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诡言
主要运用于讽刺、嘲笑、揭示和批
评事物错误本质的诡谐语。
1.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 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 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 臣若 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阎恒宝辑 录 《历代笑话选》)
评析 “不死之酒”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东方朔抓住“不死”二字大做文章,故 意扩大 “不死” 的涵义而为自己辩解, 即:喝了“不死之酒”连杀头也不死。于 是产生了荒诞滑稽的效果。“不死之酒” 的虚假本质不指自明。而后一句:“臣若 死,亦不验。”起到了提醒汉武帝的作 用。当然,皇帝也不相信有 “不死之 酒”,除了正面强调“不死之酒”的荒谬 外,还对好方士、喜 “长生”之术的汉 武帝,进行了含蓄的批评,还有自知之 明的汉武帝只好免了东方朔的所谓“罪 过”。
2.张图拍为了得照顾,请何村长一干 人吃中饭。何村长说:“不,不,不要浪 费,我们要廉政嘛!” 张图拍告诉他: “菜都买好了。”何村长立即喜笑颜开地 说: “那就尊重你的意见,走群众路线, 就别让浪费了吧!”(何雪姣整理《别浪 费了》)
评析 这是一则运用诡言修辞方法制 作的笑话,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何村长虚 伪的丑恶嘴脸。既要吃群众的,还要花 言巧语地讲一番大道理。廉政有理,吃 也有理。正反都有理,让人听了感到滑 稽可笑。读者在笑声中随之明辨了是非 曲直。
3.李四老汉手拿一根竹烟袋在集贸 市边 “当……当当”,边敲边喊: “快来 买锅呀!地道货,你听听什么声音!”一 失手用力大了点,将砂锅打破了,只好 改口道:“你看看什么茬口。”(张赞整理 《李四卖砂锅》)
评析 让人听声而失手打烂砂锅,这已 使卖主陷入尴尬的境地。而李四老汉能 够转移人的注意,从另一角度继续宣传 他的产品,足以显示出他的机智。然而 他的宣传违背了生活的逻辑和事物的 本质,那点小聪明只能勾画出他那巧言 令色的神情,读者在谐趣中体味到引以 为戒的深意。
4.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 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 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 ‘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 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 之,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 之欺王。” 王乃不杀。(韩非子 《说林》)
评析 此例类似东方朔窃饮 “不死之 酒”;其目的在于揭露献“不死之药”的 荒谬,具有劝谏讽喻的目的。谒者回答 “可食乎” 的问话时,说: “可”,这个 “可”是指人可内服而无害的意思,而中 射之士故意偷换逻辑概念,变成“我可 以吃”,这样既吃了不死之药,又为自己 洗掉了罪名,更揭露了谒者沽名钓誉的 欺骗作为。
5. 会计: 买盒复写纸吧?
厂长: 要过几年紧日子,就先凑合 着用吧。
会计: 那,中午的酒席钱还支不?
厂长: 合理的开支还是要支的嘛!
评析 办公中要过紧日子而吃喝却成 了合理开支,两个矛盾对立的言辞,构 成了令人发笑的诡谐的形式,尖锐地嘲 讽了利用职权,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
6.秘书:局长,我见一部载着几箱东 西的客货车开到咱家属院了。
局长: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管得 着吗?
秘书:不,车好像停到了你家门口。
局长: 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管得 着吗?
评析 从局长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一个 利己主义的官僚形象。别人的事我不 管,我的事别人少管,横竖都有理,一 副谁也不可奈何的样子。作者有意夸张 说话人理直气壮的语气,产生喜剧效 果,从而达到讽刺、嘲笑的目的。
7.有县令堂悬一联以誓曰:“得一文, 天诛地灭;听一情,男盗女娼。”然馈送 金帛者颇多,无不收受;而势要说事,亦 必徇情。有曰:“公误矣,不见堂联所志 乎?”令曰:“吾志不失,所得非一文,所 听非一情也。” (黄图《看山阁闲笔》)
评析 此例是一则运用 “歧义”和 “诡 谐”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的讽刺小品。誓 联中的 “一文”、“一情”,指受贿枉情; 而县令的强辩之词,将 “一文”、“一 情”确指,言受贿枉情不能少于“一”。 贪官的虚伪狡诈和厚颜无耻在此得到 淋漓尽致的揭露与讽刺。县令之言似是 而非,混淆概念,转换词义,不足为之。
8.从前有个女人,丈夫病死了,她扑 在棺材边哭得很伤心:“夫啊夫,要和你 妻一路走呀……夫!”她一边哭,一边把 头向棺材撞去,那伤心的样子,真是石 人见了也要流泪。
大概是木匠做的活太粗,棺材头上 裂了个缝,她的头发恰好卡进裂缝里, 她心里一惊: “啊! 有鬼。”赶紧一面挣 扎,一面又啼哭:“夫啊夫,孩儿们年幼, 你要留妻拉扯儿大啊……夫!”
评析 哭夫女人前后两段哭腔,自相矛 盾构成诡谐,引人发笑。她既想表现出 对丈夫的忠贞,又怕丈夫真把自己拖了 去。两段哭辞都令人感动,前一哭要随 夫去,见其情深; 后一哭舍不得死要拉 扯孩子,见其理智。正因为哭得合情合 理,才暴露出她没有真情,荒唐可笑。
9. 甲、乙两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 了下来,二人到衙门打官司。乙满脸是 血,哭着对县官说:“他咬掉了小人的鼻 子,求大老爷明断。”甲急忙跪地,解释 说:“大老爷莫听他一面之辞,他的鼻子 是他自己咬下来的。”县官听了一拍惊 堂木,喝斥说:“胡说!鼻子高,嘴巴低, 自己怎能咬着自己?” 甲答道: “回老爷 话,他是踏着凳子咬下来的。”(梁存信 辑 《咬鼻子》)
评析 甲先说 “鼻子是他自己咬下来 的”,已够荒唐,县官喝斥后再强辩是 “踏着凳子咬下来”,更加荒诞不稽。而 后一说又是抓住县官的所谓 “鼻子高, 嘴巴低”一语而引出的,诡言修辞活脱 地表现出县官愚蠢的丑态和甲的无赖 本性。
10.有一天,一位作家在池里钓鱼,钓 了大半天,也不见一条鱼上钩,他心里 很纳闷。这时走来一个人喊道:“谁在钓 我的鱼?”
作家: “是我!”
守鱼人: “钓到鱼了吗?”
作家:“没有,要是像昨天,我不到 一小时,就钓了十条大鱼啦。”
守鱼人: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吗?”
作家: “不知道。”
守鱼人:“这地方禁止钓鱼,我是专 门负责看守的,今天正好碰上你,非要 罚你百元钱不可。”
作家: “不能罚钱呀!”
守鱼人: “为什么?”
作家: “因为你不明白我是什么人, 我是专写故事的作家,刚才我对你说 的,不过是一则虚构的故事罢了!”
评析 作家无意说出昨天钓到了鱼,引 起守鱼人的责罚。为了摆脱这种窘境, 作家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文学创作的特 点 (虚构情节) 为自己辩解,这实际上 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诡辩,在幽默、滑稽 的表达效果中,读者还可以得到一些别 的体味。
11.顾客: 哎呀! 这么多的苍蝇。
服务员: 请不必害怕,这些苍蝇不 脏。
顾客: 为什么?
服务员: 它们长期生活在餐厅里。
评析 顾客说苍蝇多是对餐厅卫生不 满,而服务员居然说苍蝇不脏,实属荒 唐,进而又举出苍蝇长期生活在餐厅的 论据,令人忍俊不禁。荒谬的论点加之 荒谬的论据,使人对餐厅的不良卫生状 况一目了然,达到讽刺的目的。
12. 一帮闲苏州人,谓大老官曰:“我 为人替得死的。”一日,大老官病将笃, 医生曰: “非活人脑子不能救矣。”大老 官曰:“如此我得生矣。”遂谋之苏人,苏 人曰:“非是我不肯,我是苏空头,是没 有脑子的。” (王利器 《历代笑话集续 编》)
评析 没有原则,不讲品德的随机应 变,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诡言修辞一针 见血地指示出人物的丑恶本质。
13.审计员:“帐上这印是什么时候盖 的?”
企业会计: “三个月前盖的呀!”
审计员: “为什么印色还是湿的?”
企业会计: “那……那可能是印泥 反潮吧。”
审计员: “是吗?”
评析 企业会计的辩解产生了荒诞滑 稽的效果,他越辩解越暴露出他的做贼 心虚。由于他的辩解脱离了现实,因而 构成了笑料。
14.过礼那一天,小芹跟她娘闹起来, 把吴先生送来的首饰绸缎扔下一地。媒 人走后,小芹跟她娘说:“我不管,谁收 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评析 小芹与二黑情笃意深,当然不会 同意她妈给她找的婆家。气急之中,用 诡言表现了心中的不满与反抗。“谁收 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不看对象 的话语似是而非,把三仙姑推到了一个 难堪的境地,她当然不可能跟别人去, 可是在小芹决绝的态度面前,只能束手 无策。
15. 他(阿Q)便赶紧拔下四个萝卜, 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然而老尼姑已 经出来了。“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 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啊,阿 唷,阿弥陀佛,……”“我什么时候跳进 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 说。“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 的衣兜。“这是你的? 你能叫得他答应 么?你……”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 跑…… (鲁迅 《阿Q正传》)
评析 萝卜当然无法叫得答应,然而决 不能说明阿Q的偷窃有理。这种似是而 非,强词夺理的语言,活脱脱地刻画出 一个无赖的生动形象。
16.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 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 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 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 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 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 偷么?” (鲁迅 《孔乙己》)
评析 “偷”与“窃”本是同一个概念, 孔乙己却根据两个不同的字形,将它们 偷换成两个概念,为自己辩解。已经是 穷途末日,难以养生,却还要摆出一副 读书人的架子,孔乙己的迂腐、愚昧和 无能,令人可笑又可悲。
17. 甲:……放完了鞭炮,开开大门, 轿子抬进来,新娘刚下轿,新郎先来个 “镇物”,手拿一张弓,三支箭,嗖嗖嗖 射她三箭。
乙: 干吗?
甲: 恐怕她是妖精。
乙: 这事!
甲: 多危险,这一箭要射到眼睛上 怎么办?
乙: 那就瞎了。
甲: 要不怎么后来人都戴眼镜呢。
乙: 啊! 眼镜就这么留下的?
评析 戴眼镜是为了保护视力,“甲”却 将它与婚姻陋习联系一起,并作出了溯 源考证式的推理,显得荒谬可笑。人们 当然不会相信这种奇谈怪论的,但是, 正是这种奇谈怪论显示出的荒谬性,才 使相声获得强烈的喜剧效果。
18.有一段《武松打虎》,是甲乙两人, 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 扮老虎,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他了,甲 道: “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 了?”乙只得要求互换,却又被甲咬得要 命,乙说怨话,甲便道:“你是武松,不 咬,不是给你打死了?”(鲁迅《门外文 谈》)
评析 甲不顾所扮角色的要求,扮武松 打得有理,扮老虎咬得气长,这就产生 了滑稽可笑的效果。诡言修辞正是通过 谈话人不顾一切总是强调自己有理而 达到讽刺嘲笑目的的。换而言之,也就 是说,有意让真理多走一步,使其变得 荒谬可笑,来揭示它们的错误本质,从 而收到预期的特殊表达效果。
19.王实愚的父亲是医生,临死时留 给他一本医学书籍,他从中抄了一条治 痔瘘的验方,自制了许多药丸,又制作 了一块“祖传秘方”招牌,在街上售。患 者服了他的药丸不见病愈,问道:“你这 药是不是祖传秘方,怎么不灵验呢?”王 实愚把医书往患者面前一递,拍了拍书 说道: “祖传秘方,这还有假!”患者瞧 了瞧书,说道:“这是国家出版的医学书 籍,怎能说是祖传秘方?”“谁出版的咱 管不着。”王实愚脖子一歪,手一扔,振 振有词地说:“它是先父留给我的,难道 不是祖传秘方吗?”(郭伯稳辑,《民间文 学》 1991年第3期)
评析 王实愚故意违反逻辑概念,将父 亲留下的书籍称之为“祖传秘方”。振振 有词,看似有理,实则暴露了他的庸俗 和不学无术。以诡言修辞制作的讽刺小 品,常常将生活中的丑态展现在人物面 前,读者通过思索,从中得到乐趣,也 得到了启示。
20.戏台上正在演戏。
观众甲: “唐太宗怎么戴着块手 表?”
观众乙:“人家是皇上,弄块表还不 容易!”
评析 观众甲的问话是指演员表演中 存在的问题,即扮演失真。而观众乙却 有意曲解问话的含义,从皇帝特权的角 度回答,造成问话和答语之间的矛盾冲 突,使读者产生滑稽怪诞的感觉,从而 达到借古喻今,批评现实社会中不正之 风的目的。
21.某县遭了旱灾,一老者来向县太 爷报灾情。县太爷问:“小麦收成怎样?” 老者道:“只有三分。”“秋粮旱得如何?” “回禀老爷,最好只有五分收成。” “大 胆! 这明明还有八分收成,能说是灾情 吗?”老者愣了一下,开口道:“老爷,我 活了一百多岁,经这样的灾还是头一次 啊。”“胡说!”县太爷拍案而起: “你哪 有一百多岁年纪?”老者道:“老爷不知, 我今年70多岁了,儿子也已50有零,加 起来不是一百多岁吗?” (中利搜集《八 分收成与一百多岁》)
评析 面对昏庸的县太爷,老者故意违 反逻辑,谎报自己一百多岁,引导县官 来问,然后导出错误的原因,如果一百 多岁不能成立,那么前面县太爷的八分 收成也就不能成立了。老者巧妙地用反 逻辑诡言嘲笑了县太爷。在写作中这也 是一种归缪推理和论证的方式。
22. 甲: 今天下班会议开了多久?
乙: 三个半小时。
甲: 效果如何?
乙: 效果极佳! 开会前我萎靡不振 无精打采,开完会我精神抖擞浑身是 劲。
甲: 那会议内容一定十分精采?
乙: 可不,主任一开腔没 “嗯” “啊”几句,我就 “呼噜呼噜”啦!
评析 甲所问的“效果”是指会议效果, 而乙却故意违反逻辑同一律,用自己的 睡眠效果取代会议效果,先是造成误 解,真相大白之后,不由人要笑出声来。 有力地讽刺了有事没事都开会的不良 现象。
23. 甲: 中国谁跳得高?
乙: 上海的朱建华,他跳过了二米 三三。
甲: 他不行,还没有我们厂长跳的 高。
乙: 你们厂长也会跳高?
甲:对,昨天,我提了他的缺点,他 一下就跳起八丈高。
评析 问话的意思是明确的,即跳高运 动。可在乙回答之后,甲却故意违反偷 换逻辑概念,以生气发怒取代跳高运 动。由此造成悬念,引起注意,然后才 揭示真象,令人恍然大悟。语虽荒谬,却 又合情合理,是某一种类型干部的真实 写照,意味深刻,具有很强的讽刺力。
24.法官: 你为什么捡到戒指不上交 警方,而据为己有呢?
被告: 因为戒指内侧清清楚楚地刻 着: 我永远属于你。
评析 戒指常常是情人互赠的礼品,内 侧刻字往往是向对方表白爱情。而被告 故意曲解语义,说成是这话对他而言 的,虽然荒谬,但是辩白得诡谐有趣,给 语言增添了不少笑味。
25.儿子:爸爸,你不是和别人常讲, 党员要带头抵制不正之风吗,你为啥还 收别人送的礼?
爸爸: 傻孩子,这些礼是你妈妈收 的,你妈妈不是党员。
评析 如果爸爸的话正确的话,那么党 员要抵制不正之风,不是党员就可以搞 不正之风,显然这话是错误的。爸爸的 答话采取了转换论题的方式,为自己的 腐败行为诡辩,画出现实生活中一类人 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1.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 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 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 臣若 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阎恒宝辑 录 《历代笑话选》)
评析 “不死之酒”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东方朔抓住“不死”二字大做文章,故 意扩大 “不死” 的涵义而为自己辩解, 即:喝了“不死之酒”连杀头也不死。于 是产生了荒诞滑稽的效果。“不死之酒” 的虚假本质不指自明。而后一句:“臣若 死,亦不验。”起到了提醒汉武帝的作 用。当然,皇帝也不相信有 “不死之 酒”,除了正面强调“不死之酒”的荒谬 外,还对好方士、喜 “长生”之术的汉 武帝,进行了含蓄的批评,还有自知之 明的汉武帝只好免了东方朔的所谓“罪 过”。
2.张图拍为了得照顾,请何村长一干 人吃中饭。何村长说:“不,不,不要浪 费,我们要廉政嘛!” 张图拍告诉他: “菜都买好了。”何村长立即喜笑颜开地 说: “那就尊重你的意见,走群众路线, 就别让浪费了吧!”(何雪姣整理《别浪 费了》)
评析 这是一则运用诡言修辞方法制 作的笑话,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何村长虚 伪的丑恶嘴脸。既要吃群众的,还要花 言巧语地讲一番大道理。廉政有理,吃 也有理。正反都有理,让人听了感到滑 稽可笑。读者在笑声中随之明辨了是非 曲直。
3.李四老汉手拿一根竹烟袋在集贸 市边 “当……当当”,边敲边喊: “快来 买锅呀!地道货,你听听什么声音!”一 失手用力大了点,将砂锅打破了,只好 改口道:“你看看什么茬口。”(张赞整理 《李四卖砂锅》)
评析 让人听声而失手打烂砂锅,这已 使卖主陷入尴尬的境地。而李四老汉能 够转移人的注意,从另一角度继续宣传 他的产品,足以显示出他的机智。然而 他的宣传违背了生活的逻辑和事物的 本质,那点小聪明只能勾画出他那巧言 令色的神情,读者在谐趣中体味到引以 为戒的深意。
4.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 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 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 ‘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 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 之,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 之欺王。” 王乃不杀。(韩非子 《说林》)
评析 此例类似东方朔窃饮 “不死之 酒”;其目的在于揭露献“不死之药”的 荒谬,具有劝谏讽喻的目的。谒者回答 “可食乎” 的问话时,说: “可”,这个 “可”是指人可内服而无害的意思,而中 射之士故意偷换逻辑概念,变成“我可 以吃”,这样既吃了不死之药,又为自己 洗掉了罪名,更揭露了谒者沽名钓誉的 欺骗作为。
5. 会计: 买盒复写纸吧?
厂长: 要过几年紧日子,就先凑合 着用吧。
会计: 那,中午的酒席钱还支不?
厂长: 合理的开支还是要支的嘛!
(张连斌整理《合理开支》)
评析 办公中要过紧日子而吃喝却成 了合理开支,两个矛盾对立的言辞,构 成了令人发笑的诡谐的形式,尖锐地嘲 讽了利用职权,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
6.秘书:局长,我见一部载着几箱东 西的客货车开到咱家属院了。
局长: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管得 着吗?
秘书:不,车好像停到了你家门口。
局长: 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管得 着吗?
(段元业整理《管得着吗》)
评析 从局长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一个 利己主义的官僚形象。别人的事我不 管,我的事别人少管,横竖都有理,一 副谁也不可奈何的样子。作者有意夸张 说话人理直气壮的语气,产生喜剧效 果,从而达到讽刺、嘲笑的目的。
7.有县令堂悬一联以誓曰:“得一文, 天诛地灭;听一情,男盗女娼。”然馈送 金帛者颇多,无不收受;而势要说事,亦 必徇情。有曰:“公误矣,不见堂联所志 乎?”令曰:“吾志不失,所得非一文,所 听非一情也。” (黄图《看山阁闲笔》)
评析 此例是一则运用 “歧义”和 “诡 谐”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的讽刺小品。誓 联中的 “一文”、“一情”,指受贿枉情; 而县令的强辩之词,将 “一文”、“一 情”确指,言受贿枉情不能少于“一”。 贪官的虚伪狡诈和厚颜无耻在此得到 淋漓尽致的揭露与讽刺。县令之言似是 而非,混淆概念,转换词义,不足为之。
8.从前有个女人,丈夫病死了,她扑 在棺材边哭得很伤心:“夫啊夫,要和你 妻一路走呀……夫!”她一边哭,一边把 头向棺材撞去,那伤心的样子,真是石 人见了也要流泪。
大概是木匠做的活太粗,棺材头上 裂了个缝,她的头发恰好卡进裂缝里, 她心里一惊: “啊! 有鬼。”赶紧一面挣 扎,一面又啼哭:“夫啊夫,孩儿们年幼, 你要留妻拉扯儿大啊……夫!”
(耿万龙整理 《哭夫》)
评析 哭夫女人前后两段哭腔,自相矛 盾构成诡谐,引人发笑。她既想表现出 对丈夫的忠贞,又怕丈夫真把自己拖了 去。两段哭辞都令人感动,前一哭要随 夫去,见其情深; 后一哭舍不得死要拉 扯孩子,见其理智。正因为哭得合情合 理,才暴露出她没有真情,荒唐可笑。
9. 甲、乙两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 了下来,二人到衙门打官司。乙满脸是 血,哭着对县官说:“他咬掉了小人的鼻 子,求大老爷明断。”甲急忙跪地,解释 说:“大老爷莫听他一面之辞,他的鼻子 是他自己咬下来的。”县官听了一拍惊 堂木,喝斥说:“胡说!鼻子高,嘴巴低, 自己怎能咬着自己?” 甲答道: “回老爷 话,他是踏着凳子咬下来的。”(梁存信 辑 《咬鼻子》)
评析 甲先说 “鼻子是他自己咬下来 的”,已够荒唐,县官喝斥后再强辩是 “踏着凳子咬下来”,更加荒诞不稽。而 后一说又是抓住县官的所谓 “鼻子高, 嘴巴低”一语而引出的,诡言修辞活脱 地表现出县官愚蠢的丑态和甲的无赖 本性。
10.有一天,一位作家在池里钓鱼,钓 了大半天,也不见一条鱼上钩,他心里 很纳闷。这时走来一个人喊道:“谁在钓 我的鱼?”
作家: “是我!”
守鱼人: “钓到鱼了吗?”
作家:“没有,要是像昨天,我不到 一小时,就钓了十条大鱼啦。”
守鱼人: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吗?”
作家: “不知道。”
守鱼人:“这地方禁止钓鱼,我是专 门负责看守的,今天正好碰上你,非要 罚你百元钱不可。”
作家: “不能罚钱呀!”
守鱼人: “为什么?”
作家: “因为你不明白我是什么人, 我是专写故事的作家,刚才我对你说 的,不过是一则虚构的故事罢了!”
(王玉生 《虚构》)
评析 作家无意说出昨天钓到了鱼,引 起守鱼人的责罚。为了摆脱这种窘境, 作家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文学创作的特 点 (虚构情节) 为自己辩解,这实际上 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诡辩,在幽默、滑稽 的表达效果中,读者还可以得到一些别 的体味。
11.顾客: 哎呀! 这么多的苍蝇。
服务员: 请不必害怕,这些苍蝇不 脏。
顾客: 为什么?
服务员: 它们长期生活在餐厅里。
(段元业 《解释》)
评析 顾客说苍蝇多是对餐厅卫生不 满,而服务员居然说苍蝇不脏,实属荒 唐,进而又举出苍蝇长期生活在餐厅的 论据,令人忍俊不禁。荒谬的论点加之 荒谬的论据,使人对餐厅的不良卫生状 况一目了然,达到讽刺的目的。
12. 一帮闲苏州人,谓大老官曰:“我 为人替得死的。”一日,大老官病将笃, 医生曰: “非活人脑子不能救矣。”大老 官曰:“如此我得生矣。”遂谋之苏人,苏 人曰:“非是我不肯,我是苏空头,是没 有脑子的。” (王利器 《历代笑话集续 编》)
评析 没有原则,不讲品德的随机应 变,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诡言修辞一针 见血地指示出人物的丑恶本质。
13.审计员:“帐上这印是什么时候盖 的?”
企业会计: “三个月前盖的呀!”
审计员: “为什么印色还是湿的?”
企业会计: “那……那可能是印泥 反潮吧。”
审计员: “是吗?”
(《民间文学》1991年第3期)
评析 企业会计的辩解产生了荒诞滑 稽的效果,他越辩解越暴露出他的做贼 心虚。由于他的辩解脱离了现实,因而 构成了笑料。
14.过礼那一天,小芹跟她娘闹起来, 把吴先生送来的首饰绸缎扔下一地。媒 人走后,小芹跟她娘说:“我不管,谁收 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评析 小芹与二黑情笃意深,当然不会 同意她妈给她找的婆家。气急之中,用 诡言表现了心中的不满与反抗。“谁收 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不看对象 的话语似是而非,把三仙姑推到了一个 难堪的境地,她当然不可能跟别人去, 可是在小芹决绝的态度面前,只能束手 无策。
15. 他(阿Q)便赶紧拔下四个萝卜, 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然而老尼姑已 经出来了。“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 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啊,阿 唷,阿弥陀佛,……”“我什么时候跳进 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 说。“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 的衣兜。“这是你的? 你能叫得他答应 么?你……”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 跑…… (鲁迅 《阿Q正传》)
评析 萝卜当然无法叫得答应,然而决 不能说明阿Q的偷窃有理。这种似是而 非,强词夺理的语言,活脱脱地刻画出 一个无赖的生动形象。
16.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 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 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 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 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 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 偷么?” (鲁迅 《孔乙己》)
评析 “偷”与“窃”本是同一个概念, 孔乙己却根据两个不同的字形,将它们 偷换成两个概念,为自己辩解。已经是 穷途末日,难以养生,却还要摆出一副 读书人的架子,孔乙己的迂腐、愚昧和 无能,令人可笑又可悲。
17. 甲:……放完了鞭炮,开开大门, 轿子抬进来,新娘刚下轿,新郎先来个 “镇物”,手拿一张弓,三支箭,嗖嗖嗖 射她三箭。
乙: 干吗?
甲: 恐怕她是妖精。
乙: 这事!
甲: 多危险,这一箭要射到眼睛上 怎么办?
乙: 那就瞎了。
甲: 要不怎么后来人都戴眼镜呢。
乙: 啊! 眼镜就这么留下的?
(侯宝林《婚姻与迷信》)
评析 戴眼镜是为了保护视力,“甲”却 将它与婚姻陋习联系一起,并作出了溯 源考证式的推理,显得荒谬可笑。人们 当然不会相信这种奇谈怪论的,但是, 正是这种奇谈怪论显示出的荒谬性,才 使相声获得强烈的喜剧效果。
18.有一段《武松打虎》,是甲乙两人, 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 扮老虎,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他了,甲 道: “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 了?”乙只得要求互换,却又被甲咬得要 命,乙说怨话,甲便道:“你是武松,不 咬,不是给你打死了?”(鲁迅《门外文 谈》)
评析 甲不顾所扮角色的要求,扮武松 打得有理,扮老虎咬得气长,这就产生 了滑稽可笑的效果。诡言修辞正是通过 谈话人不顾一切总是强调自己有理而 达到讽刺嘲笑目的的。换而言之,也就 是说,有意让真理多走一步,使其变得 荒谬可笑,来揭示它们的错误本质,从 而收到预期的特殊表达效果。
19.王实愚的父亲是医生,临死时留 给他一本医学书籍,他从中抄了一条治 痔瘘的验方,自制了许多药丸,又制作 了一块“祖传秘方”招牌,在街上售。患 者服了他的药丸不见病愈,问道:“你这 药是不是祖传秘方,怎么不灵验呢?”王 实愚把医书往患者面前一递,拍了拍书 说道: “祖传秘方,这还有假!”患者瞧 了瞧书,说道:“这是国家出版的医学书 籍,怎能说是祖传秘方?”“谁出版的咱 管不着。”王实愚脖子一歪,手一扔,振 振有词地说:“它是先父留给我的,难道 不是祖传秘方吗?”(郭伯稳辑,《民间文 学》 1991年第3期)
评析 王实愚故意违反逻辑概念,将父 亲留下的书籍称之为“祖传秘方”。振振 有词,看似有理,实则暴露了他的庸俗 和不学无术。以诡言修辞制作的讽刺小 品,常常将生活中的丑态展现在人物面 前,读者通过思索,从中得到乐趣,也 得到了启示。
20.戏台上正在演戏。
观众甲: “唐太宗怎么戴着块手 表?”
观众乙:“人家是皇上,弄块表还不 容易!”
(凌霜辑,《时代》1990年第2期)
评析 观众甲的问话是指演员表演中 存在的问题,即扮演失真。而观众乙却 有意曲解问话的含义,从皇帝特权的角 度回答,造成问话和答语之间的矛盾冲 突,使读者产生滑稽怪诞的感觉,从而 达到借古喻今,批评现实社会中不正之 风的目的。
21.某县遭了旱灾,一老者来向县太 爷报灾情。县太爷问:“小麦收成怎样?” 老者道:“只有三分。”“秋粮旱得如何?” “回禀老爷,最好只有五分收成。” “大 胆! 这明明还有八分收成,能说是灾情 吗?”老者愣了一下,开口道:“老爷,我 活了一百多岁,经这样的灾还是头一次 啊。”“胡说!”县太爷拍案而起: “你哪 有一百多岁年纪?”老者道:“老爷不知, 我今年70多岁了,儿子也已50有零,加 起来不是一百多岁吗?” (中利搜集《八 分收成与一百多岁》)
评析 面对昏庸的县太爷,老者故意违 反逻辑,谎报自己一百多岁,引导县官 来问,然后导出错误的原因,如果一百 多岁不能成立,那么前面县太爷的八分 收成也就不能成立了。老者巧妙地用反 逻辑诡言嘲笑了县太爷。在写作中这也 是一种归缪推理和论证的方式。
22. 甲: 今天下班会议开了多久?
乙: 三个半小时。
甲: 效果如何?
乙: 效果极佳! 开会前我萎靡不振 无精打采,开完会我精神抖擞浑身是 劲。
甲: 那会议内容一定十分精采?
乙: 可不,主任一开腔没 “嗯” “啊”几句,我就 “呼噜呼噜”啦!
(张达海等辑,《时代》1990年第9期)
评析 甲所问的“效果”是指会议效果, 而乙却故意违反逻辑同一律,用自己的 睡眠效果取代会议效果,先是造成误 解,真相大白之后,不由人要笑出声来。 有力地讽刺了有事没事都开会的不良 现象。
23. 甲: 中国谁跳得高?
乙: 上海的朱建华,他跳过了二米 三三。
甲: 他不行,还没有我们厂长跳的 高。
乙: 你们厂长也会跳高?
甲:对,昨天,我提了他的缺点,他 一下就跳起八丈高。
(丘亚平整理《谁跳得最高》)
评析 问话的意思是明确的,即跳高运 动。可在乙回答之后,甲却故意违反偷 换逻辑概念,以生气发怒取代跳高运 动。由此造成悬念,引起注意,然后才 揭示真象,令人恍然大悟。语虽荒谬,却 又合情合理,是某一种类型干部的真实 写照,意味深刻,具有很强的讽刺力。
24.法官: 你为什么捡到戒指不上交 警方,而据为己有呢?
被告: 因为戒指内侧清清楚楚地刻 着: 我永远属于你。
( 《时代》1990年第10期)
评析 戒指常常是情人互赠的礼品,内 侧刻字往往是向对方表白爱情。而被告 故意曲解语义,说成是这话对他而言 的,虽然荒谬,但是辩白得诡谐有趣,给 语言增添了不少笑味。
25.儿子:爸爸,你不是和别人常讲, 党员要带头抵制不正之风吗,你为啥还 收别人送的礼?
爸爸: 傻孩子,这些礼是你妈妈收 的,你妈妈不是党员。
(段元业整理 《释疑》)
评析 如果爸爸的话正确的话,那么党 员要抵制不正之风,不是党员就可以搞 不正之风,显然这话是错误的。爸爸的 答话采取了转换论题的方式,为自己的 腐败行为诡辩,画出现实生活中一类人 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