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引喻
由喻体或本体中的一方引出另一
方的比喻。或喻体在先,或本体在先,其
目的都是要引出另一方。引喻和扩喻的
区别在于:引喻强调的是前者,引出后
者,而扩喻在于从简单扩展到复杂。
26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 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 禹锡 《陋室铭》)
评析 以两个喻体“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出 “斯是 陋室,唯吾德馨”的本体,真可称得上 是警句妙语。作者那种自恃清高,不与 世俗为伍,不以世务缠身的处世态度, 以及虽然身居陋室,但却自得其乐的淡 泊生活情趣,全都经过这一引喻表达出 来了。
267.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 是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 滴,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 戏剧、小说,所以有强烈的感人之处,和 作者正确地把素材浓缩表现出来不是 关系极大么! (秦牧《北京花房》)
评析 用 “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 比喻诗歌、戏剧、小说作者对素材的把 握、加工、提炼过程,不仅形象生动、明 白易懂,而且说明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 重要原则和要求。读者尤其是习作者从 中可以得到不少启迪。
26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 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 跃也,或激之; 其趋也,或梗之; 其沸 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 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 歌亦有思、其哭亦有怀。风出乎口而为 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送孟东 野序》)
评析 作者以自然界种种现象为据,说 明 “物不得其平则鸣”的道理,并以此 引出本体比喻人的说话、歌唱、痛苦皆 固有 “不得已”、“有思”、“有怀”,即 “皆有弗平者”。例中的扩喻,由远及近, 由物及人,把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有 不得已而后言”的重要论点阐述得充 分、明确、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269.我们曾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 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 脸是应 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 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 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评析 先说出喻体: “房子是应该经常 打扫的,脸是应该经常洗的。”再引出本 体: “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 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经常打扫和洗 涤。” 由于喻体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天 天做的事情,其中包含的道理是浅显易 懂的,因而拿来说明道理就显得非常自 然而深刻。
270.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 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 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 来留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 可怜。我不料我现在已飞回来了。不过 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飞回来 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一些吗?(鲁迅《在 酒楼上》)
评析 以少年时代所习见的一种普通 现象喻后来“我”和“你”的生活经历: 种种坎坷和隐含的苦闷。这个引喻,把 昔日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和由 此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态表达 得非常形象而真切。
271.花以纯正的芳香为美;虹霓以五 彩艳色为美; 大厦以方正多姿为美; 人 以高尚的灵魂为美。(《长江日报》1983 年7月27日)
评析 先用三个句子表达三个喻体,再 引出本体,这有水到渠成的表达效果: 虽然四种对象都是美的,但特点不同, 由此而突出 “高尚灵魂”对人来说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272.信曰:“果若人言: ‘狡兔死,走 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 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史记· 淮阴侯列传》)
评析 汉高祖刘邦用陈平之计逮捕了 韩信,被捕的韩信愤慨地说出了这段话 语。他所引用的“人言”是一个形象生 动的引喻,以 “鸟兽的消亡,弓箭失去 作用”喻文武大臣被封建君王利用后的 不幸结局。最后又以这个引喻引出本体 “我固当烹”,表达了自己的满腔愤恨和 感慨。司马迁的用意则更为深刻: 既表 示了对韩信的惋惜,也揭露了统治者的 残忍无情,并透露出同病相怜的不平心 迹。由此也可看出这位伟大史学家的洞 察力。
273. 蜜蜂从千万朵花中采集和制造 出蜜糖,蜜糖的甜味比花的蜜水更强烈。 艺术家从丰富的生活事象中经过概括 的过程,创造出了艺术品,这作品中所 表现的生活,是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 中。(秦牧《北京花房》)
评析 以蜜蜂造蜜的过程比喻艺术家 创造艺术作品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反映 生活,又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 集中。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274.一曲清歌,会有三日不绝的绕梁 余音; 一帧名画,其中也有广阔的境界 可供观者“卧游”;一首好诗,自然也会 有见于言外的令人寻绎不尽的深远天 地。(李元洛《诗学漫笔》)
评析 喻体置前,本体置后,由喻体引 出本体。可见由清歌的余音,名画的境 界到好诗的深远意境,一脉相连,贴切 紧凑。就诗论诗,往往难以做到精辟,运 用引喻,先言彼而后言此,则能使人对 “好诗”的特质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和更 深刻的理解。
275.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 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 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 清 《匆匆》)
评析 前三句以排比的形式作为喻体, 最后一句转到本体,而本体在意念上同 喻体却是相反的,这种颇为别致的表达 方式更能抒发怀旧的情感,慨叹岁月的 匆匆。
276. 你看到过檐前的水不断地滴着 滴着,终于使地面出现了一处凹陷的情 形吗?你看到过刀剑在磨石上不断地磨 擦,终于“刮垢磨光”、锋芒四射的景象 吗?美妙的叠句,就令人想起这类情景。 (秦牧《叠句的魅力》)
评析 叠句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它的作用如何呢?作者选用了两个喻体 来回答。构成叠句的每个小句虽然就其 表达力来说,是微小的,犹如檐前的一 滴水,刀剑一摩擦,当其构成叠句时,犹 如水能使地面出现凹陷,磨石能使刀剑 锋芒四射,其表达力却是巨大的,能透 彻地阐明道理,能淋漓尽致地抒发情 感,能状物写景,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 的印象。
27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
评析 “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 熊掌也”是喻体,“生,我所欲也”,是 本体。喻体置于本体前,并将比喻词隐 去,这就构成了引喻。以经过权衡比较 而确定的选择食物标准来比喻选择生 命和道义的标准。就食物而言,鱼与熊 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唯珍贵者是取, 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唯道义是取,“舍 生取义”的答案就非常自然地得到了。 喻体和本体各为一个复句,二者构成一 个句群,语言形式整齐,语义内容丰富, 有着深刻的哲理性。
278. 鸟儿爱美,不仅需要羽毛之美, 还需要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爱美,不仅 需要鳞甲之美,还需要浮沉活泼之美。 人爱美,不仅需要衣服居室美,还需要 语言美和行为美——品德美。(周有光 《漫谈礼貌语言》)
评析 这是三个平行的复句。前两个复 句作喻体,第三复句为本体,以 “鸟儿 爱美”“鱼儿爱美”来比喻“人爱美”,构 成了引喻。由于采取了引喻的形式,“爱 美”的具体内容才得以包含进去,表现 了较一般明喻更为丰富的意思。
279.梁溪河的水,并非平静地流入大 海的。河床的深浅,舟船的阻隔都会激 起涟漪、激流,生活亦然。(孟晓云《天 空与大地之间》)
评析 以 “梁溪河的水”为喻体,引出 本体“生活”,说明二者的相似关系:表 面平静,却随时变化万端。一个抽象的 事理化为具体形象后,其蕴含的哲理显 然易见,引喻除了比喻的作用外,还具 有兴的意味,它可以引出话题,突出话 题,而这“话题”正是整个比喻的本体, 从而达到强调语意的作用。因为采取了 “引”的方式,增加了语言的自然流畅 感。
26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 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 禹锡 《陋室铭》)
评析 以两个喻体“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出 “斯是 陋室,唯吾德馨”的本体,真可称得上 是警句妙语。作者那种自恃清高,不与 世俗为伍,不以世务缠身的处世态度, 以及虽然身居陋室,但却自得其乐的淡 泊生活情趣,全都经过这一引喻表达出 来了。
267.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 是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 滴,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 戏剧、小说,所以有强烈的感人之处,和 作者正确地把素材浓缩表现出来不是 关系极大么! (秦牧《北京花房》)
评析 用 “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 比喻诗歌、戏剧、小说作者对素材的把 握、加工、提炼过程,不仅形象生动、明 白易懂,而且说明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 重要原则和要求。读者尤其是习作者从 中可以得到不少启迪。
26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 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 跃也,或激之; 其趋也,或梗之; 其沸 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 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 歌亦有思、其哭亦有怀。风出乎口而为 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送孟东 野序》)
评析 作者以自然界种种现象为据,说 明 “物不得其平则鸣”的道理,并以此 引出本体比喻人的说话、歌唱、痛苦皆 固有 “不得已”、“有思”、“有怀”,即 “皆有弗平者”。例中的扩喻,由远及近, 由物及人,把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有 不得已而后言”的重要论点阐述得充 分、明确、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269.我们曾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 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 脸是应 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 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 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评析 先说出喻体: “房子是应该经常 打扫的,脸是应该经常洗的。”再引出本 体: “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 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经常打扫和洗 涤。” 由于喻体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天 天做的事情,其中包含的道理是浅显易 懂的,因而拿来说明道理就显得非常自 然而深刻。
270.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 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 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 来留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 可怜。我不料我现在已飞回来了。不过 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飞回来 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一些吗?(鲁迅《在 酒楼上》)
评析 以少年时代所习见的一种普通 现象喻后来“我”和“你”的生活经历: 种种坎坷和隐含的苦闷。这个引喻,把 昔日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和由 此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态表达 得非常形象而真切。
271.花以纯正的芳香为美;虹霓以五 彩艳色为美; 大厦以方正多姿为美; 人 以高尚的灵魂为美。(《长江日报》1983 年7月27日)
评析 先用三个句子表达三个喻体,再 引出本体,这有水到渠成的表达效果: 虽然四种对象都是美的,但特点不同, 由此而突出 “高尚灵魂”对人来说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272.信曰:“果若人言: ‘狡兔死,走 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 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史记· 淮阴侯列传》)
评析 汉高祖刘邦用陈平之计逮捕了 韩信,被捕的韩信愤慨地说出了这段话 语。他所引用的“人言”是一个形象生 动的引喻,以 “鸟兽的消亡,弓箭失去 作用”喻文武大臣被封建君王利用后的 不幸结局。最后又以这个引喻引出本体 “我固当烹”,表达了自己的满腔愤恨和 感慨。司马迁的用意则更为深刻: 既表 示了对韩信的惋惜,也揭露了统治者的 残忍无情,并透露出同病相怜的不平心 迹。由此也可看出这位伟大史学家的洞 察力。
273. 蜜蜂从千万朵花中采集和制造 出蜜糖,蜜糖的甜味比花的蜜水更强烈。 艺术家从丰富的生活事象中经过概括 的过程,创造出了艺术品,这作品中所 表现的生活,是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 中。(秦牧《北京花房》)
评析 以蜜蜂造蜜的过程比喻艺术家 创造艺术作品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反映 生活,又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 集中。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274.一曲清歌,会有三日不绝的绕梁 余音; 一帧名画,其中也有广阔的境界 可供观者“卧游”;一首好诗,自然也会 有见于言外的令人寻绎不尽的深远天 地。(李元洛《诗学漫笔》)
评析 喻体置前,本体置后,由喻体引 出本体。可见由清歌的余音,名画的境 界到好诗的深远意境,一脉相连,贴切 紧凑。就诗论诗,往往难以做到精辟,运 用引喻,先言彼而后言此,则能使人对 “好诗”的特质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和更 深刻的理解。
275.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 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 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 清 《匆匆》)
评析 前三句以排比的形式作为喻体, 最后一句转到本体,而本体在意念上同 喻体却是相反的,这种颇为别致的表达 方式更能抒发怀旧的情感,慨叹岁月的 匆匆。
276. 你看到过檐前的水不断地滴着 滴着,终于使地面出现了一处凹陷的情 形吗?你看到过刀剑在磨石上不断地磨 擦,终于“刮垢磨光”、锋芒四射的景象 吗?美妙的叠句,就令人想起这类情景。 (秦牧《叠句的魅力》)
评析 叠句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它的作用如何呢?作者选用了两个喻体 来回答。构成叠句的每个小句虽然就其 表达力来说,是微小的,犹如檐前的一 滴水,刀剑一摩擦,当其构成叠句时,犹 如水能使地面出现凹陷,磨石能使刀剑 锋芒四射,其表达力却是巨大的,能透 彻地阐明道理,能淋漓尽致地抒发情 感,能状物写景,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 的印象。
27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
评析 “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 熊掌也”是喻体,“生,我所欲也”,是 本体。喻体置于本体前,并将比喻词隐 去,这就构成了引喻。以经过权衡比较 而确定的选择食物标准来比喻选择生 命和道义的标准。就食物而言,鱼与熊 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唯珍贵者是取, 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唯道义是取,“舍 生取义”的答案就非常自然地得到了。 喻体和本体各为一个复句,二者构成一 个句群,语言形式整齐,语义内容丰富, 有着深刻的哲理性。
278. 鸟儿爱美,不仅需要羽毛之美, 还需要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爱美,不仅 需要鳞甲之美,还需要浮沉活泼之美。 人爱美,不仅需要衣服居室美,还需要 语言美和行为美——品德美。(周有光 《漫谈礼貌语言》)
评析 这是三个平行的复句。前两个复 句作喻体,第三复句为本体,以 “鸟儿 爱美”“鱼儿爱美”来比喻“人爱美”,构 成了引喻。由于采取了引喻的形式,“爱 美”的具体内容才得以包含进去,表现 了较一般明喻更为丰富的意思。
279.梁溪河的水,并非平静地流入大 海的。河床的深浅,舟船的阻隔都会激 起涟漪、激流,生活亦然。(孟晓云《天 空与大地之间》)
评析 以 “梁溪河的水”为喻体,引出 本体“生活”,说明二者的相似关系:表 面平静,却随时变化万端。一个抽象的 事理化为具体形象后,其蕴含的哲理显 然易见,引喻除了比喻的作用外,还具 有兴的意味,它可以引出话题,突出话 题,而这“话题”正是整个比喻的本体, 从而达到强调语意的作用。因为采取了 “引”的方式,增加了语言的自然流畅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