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园丁之歌》
《园丁之歌》本是“文革”中的一出话剧,塑造的是一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以全面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取得很大成绩的教师俞英的形象。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工作的首位,带头深入工厂,自觉向工人学习,改造思想,对工农学生满腔热情,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模范,是工人群众欢迎的好教师。是教师们学习的好榜样。但这个形象也是十分“左”派的,她也控诉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她的歧视,思想上也有许多“文化大革命”的极左痕迹,但尽管这样,仍然受到批判,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剧中有“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这句唱词。认为这是俞英在宣扬“文化至上”,“智育第一”。因此,俞英是“坚持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把“园丁”曲解为“主宰”,把教师比喻成“园丁”就是“教师治校”,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甚至剧中的接受教师教育的小学生也遭到批判,成为“资产阶级接班人”,“2分加绵羊式”的驯服工具。学生的祖父,一个指望后代好好学习的老人,也被当作“武训”试的人物而加以批判。
《园丁之歌》遭到批判的第三原因是因为俞英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教师,因为当时根据“两个估计”的看法,十七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了破坏作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对《园丁之歌》的批判,是“文革”中对教育事业推行“两个估计”的直接结果,是“反复辟回潮”运动的具体措施,严重地伤害了人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无所适从。严重地践踏和破坏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园丁之歌》遭到批判的第三原因是因为俞英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教师,因为当时根据“两个估计”的看法,十七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了破坏作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对《园丁之歌》的批判,是“文革”中对教育事业推行“两个估计”的直接结果,是“反复辟回潮”运动的具体措施,严重地伤害了人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无所适从。严重地践踏和破坏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今日更新
-
开普勒与占星术
[2019-12-20]
-
诗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流产
[2019-12-20]
-
“打油诗”误入歧途
[2019-12-20]
-
伽利略并非是一丝不苟的实验家
[2019-12-20]
-
绝命书与永恒
[2019-12-2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