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018-10-06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③。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④。早晚复相逢⑤?
 
【注释】 ①谙(an):熟悉。②蓝: 蓝草,古代用作染料。③郡亭:指杭州官衙内所筑之亭。潮: 指农历八月中秋前后的钱塘江潮。④娃: 美女。⑤早晚: 当时口语,意与“何时” 同。
 
【鉴赏】 白居易早年就曾行旅江南,后又在苏、杭作官。苏、杭乃江南名郡,风景秀丽,钟灵毓秀,给词人留下了无尽的美妙回忆。这个词牌原名 《望江南》,后又有《梦江南》 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突出“忆” 字,抒发他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第一首泛忆江南,写春景。作者独辟蹊径,以 “江” 为中心,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色。一开头即赞颂 “江南好”。正由于 “好”,才不能不 “忆”。后句用一个“旧”字,表明风景 “好”,不是听人讲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此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由此,既落实了 “好”,又点明了 “忆”。
 
接下来用两句词具体描绘他 “旧曾谙”的江南景色。词人先把 “花” 和 “日” 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相烘染。红艳的鲜花被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由此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又将 “花” 和 “江” 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由此提高了色彩的对比度。江花红,江水绿,浓艳的红花与碧绿的春江水交相辉映。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 绿者更绿,“绿如蓝”。词人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红花、江水、火焰、蓝叶中汲取颜料,兼用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地烘染,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耀眼夺目的壮观图景。
 
 
而当我们联想到作者此时正身处北方的洛阳时,会发现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即以北方春 景映衬江南春景。在作者用生花妙笔写出“旧曾谙” 的江南美景之后,面对“花寒懒发” 的北方之春,又怎能不以 “能不忆江南” 的眷恋情怀收束全词。由此,忆恋之情萦绕心头,余情摇漾,自然引出下面两首。
 
第二首,开头紧承前首结句,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而杭州最有代表性、作者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是月中桂子和钱塘江潮。月中桂子,即传说中秋月夜,自月中飘坠的桂子。作者在杭州做刺史时,曾多次往灵隐寺寻月中桂子。故作者首先再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山寺月中寻桂子”。点睛之笔在 “寻” 字,由此,一切客观景物都以抒情主人公的行动而移动,并通过主人公的官能感受而变成有情之物。于是,词中有人,景中有情,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意盎然,引人入胜。钱塘江至海门入海而涌入的潮水十分壮观。白居易当杭州刺史时,悠闲地躺在郡衙里的亭子上,就能看见那 “卷云拥雪” 的壮丽景色。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于是“最忆” 和期盼“重游”就有了最有力、最可信的支撑。
 
第三首,开头照应第一首结尾及第二首开头,追忆苏州往事。紧接着回忆当年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竹叶” 与 “芙蓉” 在字面上形成对偶。“春竹叶” 是对“吴酒一杯” 的补充说明。“醉芙蓉” 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而两句中着眼点在“吴娃” 身上,因而以“早晚复相逢” 收尾。
 
这三首《忆江南》,每首各具独立性,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整组词正是白居易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的艺术经验的结晶。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作者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江南无限的赞美之情和忆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