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10-08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暮江吟
 
【解题】
 
此诗作年有二说:一说作于元和十年(816)至十三年间,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一说作于长庆二年(822),时作者赴杭州刺史任在江行途中。诗中描绘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和新月初升的夜景两组画面,景色柔和,环境宁静,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唐宋诗醇》卷二四赞之为“著色秋江图”。杨慎《升庵诗话》称此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亦谓后二句“似出率易,而风趣复非雕琢所及。”
 
 
【全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暮(mù):日落的时候。吟:诗体的一种。残阳:已有部分落入地平线 以下的夕阳。瑟瑟(sèsè):碧绿色。可怜:可爱。真珠:珍珠。月似弓: 月亮的形状像弓一样。九月初三,正是月初,只能看到月牙;到了每月中 旬,月亮才圆。
 
【译文】 夕阳斜照平铺于江水之中,半江碧青半江被晚霞映红。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景啊! 江草上晶莹的露滴如珍珠,天边挂着的一钩新月好似弯弓。
 
【鉴赏】
 
这是白诗中的名篇,向为人们所传颂。诗前后两句的取向基本相同,都 是分别描写天上和地下的景色,所不同的是前两句写黄昏,后两句写夜景。
 
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写得极优美形象壮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余 地。“道”,原应解释为“条”,如用霞光万道形容初升的或下坠的太阳的 光芒四射,但这里的“一道”,却以理解为最后的一线阳光更贴切。这一 点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残阳铺水中”来看就更清楚了。“残阳”,即夕 阳,傍晚的太阳,在这里,更具体地说就是靠近地平线的太阳,因为唯有这样 的太阳,她的光线才给人以有如贴在地面、铺在江中的感觉。由此可见,这 句诗中的“道”、“残”、“铺”三个字用得是多么生动、形象和准确。她 简直给人们画出一幅残阳的立体图。
 
第二句写因西边的江岸高,阻挡了残阳照射西边一半的江水,因而出现了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观。“瑟瑟”,原是出自西域的碧绿色宝珠,这里 用来形容深绿色的江水。用“瑟瑟”与“红”形容江水,使人感到既清凉幽 静,又华美热闹,有如仙山胜景,煞是可爱。
 
后两句写夜景。抬头远望,一弯新月垂挂西天; 低头俯察,江边的花草丛 中露珠点点,在月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有如颗颗珍珠。这是一个多美妙的 夜景啊!
 
此诗被誉为“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清御选《唐宋诗醇》) 、 “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白居易笔下的 秋江晚景,的确令人倾倒。
 
不少人以为此诗后两句写“深宵”夜景,这是不正确的,九月初三月是 低悬西天,初夜就落山了,“深宵”已无月影可言。
 
此诗写作时间地点,或以为作于长庆元年(821)游长安曲江,或以为 作于长庆二年赴杭州途中,均属臆测。神州大地何处无佳境!我看不必落 实。此诗实是作者善于铺陈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又一例证。
 
【赏析心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罢忠州刺史,回京城为主客郎中, 迁中书舍人。这期间,他目睹朝中宦官擅权,朋党倾轧,不愿卷入政治旋涡,主动 要求外出,任杭州刺史。该年七月,白居易上任时,正值藩镇汴军作乱,汴河不通, 改由襄、汉经蜀(长)江向东辗转上任,十月才至任所杭州,一路作了不少纪程诗。 这首诗即为该年秋天赴杭州途中所作。
 
这是一个夏历九月初三的黄昏。作者来到江边,徘徊独游,心情格外轻松。只 见红日西沉,即将消失,只剩余晖铺于水中,江面一半变为碧色,江水变凉,已露 秋天的寒意;一半变为红色,江水尚暖,还有太阳的余温。不一会,残阳消失,夜 幕降临,一轮勾月 ,冉冉升起。夜已经深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水草之上,晶 莹发亮,九月初三的月夜,真是可爱啊!你看那一粒粒露珠多像珍珠,一弯上弦明 月恰似一道弓。
 
“君不见南山悠悠多白云,又不见西京浩浩惟红尘,红尘闹白云冷,好于冷热 中间安置身。”晚年的乐天,脱离京都烦恼,摆脱了“冷热中间安置身”的尴尬与 无奈,向往着“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的恬适与超脱。在这景色如画、 明月秋江之畔,诗人心境无比宁静,从傍晚直到夜深,流连往返,漫步低吟,久久 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