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2024-08-12 可可诗词网-大学古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②渚(zhu煮),水中小块陆地,沙洲。清,冷落。飞回,回旋往返地飞。③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④万里,离家万里。悲秋,秋天感到的悲凉。作客,指不在故乡。⑤百年,一生,此指老年。⑥艰难,指身世艰难,不顺利。苦恨,深恨。繁,多。霜鬓,白发。⑦潦倒,衰颓、不振作。新停酒杯,指杜甫因病戒酒。
        
        〔分析〕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公元765年春,杜甫好友严武突然死去。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乘舟东下,向夔州进发。在夔州,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一名越椒)囊,据说可以避灾除祸(见《续齐谐记》)。大约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诗人在夔州独自登高,百感交集。《登高》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记录。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是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
        一、二两句细处着笔,写具体的景物。在这两句诗里,选择了六件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风、天、猿啸、渚、沙、鸟飞。每种景物又只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老年多病的人来说,就更觉得风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季天清气爽,天显得格外“高”;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荆州记》)所以说猿啸“哀”;秋天景物萧瑟,从上向下看,小沙洲显得孤零冷落,因此用了一个“清”字;沙的特点是“白”;鸟飞的特点是“回”,回旋地飞。把景物写得各有特点,这样具体、这样细致、这样准确。
        三、四两句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因为风急,所以叶落纷纷,萧萧有声。诗人登高,虽然视野比较开阔,看得比较辽远,但总还是有限的。这里用了“无边”两个字来写秋意之深,这是包含了诗人的感觉在内的。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而下,可见秋意已经很深了。“不尽”用来形容长江源远流长;又因为风急,所以说大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这两句写景,真是浑涵汪茫,境界阔大,很有气魄。
        这四句景物,写得有声(啸哀、萧萧)、有色(白),有静(天、渚、沙)、有动(鸟飞、猿鸣、落叶、江流),共同组成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的感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描写登高的情怀,包含了许多层意思:诗人在夔州的时候,曾经借《咏怀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写下了“摇落深知宋玉悲”的句子。战国时,楚人宋玉在《九辩》里有感于秋天草木凋落而哀叹自己的身世飘零。杜甫此时有了亲身的感受,深深懂得了宋玉悲秋的缘故。在诗人看来,秋天是让人悲凉的,这是第一层;客中的秋天更自不同,这是第二层;常客中的秋天,又不同于一时作客他乡,这是第三层;万里常客中的秋天,是第四层;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是第六层;病中独登,第七层;万里常客病中独登,第八层……等等,把登高时的情怀揭示得淋漓尽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把五、六两句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更深沉了。这两句诗的含意十分丰富:久客他乡,则备尝艰难,这是第一层;艰难,自然愁多,是第二层;愁多势必促人衰老,是第三层;艰难、愁苦、更兼衰老,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是第四层;穷愁潦倒,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这是第五层……。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好像意犹未尽。诗人把此时的情怀描述得这样细腻,给读者留下思索咀嚼的余味。
        全诗通过诗人登高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之感。
        语言凝炼准确,描绘生动,言近指远,含蓄有味,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这首诗却八句皆对,十分工整。但由于作者感情充沛,技巧纯熟,又显得流畅自然。
        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明人胡应麟甚至把这首诗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评说〕
        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胡应麟《诗薮》:“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