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肯定式反问
用否定的字面形式表示肯定的内
容。
1.太阳升高了,狮子山上,花光映着 阳光,阳光照着花光,女孩子们的衣裙 和初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 片多么灿烂夺目的景象!她们终日辛勤 地抚育着牡丹,她们自己也像牡丹一样 的被终日辛勤地抚育着。她们也是四月 沙沙的雨声里竞红赛绿的大自然的一 个组成部分,她们也在生根长叶,也在 精心地孕育着自己那未来的花苞。
啊,祖国不正是一座美丽的牡丹园 吗?
评析 带有象征意味的反问,在鉴赏中 产生了奇特效果,不仅仅是新鲜,而且 带有暗示,使主题得到升华。
2.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 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 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 以后人不吃了。(鲁迅《集外集拾遗》)
评析 例中的反问表示肯定。意思是: 只有勇士才敢吃螃蟹。语言简洁,认识 深刻,令人沉思。
3.在一色灰沉沉的天空上,东方涌现 出一块巨大的、美丽的、人间少有的玫 瑰色的云彩,它与一切分隔开,孤零零 地浮在那里,看起来像是一个微笑,像 是来自陌生的远方的一个问候。我如释 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把双 手伸向这幅富有魔力的图画,有了这样 的颜色,这样的形象,然后生活才美妙, 才有价值,不是吗? (刘白羽《长江三 日》)
评析 巧妙的反问修辞用在句末,在加 强语气,概括语意的同时,又将生活哲 理诗化,给人以美感,启人沉思,催人 奋进。
4.也有的时候,一加一只等于一。有 句俗话: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 水吃。在这种情况下,和尚多了一个,事 情却没有多做,不是还等于一吗?(郭宛 《一加一的学问》)
评析 作者在讽刺某种生活现象时,巧 妙地设置反问,把“人浮于事”的世相 渲染得很充分,也挖苦得很得体。“一加 一只等于一”的结论与 “不是还等于一 吗”的反问,前后呼应,加强了论辩的 严密性和深刻性。
5.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是 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 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戏 剧、小说,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 者正确地把素材浓缩表现出来不是关 系极大么! (秦牧《北京花房》)
评析 先设喻,后以反问作结论,使说 理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沟通了作者与读 者的思维,委婉而易于接受,具有很强 的说眼力。
6.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 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 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 活泼的。然而,在你那膨胀的白帆上,就 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 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 的阻碍吗? (孙犁 《铁木前传》)
评析 两个比喻构成的连续反问,将描 写、说理、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隽 永、含蓄的语言,充满了不尽的诗意。童 年的欢快、幸福、挫折、不幸交织在一 起,回忆中的体味,鼓励着人们生活的 勇气和信心。
7.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慨,乐 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 吗?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评析 反问可以避免单调和沉闷,强调 论述重点,提醒读者注意。作者不直说 “克服困难是一种享受”,而让读者思索 回味后,再得出正确结论,印象会更加 深刻强烈。
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忆江南》)
评析 “能”是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字 面的意思是: “不忆江南”,诗人的思想 感情却是: “忆江南”。反问用在词的结 尾处,既总结了全文,又突出和强调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 体。
9.人生有好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 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既然可以欣赏 老年的慈和,中年的成熟,青年的美丽, 儿童的天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 幼儿的失误呢?(席慕蓉《美丽的错误》)
评析 作者用反问肯定了 “幼儿的失 误”,带有明显的申述和论辩色彩。
10. 从不打算做有负于任何人的事。 一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对自己的每一 个微笑,每一句话,每一件事负责。即 使对小孩子也决不食言,怕他会因为一 个小小的 “被负”而心灵留下阴影。有 朋友问:“不累吗?难道不可以抛却责任 感,活得更轻松一点?”当你从不负于任 何人,从不负于社会,从不对任何一件 事情追悔、愧疚时,心里怎不油然升起 一种轻松感?! (陈漫雪《不负》)
评析 例中问句和答句都是由反问句 组成的,表示着两种对应的肯定观点。 问句在肯定之中带有商榷语气,答句则 在肯定之中含有乐观的自信。“不负于 人”绝非易事,只有克己、谨慎、无私 的人才能达到如此高尚的境界。“不负 于人”需要“对人的高度负责任”,心灵 的辩证法在反问修辞中得到体现。
11. 素心……你从前对我是怎么说 的?你向来对我是怎么说的?你方才对 我是怎么说的?你不是反对一夫多妻制 的吗?你不是主张神圣恋爱的吗?你不 是自命为主张女子解放的中坚分子吗? 你不是绝对以真实不欺为信条的吗?你 不是主张废娼说不忍拿金钱去压迫那 无辜的女子吗?你始终不能不取掉你那 正义人道的假面,到了今天,你自己证 明你自己从头至尾全是诈伪! …… (欧 阳予倩《泼妇》)
评析 步步深入,环环紧扣的连续反 问,以舒展自如,一泻千里的气势,揭 露了男主人公的虚伪面目。语言犀利, 愤激,充分体现了反问的修辞特征。
12.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 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 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郭沫若《银 杏》)
评析 这段话是用否定反问形式,表达 肯定的意思,让读者得出 “银杏” 的 “全身都是宝,都具有价值”的正面意思 来。作者在平铺直叙的基础上层层递 进,以强烈的语气展示出作者博大深挚 的情怀; 由此激发起读者的感情,并留 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对“银杏”那种无 私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
13.有人问过我,人生最重要的是什 么?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一智慧。后来想 了想,觉得不太周全,难道除了智慧之 外,快乐不重要吗?真诚不重要吗?金钱 不重要吗?爱不重要吗?自由不重要吗? 勇气呢?健康呢?家庭呢?友谊和了解呢? 难道这些都不重要?(三毛《谈心》)
评析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先 用设问,自问自答,然后又以反问提出 多项答案,表达了生活的丰富和宽阔以 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连续反问拓宽 了问题的内涵,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企 盼与追求的心境。
14.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 清响。
评析 反问修辞手法强化了诗人对大 海的深情和向往。尽管作者的诗情不是 激流,不是瀑布,却有渗透人心的魅力。
15.话都说出来了,虎妞反倒痛快了: “我不要脸?别教我往外说你的事,你什 么屎没拉过?我这才是头一回,还都是 你的错: 男大当娶,女大当聘,你六十 九了,白活!这不是当着大众,”她向四 下里一指,“咱们弄清楚了顶好,心明眼 亮! 就着这个喜棚,你再办一通儿事得 了!” (老舍《骆驼祥子》)
评析 虎妞巧施“大肚计”骗取了祥子 的爱情,二人商定在其父刘四的寿宴上 把婚事挑明,谁知刘四断然拒绝,虎妞 气盛说出例中的一大段话。一句“你什 么屎没拉过”将虚伪、冷酷、自私、专 横的封建车厂主刘四的嘴脸,活脱脱地 展示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虎妞泼辣、粗率的性格。
16.因为鸭子会“鸭,鸭,鸭”地叫, 人们才叫它鸭子; 当鸭子 “鸭,鸭, 鸭”地叫的时候,岂不是在说人类语言 中的一个词了吗?这个故事含蓄曲折地 透露出一个意思:人类的语言是通过对 外界事物的声音的摹仿而创造出来的。 (王希杰《会叫自己名字的鸭子》)
评析 人类的语言具有某种模仿性。作 者以鸭子的叫声为例,生动有趣地说明 了人类语言的成因。例中的反问句,启 发着读者的思索与回味,使读者对作者 所说的问题产生更大和更深刻的兴趣 和理解。
17.耻!耻!耻!你看堂堂中国,岂不 是自古到今,四夷小国所称为天朝大国 吗?为什么到于今,由头等国降为第四 等国呀?外洋人不骂为东方病夫,就骂 为野蛮贱种,中国人到了外洋,连牛马 也比不上。(陈天华《警世钟》)
评析 “情欲信,辞欲巧。”语言为思想 内容服务,作者对于中华民族的忧患意 识,通过多层次的语言色调和反问与反 复相结合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来,引人深 思,耐人寻味,在人们内心深处引起强 烈的共鸣和震动,使人顿生“为中华之 崛起而为”的欲想。
1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 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 我甲兵,与子偕行。
评析 全诗共有三段,每段均以反问开 头。反映了古代人民,身穿战衣,同仇 敌忾,共赴国难,抵御侵略者的战斗精 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示肯定, 意思是说:我们有战衣,共同穿起来。反 问的急切语气,同古代人民反抗侵略的 愤激情绪和心理相吻合。
19. 你的酷好舒伯特,恐怕也反映你 爱好中国文艺中的某一类型。亲切,熨 贴,温厚,惆怅,凄凉,而又对人生常 带哲学意味极浓的深思默想; 爱人生, 恋念人生而又随时准备飘然远行,高 蹈,洒脱,遗世独立,解脱一切等等的 表现,岂不是我们汉晋六朝唐宋以来的 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吗?而这些因素不是 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也具备的吗?(《傅雷 家书》)
评析 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 雷写给儿子——著名音乐家傅聪信中 的摘句。例末的最后两个反问句,用于 论证之后,概括全文,提出论点,充分 体现出反问修辞的表达特点。作者以我 国传统的文学风格与西欧著名音乐家 舒伯特的艺术风格相类比,见地独到, 论断准确,语言优美而亲切。
20. 人,有时难道不应该糊涂一点吗?
我们的有些干部,不关心国家大 事,不动脑筋,酒醉饭饱,在文件上画 几个圈圈,唯独斤斤计较于房间里的沙 发的样式,车子的牌号,报上发表的消 息有没有自己的名字,以及名子排列的 先后等等……郑板桥有块图章,刻着 “难得糊涂”四个字,看来,吕端的大事 不糊涂是好事,他的小事糊涂,也很值 得我们有些干部学一学。
评析 作者首先用反问手法提出论点, 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顺势演 绎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为说明论点 提供了充分而具体的事实论据,最后再 以郑板桥和吕端两个历史人物的言行 为例,提出“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的 主张,前后照应。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21.而今,这一切,都被骤然而至的失 业旋风冲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只有许许 多多的想不通:
——失业不是属于资本主义吗?为 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也失业?
——我们不是国家的主人翁吗?为 什么要砸主人的饭瓢子?
——厂长不是主人的公仆、仆人 吗?他们凭什么可以辞退开除工人?
评析 改革开放之际,历史将许多新问 题摆在人们面前。为达到理想的表达效 果,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个排比式反问 句,借以突出论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为后面的论证作好了铺垫与准备。
22.渔父:啊,你这位难得的王子!如 今的人谁个不想支配人?谁个不想争权 夺禄?偏你把应当享受的王位也同丢个 臭鱼一样丢弃了。你真难得呢!(郭沫若 《孤竹君之二子》)
评析 造成强烈印象的反问手法,可以 使语言生动,灵活,有利于抒发情感,加 强语气,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3.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 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致赖少麒》)
评析 平易,浅显,似乎随手拈来,然 而浅显的背后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 挖掘,反问所带有的委婉语气,亲切而 又果断地对生活作出了严肃的思考,读 者更易于接受。
24. 我希望听见新芽出生时的啼哭 ——它们不也是小小的婴儿吗?那一定 是极为细小的声音,我听不见,这也一 如山川草木的性格:冷淡的,寂寞的,最 痛恨大声喧哗。(徐刚《夜行笔记》)
评析 用反问手法将新芽拟人化,赋予 它人的精神与品格,使感情的漩流沉淀 于读者心底,从中觅得生活的真谛和美 的情趣。
25.有人问:“有人说跳迪斯科扭屁股 是颓废,你同意吗?”刘吉同志风趣而令 人信服地答复:“新疆舞可以扭脖子,蒙 古舞可以扭肩膀,为什么迪斯科不可以 扭屁股呢?不都是扭身体的一部分吗?” (刘吉答记者问摘自 《演讲与口才》)
评析 机智的回答除了归功于丰富的 知识,灵巧的思维和幽默外,还得力于 运用语言的功夫,若不是以反问形式, 反攻为守地解答问题,刘吉的回答能如 此令人信服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 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评析 作者将读书之理层层剖剥,不漏 一点,而又委曲入情,最后把自信的语 气落在反问上,使行文掷地有声。
27.爱情得不到回报,是痛苦的;寻觅 不到爱也是痛苦的;面对一个爱自己的 人,却无法弄清自己对他的感情更是痛 苦,只有草率的人,视人生为儿戏的人, 才会到处施舍热情。严肃的人在倾听自 己心声的时候,怎么能不为自己心曲的 不流畅的旋律而痛苦呢? (苏叔阳 《故 土》)
评析 生活常常同人们开玩笑,有时爱 得越严肃,愈真诚,就越痛苦。反之,那 些乱施感情的人却显示得“有幸”。作者 巧妙地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拨动读者 心弦,启发读者的思考,也许会引起一 部分人的共鸣。
28.将西湖比喻美人是很确切的。当 雨后春潮,你随便走到湖边任何一处, 那一湖盈盈的春水,不就真同少女明眸 一样吗?那如黛的春山,不就同少女美 丽的鬓环一样的吗?(杜宣《杭州摭忆》)
评析 不直说春水如少女的明眸,春山 如少女的鬓环,而将比喻与反问结合起 来,以连续反问形式曲说,显得生动有 趣。美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作者的感 受,更应该转化成读者的享受,在激发 联想,产生美感上,作者运用优美、生 动的语言,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29.其实,锁无所谓忠诚不忠诚。钥匙 握在窃贼的手里,不是也能打开吗?(张 玉明 《锁》)
评析 作者用反问语句肯定了 “锁无所 谓忠诚不忠诚”的结论,含有深邃的哲 理内涵和论辩色彩,令人联想回味。
30.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 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 什么会有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 实在很浅显的: 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 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 舍了。譬有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 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 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 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 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 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叶圣陶 《藕与莼菜》)
评析 月是故乡明,是因故人、友情而 明;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因故 乡优美的人情而熠熠生辉。所以游子心 往神驰。简洁的反问,道出了千百年来 的共同人情。
31.现在的新文学,是作为指路碑的 了,但确有一个长长的时期,文学是作 为人生的镜子的,新写实主义与旧写实 主义之不同点,也许就在此。但在指路 碑的旁边,放几幅真实,正确的肖像画, 指示旧路上的魔鬼僵尸,使人嫌憎恐 怖,愈增向往新路的热心,这样的文学, 现在还是需要的罢?(徐懋庸《杂谈“小 鬼”》)
评析 新文学的功能是“指路碑”还是 “镜子”?这是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 题。但是再现抑或是表现人生的“真实 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揭露社会的丑恶, 以增强人们向往新生活的热情,作者用 反问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之中带 有商榷语气,使人更易接受,因而更有 说服力。
1.太阳升高了,狮子山上,花光映着 阳光,阳光照着花光,女孩子们的衣裙 和初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 片多么灿烂夺目的景象!她们终日辛勤 地抚育着牡丹,她们自己也像牡丹一样 的被终日辛勤地抚育着。她们也是四月 沙沙的雨声里竞红赛绿的大自然的一 个组成部分,她们也在生根长叶,也在 精心地孕育着自己那未来的花苞。
啊,祖国不正是一座美丽的牡丹园 吗?
(严阵《牡丹园记》)
评析 带有象征意味的反问,在鉴赏中 产生了奇特效果,不仅仅是新鲜,而且 带有暗示,使主题得到升华。
2.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 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 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 以后人不吃了。(鲁迅《集外集拾遗》)
评析 例中的反问表示肯定。意思是: 只有勇士才敢吃螃蟹。语言简洁,认识 深刻,令人沉思。
3.在一色灰沉沉的天空上,东方涌现 出一块巨大的、美丽的、人间少有的玫 瑰色的云彩,它与一切分隔开,孤零零 地浮在那里,看起来像是一个微笑,像 是来自陌生的远方的一个问候。我如释 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把双 手伸向这幅富有魔力的图画,有了这样 的颜色,这样的形象,然后生活才美妙, 才有价值,不是吗? (刘白羽《长江三 日》)
评析 巧妙的反问修辞用在句末,在加 强语气,概括语意的同时,又将生活哲 理诗化,给人以美感,启人沉思,催人 奋进。
4.也有的时候,一加一只等于一。有 句俗话: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 水吃。在这种情况下,和尚多了一个,事 情却没有多做,不是还等于一吗?(郭宛 《一加一的学问》)
评析 作者在讽刺某种生活现象时,巧 妙地设置反问,把“人浮于事”的世相 渲染得很充分,也挖苦得很得体。“一加 一只等于一”的结论与 “不是还等于一 吗”的反问,前后呼应,加强了论辩的 严密性和深刻性。
5.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是 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 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戏 剧、小说,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 者正确地把素材浓缩表现出来不是关 系极大么! (秦牧《北京花房》)
评析 先设喻,后以反问作结论,使说 理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沟通了作者与读 者的思维,委婉而易于接受,具有很强 的说眼力。
6.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 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 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 活泼的。然而,在你那膨胀的白帆上,就 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 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 的阻碍吗? (孙犁 《铁木前传》)
评析 两个比喻构成的连续反问,将描 写、说理、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隽 永、含蓄的语言,充满了不尽的诗意。童 年的欢快、幸福、挫折、不幸交织在一 起,回忆中的体味,鼓励着人们生活的 勇气和信心。
7.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慨,乐 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 吗?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评析 反问可以避免单调和沉闷,强调 论述重点,提醒读者注意。作者不直说 “克服困难是一种享受”,而让读者思索 回味后,再得出正确结论,印象会更加 深刻强烈。
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忆江南》)
评析 “能”是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字 面的意思是: “不忆江南”,诗人的思想 感情却是: “忆江南”。反问用在词的结 尾处,既总结了全文,又突出和强调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 体。
9.人生有好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 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既然可以欣赏 老年的慈和,中年的成熟,青年的美丽, 儿童的天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 幼儿的失误呢?(席慕蓉《美丽的错误》)
评析 作者用反问肯定了 “幼儿的失 误”,带有明显的申述和论辩色彩。
10. 从不打算做有负于任何人的事。 一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对自己的每一 个微笑,每一句话,每一件事负责。即 使对小孩子也决不食言,怕他会因为一 个小小的 “被负”而心灵留下阴影。有 朋友问:“不累吗?难道不可以抛却责任 感,活得更轻松一点?”当你从不负于任 何人,从不负于社会,从不对任何一件 事情追悔、愧疚时,心里怎不油然升起 一种轻松感?! (陈漫雪《不负》)
评析 例中问句和答句都是由反问句 组成的,表示着两种对应的肯定观点。 问句在肯定之中带有商榷语气,答句则 在肯定之中含有乐观的自信。“不负于 人”绝非易事,只有克己、谨慎、无私 的人才能达到如此高尚的境界。“不负 于人”需要“对人的高度负责任”,心灵 的辩证法在反问修辞中得到体现。
11. 素心……你从前对我是怎么说 的?你向来对我是怎么说的?你方才对 我是怎么说的?你不是反对一夫多妻制 的吗?你不是主张神圣恋爱的吗?你不 是自命为主张女子解放的中坚分子吗? 你不是绝对以真实不欺为信条的吗?你 不是主张废娼说不忍拿金钱去压迫那 无辜的女子吗?你始终不能不取掉你那 正义人道的假面,到了今天,你自己证 明你自己从头至尾全是诈伪! …… (欧 阳予倩《泼妇》)
评析 步步深入,环环紧扣的连续反 问,以舒展自如,一泻千里的气势,揭 露了男主人公的虚伪面目。语言犀利, 愤激,充分体现了反问的修辞特征。
12.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 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 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郭沫若《银 杏》)
评析 这段话是用否定反问形式,表达 肯定的意思,让读者得出 “银杏” 的 “全身都是宝,都具有价值”的正面意思 来。作者在平铺直叙的基础上层层递 进,以强烈的语气展示出作者博大深挚 的情怀; 由此激发起读者的感情,并留 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对“银杏”那种无 私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
13.有人问过我,人生最重要的是什 么?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一智慧。后来想 了想,觉得不太周全,难道除了智慧之 外,快乐不重要吗?真诚不重要吗?金钱 不重要吗?爱不重要吗?自由不重要吗? 勇气呢?健康呢?家庭呢?友谊和了解呢? 难道这些都不重要?(三毛《谈心》)
评析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先 用设问,自问自答,然后又以反问提出 多项答案,表达了生活的丰富和宽阔以 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连续反问拓宽 了问题的内涵,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企 盼与追求的心境。
14.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 清响。
(冰心《繁星》)
评析 反问修辞手法强化了诗人对大 海的深情和向往。尽管作者的诗情不是 激流,不是瀑布,却有渗透人心的魅力。
15.话都说出来了,虎妞反倒痛快了: “我不要脸?别教我往外说你的事,你什 么屎没拉过?我这才是头一回,还都是 你的错: 男大当娶,女大当聘,你六十 九了,白活!这不是当着大众,”她向四 下里一指,“咱们弄清楚了顶好,心明眼 亮! 就着这个喜棚,你再办一通儿事得 了!” (老舍《骆驼祥子》)
评析 虎妞巧施“大肚计”骗取了祥子 的爱情,二人商定在其父刘四的寿宴上 把婚事挑明,谁知刘四断然拒绝,虎妞 气盛说出例中的一大段话。一句“你什 么屎没拉过”将虚伪、冷酷、自私、专 横的封建车厂主刘四的嘴脸,活脱脱地 展示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虎妞泼辣、粗率的性格。
16.因为鸭子会“鸭,鸭,鸭”地叫, 人们才叫它鸭子; 当鸭子 “鸭,鸭, 鸭”地叫的时候,岂不是在说人类语言 中的一个词了吗?这个故事含蓄曲折地 透露出一个意思:人类的语言是通过对 外界事物的声音的摹仿而创造出来的。 (王希杰《会叫自己名字的鸭子》)
评析 人类的语言具有某种模仿性。作 者以鸭子的叫声为例,生动有趣地说明 了人类语言的成因。例中的反问句,启 发着读者的思索与回味,使读者对作者 所说的问题产生更大和更深刻的兴趣 和理解。
17.耻!耻!耻!你看堂堂中国,岂不 是自古到今,四夷小国所称为天朝大国 吗?为什么到于今,由头等国降为第四 等国呀?外洋人不骂为东方病夫,就骂 为野蛮贱种,中国人到了外洋,连牛马 也比不上。(陈天华《警世钟》)
评析 “情欲信,辞欲巧。”语言为思想 内容服务,作者对于中华民族的忧患意 识,通过多层次的语言色调和反问与反 复相结合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来,引人深 思,耐人寻味,在人们内心深处引起强 烈的共鸣和震动,使人顿生“为中华之 崛起而为”的欲想。
1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 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 我甲兵,与子偕行。
( 《诗经·秦风·无衣》)
评析 全诗共有三段,每段均以反问开 头。反映了古代人民,身穿战衣,同仇 敌忾,共赴国难,抵御侵略者的战斗精 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示肯定, 意思是说:我们有战衣,共同穿起来。反 问的急切语气,同古代人民反抗侵略的 愤激情绪和心理相吻合。
19. 你的酷好舒伯特,恐怕也反映你 爱好中国文艺中的某一类型。亲切,熨 贴,温厚,惆怅,凄凉,而又对人生常 带哲学意味极浓的深思默想; 爱人生, 恋念人生而又随时准备飘然远行,高 蹈,洒脱,遗世独立,解脱一切等等的 表现,岂不是我们汉晋六朝唐宋以来的 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吗?而这些因素不是 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也具备的吗?(《傅雷 家书》)
评析 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 雷写给儿子——著名音乐家傅聪信中 的摘句。例末的最后两个反问句,用于 论证之后,概括全文,提出论点,充分 体现出反问修辞的表达特点。作者以我 国传统的文学风格与西欧著名音乐家 舒伯特的艺术风格相类比,见地独到, 论断准确,语言优美而亲切。
20. 人,有时难道不应该糊涂一点吗?
我们的有些干部,不关心国家大 事,不动脑筋,酒醉饭饱,在文件上画 几个圈圈,唯独斤斤计较于房间里的沙 发的样式,车子的牌号,报上发表的消 息有没有自己的名字,以及名子排列的 先后等等……郑板桥有块图章,刻着 “难得糊涂”四个字,看来,吕端的大事 不糊涂是好事,他的小事糊涂,也很值 得我们有些干部学一学。
(唐弢 《座右二铭》)
评析 作者首先用反问手法提出论点, 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顺势演 绎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为说明论点 提供了充分而具体的事实论据,最后再 以郑板桥和吕端两个历史人物的言行 为例,提出“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的 主张,前后照应。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21.而今,这一切,都被骤然而至的失 业旋风冲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只有许许 多多的想不通:
——失业不是属于资本主义吗?为 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也失业?
——我们不是国家的主人翁吗?为 什么要砸主人的饭瓢子?
——厂长不是主人的公仆、仆人 吗?他们凭什么可以辞退开除工人?
(萧斌臣《牧歌与陷阱——关于中 国失业问题的报告》)
评析 改革开放之际,历史将许多新问 题摆在人们面前。为达到理想的表达效 果,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个排比式反问 句,借以突出论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为后面的论证作好了铺垫与准备。
22.渔父:啊,你这位难得的王子!如 今的人谁个不想支配人?谁个不想争权 夺禄?偏你把应当享受的王位也同丢个 臭鱼一样丢弃了。你真难得呢!(郭沫若 《孤竹君之二子》)
评析 造成强烈印象的反问手法,可以 使语言生动,灵活,有利于抒发情感,加 强语气,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3.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 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致赖少麒》)
评析 平易,浅显,似乎随手拈来,然 而浅显的背后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 挖掘,反问所带有的委婉语气,亲切而 又果断地对生活作出了严肃的思考,读 者更易于接受。
24. 我希望听见新芽出生时的啼哭 ——它们不也是小小的婴儿吗?那一定 是极为细小的声音,我听不见,这也一 如山川草木的性格:冷淡的,寂寞的,最 痛恨大声喧哗。(徐刚《夜行笔记》)
评析 用反问手法将新芽拟人化,赋予 它人的精神与品格,使感情的漩流沉淀 于读者心底,从中觅得生活的真谛和美 的情趣。
25.有人问:“有人说跳迪斯科扭屁股 是颓废,你同意吗?”刘吉同志风趣而令 人信服地答复:“新疆舞可以扭脖子,蒙 古舞可以扭肩膀,为什么迪斯科不可以 扭屁股呢?不都是扭身体的一部分吗?” (刘吉答记者问摘自 《演讲与口才》)
评析 机智的回答除了归功于丰富的 知识,灵巧的思维和幽默外,还得力于 运用语言的功夫,若不是以反问形式, 反攻为守地解答问题,刘吉的回答能如 此令人信服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 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评析 作者将读书之理层层剖剥,不漏 一点,而又委曲入情,最后把自信的语 气落在反问上,使行文掷地有声。
27.爱情得不到回报,是痛苦的;寻觅 不到爱也是痛苦的;面对一个爱自己的 人,却无法弄清自己对他的感情更是痛 苦,只有草率的人,视人生为儿戏的人, 才会到处施舍热情。严肃的人在倾听自 己心声的时候,怎么能不为自己心曲的 不流畅的旋律而痛苦呢? (苏叔阳 《故 土》)
评析 生活常常同人们开玩笑,有时爱 得越严肃,愈真诚,就越痛苦。反之,那 些乱施感情的人却显示得“有幸”。作者 巧妙地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拨动读者 心弦,启发读者的思考,也许会引起一 部分人的共鸣。
28.将西湖比喻美人是很确切的。当 雨后春潮,你随便走到湖边任何一处, 那一湖盈盈的春水,不就真同少女明眸 一样吗?那如黛的春山,不就同少女美 丽的鬓环一样的吗?(杜宣《杭州摭忆》)
评析 不直说春水如少女的明眸,春山 如少女的鬓环,而将比喻与反问结合起 来,以连续反问形式曲说,显得生动有 趣。美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作者的感 受,更应该转化成读者的享受,在激发 联想,产生美感上,作者运用优美、生 动的语言,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29.其实,锁无所谓忠诚不忠诚。钥匙 握在窃贼的手里,不是也能打开吗?(张 玉明 《锁》)
评析 作者用反问语句肯定了 “锁无所 谓忠诚不忠诚”的结论,含有深邃的哲 理内涵和论辩色彩,令人联想回味。
30.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 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 什么会有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 实在很浅显的: 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 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 舍了。譬有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 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 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 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 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 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叶圣陶 《藕与莼菜》)
评析 月是故乡明,是因故人、友情而 明;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因故 乡优美的人情而熠熠生辉。所以游子心 往神驰。简洁的反问,道出了千百年来 的共同人情。
31.现在的新文学,是作为指路碑的 了,但确有一个长长的时期,文学是作 为人生的镜子的,新写实主义与旧写实 主义之不同点,也许就在此。但在指路 碑的旁边,放几幅真实,正确的肖像画, 指示旧路上的魔鬼僵尸,使人嫌憎恐 怖,愈增向往新路的热心,这样的文学, 现在还是需要的罢?(徐懋庸《杂谈“小 鬼”》)
评析 新文学的功能是“指路碑”还是 “镜子”?这是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 题。但是再现抑或是表现人生的“真实 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揭露社会的丑恶, 以增强人们向往新生活的热情,作者用 反问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之中带 有商榷语气,使人更易接受,因而更有 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