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宗教性

2024-08-01 可可诗词网-遗憾教训阅读材料 https://www.kekeshici.com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是一派以基督教的宗教学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新托马斯主义是对中世纪托马斯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说是一种“现代化”了的宗教哲学。20世纪30年代,一批教育家以托马斯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反对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属于新传统派的教育理论。其主要代表是法国的马利坦(1882—1973)。
        新托马斯主义非常重视道德和宗教教育,这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丰衣足食,不必再为柴米油盐而忧心忡忡。但科学技术发展所形成的技术主义、物质主义风尚,使得人们专注于技术成就,追求物质享受,失去了对真理和道德信念的追求,精神世界极端贫乏,人们心中没有信仰,道德普遍沦丧。马利坦正是针对这种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分裂的文明危机提出其教育思想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混乱复杂情况主要是“道德上的危机”,因此必须靠“道德力量的复兴”来挽救“文明危机”和人性的“疫患”。他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知识教育是不够的,他主张“对德行有很大帮助的是爱”,他要求从家庭之爱、兄弟之爱培养起,最后达到对上帝之爱而驱除个人的利己主义。他说:“上帝是人类的爱能够归宿的唯一具有人格的神,爱上帝也就包括怀抱着其他一切人,而从利己主义的自爱解放出来。……这就是爱能成为首要的道德箴言的原因。”
        新托马斯主义者提出,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发展与神性相统一的人性,应把每个人培养成“真正的基督徒”、培养成有用的公民,这种人有信仰、有道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社会必定条条有序,安定平和。
        与这种教育观相应,在学习内容方面,新托马斯主义者强调古典课程,尤其是宗教课程。马利坦甚至还主张在校园里组织礼拜仪式,朗读福音和祈祷词。新托马斯主义者还竭力调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认为“信仰与理性不但不可能相互抵触,相反地,他们是互相帮助的。……理性树立了信仰的根据,……信仰却解放并保持理性使不发生错误,并且以种种知识丰富理性。”(《当代资产阶级教育哲学》第9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这实际上是将宗教信仰凌驾于理性和科学知识之上。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主要缺陷表现在试图通过恢复宗教来解决现代社会的文明危机问题。马利坦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着精神失调、道德沦丧的问题,是由于人们背离了基督教,背离了基督教所提倡的人人爱上帝以及彼此相爱的道德原则,只有使宗教重新复兴才能“拯救受威胁的文明”,“帮助新的秩序降临”。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根源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中,不改变现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只是通过宗教教育,进行劝善和爱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