,辽金相继崛起,大有吞并宋朝之势”上来理解此词实际上写的是社会风雨,是对国家衰退的哀叹。当然,从欣赏者的角度见仁见智,有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惜春伤时之情也未必不是清照写作本词的用意,实际上,这种惜春伤时的感伤情绪在当时也有着普遍意义,硬要把李清照的思想感情拉到社会政治的高度也未必妥当。
        此外,本词在艺术表现上颇见功力,全词一波三折,曲折含蓄,以问答对话的形式,绝妙地透露出了内心的矛盾;在语言的使用上尤为人倾倒,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富有创意,特别工巧的对句,如雨疏对风骤,浓睡对残酒;绿肥对红瘦更是在声势,色彩,体态上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伤春惜时的感情历程,无怪乎人们要高度评价此词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语)。

        〔评说〕
        黄蓼园《蓼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 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