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024-05-30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喜欢杭州的湖光山色。他在任刺史时,对西湖景色的吟咏很多,《钱塘湖春行》,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此诗写于唐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是一首写景七律。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边。三面环山,中有白堤(即白沙堤)、苏堤(苏轼任杭州刺史时所修,故名),把湖面分为里湖、外湖和后湖。风景优绝,一直是播名海外的游览胜地。
 
* * * *
 
这首七律,主要写西湖的早春景色。诗人将它分二层来描述:
 
一、总写西湖春色(即前四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在这里,诗人先点明环境,后描景色,即孤山寺北之景致:
 
在后湖与外湖之间,有座峰峦耸立的孤山,其上建有孤山寺,是全湖登览之处。贾亭,即贾全于唐贞元中为杭州刺史时所筑之亭,故也称“贾公亭”,是西湖名胜之一,后废。云脚,指下雨或雨霁时接近地面的云气。
 
接着两句,是全诗之亮点,为后人传诵的名句。为什么呢?大约是因为这两句描写早春最为贴切,最具情趣的佳句吧。也许由于这两句诗会给人们带来“乍见之喜”,正如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那样,见了诗句就会引起一种不期然而然的季节变换的“乍见感受”,令人特别欣悦。
 
你看,诗人借莺燕的活动,把一个大自然从隆冬蛰伏中苏醒的早春景色,写得多么逗人! 黄莺,是曲调甜美的歌手,唱啭着西湖的美色;紫燕,是一种感觉灵敏的候鸟,将春光从南国带到西子湖畔。它们都是明媚春光的使者,悦人心灵的春歌先声。在莺、燕形象之外,又加上“早”、“新”两个时间副词,更传达了“早春”气息。
 
这是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总写湖上春光。下边即转入专写湖东的湖光山 色。
 
二、湖东景色专描(即后四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这里,诗一反上边的写法,先写景色,而后点出环境。白沙堤(即白堤、断桥堤,但非白居易所筑)东边的诱人景色。
 
此处景色“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仍是一片“早春”景象,而非“艳春”之色。因为,诗人怕被曲解,特在两句诗中用了“渐欲”和“才能”两个表示程度之条件副词。虽说湖东春景,仍然是初春景象,但又透露一点“艳春”的佳讯:浅嫩的春草,不久就要成为“萋萋芳草”了;点点乱花,也将万紫千红地遍铺大地。正如后来的苏轼所描写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样,似乎在告知人们,一个“淡妆”的西子,不久即将换成“浓抹”的西施,与游人见面了,大家正期待着。
 
* * * *
 
这首简短的七律,给人们带来些什么呢?
 
我想,起码有如下两点值得我们去体察:
 
一、这首写景诗,当然是借景抒情,但又抒得是什么情呢
 
诗篇通过西湖山水迷人景色的描写,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种种情愫,最主要的是——
 
他的那种盼春、惜春、迎春和颂春之情;
 
他的胸涌生机、心似明镜和乐天达观的心情;
 
还有他的赞美山河、热爱社稷的忠国爱乡之情。
 
二、有人说这首写景诗,技巧极妙,妙在何处
 
清代诗论家方东树在《续昭味詹言》中曾评此诗说:“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金代一向推许白居易和苏轼的诗人王若虚也说:白诗“随物赋形,所在充满。”(详见《滹南诗话》)这就是说,白居易这首写景诗,不像一般人那样只重摹山范水,穷形极象,单求“形似”而无神采。白诗之妙笔即在于:即景兴感,景中传情。因为它写出了钱塘湖融和之春意;写出整个大自然的“自然美”;更写出了它给人们以集中而饱满的主体感受。一首小诗能把季节之意、自然之美和人类之情,统统融为一体而呈现了出来。这是十分可贵的,技巧之用,实在妙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