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乍暖还寒时 候③,最难将息④。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 积⑤,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⑦!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清照《漱玉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写她家破人亡之后的凄惨心境。②戚戚,忧伤的样子。③乍,刚。④将息,养息,保养身体之意。⑤黄花,指菊花。⑥怎生,怎样。黑,天黑。这句说孤独中度日如年,怎样熬到天黑啊! ⑦这次第,这些情况,这种情景。了得,指包括尽。意谓这时心头无限心事,怎能用一个“愁”字来包容呢?
〔分析〕
这首凄楚的慢词,表现出一种极为悲伤愁苦的心情。它的作者,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的一生,处在北宋至南宋的变迁之中,可谓坎坷多难。她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后来嫁给喜爱金石书画的太学生赵明诚,生活更是充满了学术意味和艺术情趣。靖康之变破坏了她的美满生活,她从此走上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是闺情别恨一类,风格清新活泼;后期词中,这首《声声慢》可算是最为出色的作品了。
靖康之变以后,女词人连续遭受了国破、家失、夫亡的苦难。接踵而至的打击,使她情绪极为低落,身心憔悴之中,呻吟出一声声哀音。词的开头三句,连叠七字,凝重地营造出一种独寂、悲凉的气氛,并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心怀。“寻寻觅觅”写行动。词人似有所思如有所失,神情恍惚不由自主地竭力寻找着什么。为避兵乱,她偕同丈夫逃难至江南。丈夫不幸病逝后,孤苦无助的她更是坑无定所,疲于奔命。纵然她寻了又寻,找了再找,可再也找不回那安适的家庭,亲密的伴侣,还有那些无价之宝——散落的文稿与金石书画。“冷冷清清”写气氛,是前一句的结果。人已亡故,物也失尽,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她一个人。残酷的现实使词人心灰意冷,而周遭的沉寂又如阵阵寒气向她袭来,逼得她更觉孤单。在绝望的处境下,“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受就显得十分自然、真切了。这六个字同义反复,是在诉说词人不绝如缕的忧伤。这十四个叠字的开头,集中表现了词人的凄苦心情,并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四句,写词人独自一人的生活情景。从后面的“雁过也”与“满地黄花”,可知此时正值秋季。变易不定的气温使人到中年的女词人觉得难于适应,再加过度的忧伤,她便要凭酒御寒并借酒消愁而打发时日了。然而,词人的“寒”具有双重含义:内心已极度悲凉,又遭到“晚来风急”,更显“寒”的厚重。几杯“淡酒”又怎能抵挡得住刺骨刺心的寒风?又怎能使她得到温暖?这里的一个“淡”字,反衬的用意显而易见。在“正伤心”之时,词人又见天空大雁横飞。早年丈夫赵明诚曾离家求学或任职,词人思夫心切,曾在所寄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大雁,期望丈夫多多写信。她曾请求丈夫“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也曾倾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的思念;更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待。而现今,已是家破人亡,这“旧时相识”的鸿雁只会勾起词人无限的伤感。
如果说词人在上片歇拍处所表露的“伤心”之情已达到剧烈程度的话,下片的情绪则由激荡趋为平缓,但却愁苦得更深沉、更绵长。换头四句,又是一片凄惨景象:满园菊花依旧怒放,往昔与丈夫赏花吟诗的情景浮现眼前;如今孤苦无靠,简直无法忍受。无人欣赏、采摘的花儿会渐渐地枯谢了去;无人过问、关怀的人儿也行将日复一日地憔悴下去。这几句写出了词人伤心惨目,怜花复怜己的愁绪。一切的一切,既不堪回首又不堪入目,词人意欲摆脱这一切,只有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了。可独自一人“守着窗儿”又怎么捱到天黑啊! “怎生”二字,虽是自问,却更像描绘,把个词人形单影只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真有催人泪下之功。至此,词人悲愁情绪已到极限,难以自持了。夜幕渐临,秋风秋雨吹打着梧桐,风声雨声就像哭声,“点点滴滴”,词人的心头在流泪、在滴血! 这样的心情,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拍,既作回应,点明开头处的原因所在,又起总结作用,包容了词的全部内容。
这首词,体现了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特色。词人以感伤的情调悲叹自身的不幸遭遇,倾诉出人亡家破、饱经乱离的凄苦哀愁。手法上尤为独具匠心的是,她善于选用俗字俗语融入句中,明白如话,较少粉饰。词中大量确切生动的叠字,流转如珠,极富声调美,这也只有这位女词人才能如此“创意出奇”(罗大经《鹤林玉露》)。
〔评说〕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