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成都结茅屋

2018-09-16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自甘肃流寓成都。在他的朋友、西川节度使严武帮助下,他在西郊浣花溪傍草堂寺结茅屋而居。诗人在此寓居近四年,写下了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二百多首诗。晚唐时,杜甫故居渐颓。对杜甫景仰备至的诗人韦庄“欲思其人而成其处”,复盖一茅屋。北宋时,镇蜀的吕大防建杜甫祠堂于草堂遗址之上。历代修葺以明、清两次规模最大。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工部祠右侧建有“少陵草堂”碑亭。园林总面积300亩,楠竹、梅园、清溪、小桥交错其间,极富诗情画意。

     杜甫一生始终忧国忧民。住在浣花溪草堂时,一次偶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困境,诗人长夜不眠、苦苦思索,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心声,成为千古绝唱。
 
       杜甫与西川节度使严武是在文学和政治上皆情投意合的世交。严武曾多次轻骑简从造访草堂。一些想攀龙附凤的人便也携厚礼去拜访杜甫。杜甫对严武的知遇、造访非常感激,曾吟诗云:“元戎小队出郊垌,问柳寻花到野亭”、“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对那些势利小人则退还礼物,依然“振我粗席尘,愧客茹黎羹”。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题画赋诗,精彩之作迭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就形象生动地勾勒出诗人寓居草堂时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好痛别成都。今日草堂,仍似田园。杜甫当年泛舟百花潭,吟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现存工部祠右边的“恰受航轩”的外形颇似停泊的楼船,就表现了这种意境。而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所咏的四株罗汉松,至今还屹立在诗史堂前后,怀念着他们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