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形者的徒劳
楚国,地处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这地方的人自古有相信巫术的传统,所以巫师祭司一类人的地位非常高,全是贵族。有一个祭司是楚国祭司中的首脑人物,家里也极是富裕,养了不少佣人。不过有钱人大多为富不仁,这个祭司也不例外,对家里的佣人非常刻薄,平时只给他们吃些残羹剩饭,穿的也是不要了的破旧衣服。在他看来,佣人也就是一些工具,能养活就足够了。
有一天,国家举行祭祀,祭司是主祭。祭祀总要摆上一大桌酒菜,一本正经的祭祀结束后,就是喝五吆六地大吃大喝了。巫师祭司饱食终日,别的不会,胃口却是一个比一个的大。不过楚国实在富强,祭品也够丰富,纵然一大帮人都在吃,仍然剩下了一壶酒。谁都喝不下去了,倒掉的话又怪可惜的,祭司于是对边上一直侍候的佣人们说道:“今天国家举行祭祀,你们也辛苦了,这一壶酒就赏给你们吧。”
佣人有五六个。五六个人喝一壶酒,壶又不够大,如果平均分的话每个人顶多也就喝上一口,还得抿着嘴喝。佣人们喝酒的机会实在不多,看着这壶酒全都馋涎欲滴,但想到只能尝到一小口,又觉得很是不足。如果加了水的话,大概都能喝得到,不过那样喝下去的尽是水了,只怕酒味更尝不到。想来想去,终于有个人打破了僵局,道:“算了,这一壶酒几个人喝太少了,要是归一个人喝就有得多了。不如这样办,我们来猜拳吧,谁最后胜了,酒就全部归他喝。”
虽然没什么钱,这个人平时却极为好赌,特别擅长猜拳。平时与人猜拳,十次有九次都是他赢。话音刚落,有个人已叫了起来:“不好不好,猜拳不公道,谁出得早谁出得迟,根本不能公平。不如,我们来比力气!”
说话的是这几个人里块头最大的,平时也干些粗活。干的活粗了,他的脑筋看来也粗,这个建议傻瓜都看得出奥妙。边上一个人立刻反对道:“这哪儿行,我们还是来比个头吧。谁最高,酒归谁喝。”
说话的是个高个子。边上那个最矮的立刻跳了起来,道:“浓缩的才是精华,我们还是比谁最矮,酒归最矮的喝。”
于是洗碗的要比谁能把碗堆得最高,叠桌布的要比谁能叠出花来。说来说去,建议提出了十七八个,却没有一个提议是大家同意的。吵来吵去,那个最先说话的道:“算了,这样吵下去,谁也别想喝了。还是找一个办法,是谁都不会的,这样比起来才最公平。”
这个建议大家倒是都同意。谁都不会,当然公平了。可是他们全都不会的事实在太多了,真要比起来,恐怕也比不出胜负。楚国人很喜欢诗歌,祭司大人自己就是个诗人,可要这几个佣人作诗,还要比谁的诗最好,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判断。于是争吵重新开始,吵了半天,还是那人道:“那这样吧,我们来比画蛇。”
“画蛇?”另几个全都怔住了。楚国气候潮湿温暖,蛇虫之属有不少,他们都见过蛇。但说到画画,那真是谁都不会的。虽然不会,可要评判谁画的蛇最像,那却是人人都会的,也可以得到公认。于是这个看似奇怪的提议一提出来,几个人都点头道:“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就来比画蛇吧。”
战国的时候还没有纸,要画什么都得画在布匹或绸缎上。这几个人都是佣人,不可能如此奢侈,他们的画也就是用手指沾点水,在砖地上画而已。那个提建议的人见大家同意了,暗自窃喜。蛇在楚国人看来,那是神物,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也就是半人半蛇的,所以祭祀中常会挂出这一类的画,祭司自己就会画。虽然这人自己没画过,但祭司在画画时他常站在一边侍候,看得已经很熟了,如果要画的话,肯定比别人画得既快又好。
为了公平起见,几个人围坐成一团,手上都沾好了水,那壶酒则放在桌上,省得有人趁机偷喝。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动手,那人果然看得熟了,动手也快,手指一动,别人最快还只画了半条,他已经在地上画好了一条蛇。他笑道:“看来还是我画得既快又好,酒就归我喝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见另外几人最快的也还只画了大半条。他觉得不过瘾,道:“我还能给它添上脚。”说完,就给那蛇画上了四条腿。还没画好,另一个人却画完了,一把夺过酒壶道:“哈哈,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
结果,一壶酒还是全被这个人喝了。
入选理由:
不必要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
燕垒生语:
蛇,如果不是畸形的话,当然没有脚。约好了画蛇,却再添上几只脚,自然是一种徒劳。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至圣先师便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不及,也不过激,恰到好处。虽然被批判为缺乏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处世哲学。画蛇就画一条蛇吧,假如添上脚的话,即使这脚画得再美再好,却破坏了“画蛇”这个初衷。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喜欢做这些画蛇添足的事情。有句俗话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似乎只要付出,即使达不到目标也值得赞扬。假如加倍努力而同样完成了,那就更是要得到肯定和褒奖。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其中有“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几句,讲的正是恰如其分的好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自然令人向往,但高处不胜寒,反不如半山腰里的滋味更长。知足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比不顾现实地高歌猛进更现实的积极。一个人能提一百斤的重量,不如就提个八十斤,保留一部分力量,既达到目标,又不至于损伤自己。如果因为自己有提一百斤的力气,就非要用尽,甚至勉强自己提起一百二十斤的东西来,则是不可取的。选择崎岖险要的捷径登上高峰,也许比从平坦的大道走上去更值得赞誉,但却未必值得效仿。如果要你再攀上同样的山峰的话,那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大路上走吧。就像那一条蛇,画完了,那就足够,不需要再多添几只脚。
原文回放: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有一天,国家举行祭祀,祭司是主祭。祭祀总要摆上一大桌酒菜,一本正经的祭祀结束后,就是喝五吆六地大吃大喝了。巫师祭司饱食终日,别的不会,胃口却是一个比一个的大。不过楚国实在富强,祭品也够丰富,纵然一大帮人都在吃,仍然剩下了一壶酒。谁都喝不下去了,倒掉的话又怪可惜的,祭司于是对边上一直侍候的佣人们说道:“今天国家举行祭祀,你们也辛苦了,这一壶酒就赏给你们吧。”
佣人有五六个。五六个人喝一壶酒,壶又不够大,如果平均分的话每个人顶多也就喝上一口,还得抿着嘴喝。佣人们喝酒的机会实在不多,看着这壶酒全都馋涎欲滴,但想到只能尝到一小口,又觉得很是不足。如果加了水的话,大概都能喝得到,不过那样喝下去的尽是水了,只怕酒味更尝不到。想来想去,终于有个人打破了僵局,道:“算了,这一壶酒几个人喝太少了,要是归一个人喝就有得多了。不如这样办,我们来猜拳吧,谁最后胜了,酒就全部归他喝。”
虽然没什么钱,这个人平时却极为好赌,特别擅长猜拳。平时与人猜拳,十次有九次都是他赢。话音刚落,有个人已叫了起来:“不好不好,猜拳不公道,谁出得早谁出得迟,根本不能公平。不如,我们来比力气!”
说话的是这几个人里块头最大的,平时也干些粗活。干的活粗了,他的脑筋看来也粗,这个建议傻瓜都看得出奥妙。边上一个人立刻反对道:“这哪儿行,我们还是来比个头吧。谁最高,酒归谁喝。”
说话的是个高个子。边上那个最矮的立刻跳了起来,道:“浓缩的才是精华,我们还是比谁最矮,酒归最矮的喝。”
于是洗碗的要比谁能把碗堆得最高,叠桌布的要比谁能叠出花来。说来说去,建议提出了十七八个,却没有一个提议是大家同意的。吵来吵去,那个最先说话的道:“算了,这样吵下去,谁也别想喝了。还是找一个办法,是谁都不会的,这样比起来才最公平。”
这个建议大家倒是都同意。谁都不会,当然公平了。可是他们全都不会的事实在太多了,真要比起来,恐怕也比不出胜负。楚国人很喜欢诗歌,祭司大人自己就是个诗人,可要这几个佣人作诗,还要比谁的诗最好,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判断。于是争吵重新开始,吵了半天,还是那人道:“那这样吧,我们来比画蛇。”
“画蛇?”另几个全都怔住了。楚国气候潮湿温暖,蛇虫之属有不少,他们都见过蛇。但说到画画,那真是谁都不会的。虽然不会,可要评判谁画的蛇最像,那却是人人都会的,也可以得到公认。于是这个看似奇怪的提议一提出来,几个人都点头道:“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就来比画蛇吧。”
战国的时候还没有纸,要画什么都得画在布匹或绸缎上。这几个人都是佣人,不可能如此奢侈,他们的画也就是用手指沾点水,在砖地上画而已。那个提建议的人见大家同意了,暗自窃喜。蛇在楚国人看来,那是神物,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也就是半人半蛇的,所以祭祀中常会挂出这一类的画,祭司自己就会画。虽然这人自己没画过,但祭司在画画时他常站在一边侍候,看得已经很熟了,如果要画的话,肯定比别人画得既快又好。
为了公平起见,几个人围坐成一团,手上都沾好了水,那壶酒则放在桌上,省得有人趁机偷喝。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动手,那人果然看得熟了,动手也快,手指一动,别人最快还只画了半条,他已经在地上画好了一条蛇。他笑道:“看来还是我画得既快又好,酒就归我喝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见另外几人最快的也还只画了大半条。他觉得不过瘾,道:“我还能给它添上脚。”说完,就给那蛇画上了四条腿。还没画好,另一个人却画完了,一把夺过酒壶道:“哈哈,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
结果,一壶酒还是全被这个人喝了。
入选理由:
不必要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
燕垒生语:
蛇,如果不是畸形的话,当然没有脚。约好了画蛇,却再添上几只脚,自然是一种徒劳。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至圣先师便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不及,也不过激,恰到好处。虽然被批判为缺乏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处世哲学。画蛇就画一条蛇吧,假如添上脚的话,即使这脚画得再美再好,却破坏了“画蛇”这个初衷。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喜欢做这些画蛇添足的事情。有句俗话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似乎只要付出,即使达不到目标也值得赞扬。假如加倍努力而同样完成了,那就更是要得到肯定和褒奖。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其中有“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几句,讲的正是恰如其分的好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自然令人向往,但高处不胜寒,反不如半山腰里的滋味更长。知足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比不顾现实地高歌猛进更现实的积极。一个人能提一百斤的重量,不如就提个八十斤,保留一部分力量,既达到目标,又不至于损伤自己。如果因为自己有提一百斤的力气,就非要用尽,甚至勉强自己提起一百二十斤的东西来,则是不可取的。选择崎岖险要的捷径登上高峰,也许比从平坦的大道走上去更值得赞誉,但却未必值得效仿。如果要你再攀上同样的山峰的话,那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大路上走吧。就像那一条蛇,画完了,那就足够,不需要再多添几只脚。
原文回放: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战国策·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