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赠张童子序》原文、赏析和鉴赏

2019-06-04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韩愈

天下之以明二经举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有司者,总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能在是选者,厥惟艰哉!

二经章句,仅数十万言,其传注在外,皆诵之,又约知其大说。繇是举者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三千之数,而升于礼部矣。又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二百之数,而进于吏部矣。斑白之老半焉; 昏塞不能及者,皆不在是限。有终身不得与者焉。

张童子生九年,自州县达礼部,一举而进立于二百之列。又二年,益通二经,有司复上其事,繇是拜卫兵曹之命。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童子请于其官之长,随父而宁母。岁八月,自京师道陕,南至虢,东及洛师,北过大河之阳。九月始来及郑。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饩赂,或作歌诗以嘉童子。童子亦荣矣!

虽然,愈将进童子于道,使人谓童子求益者,非欲速成者。夫少之与长也异观。少之时,人惟童子之异;及其长也,将责成人之礼焉。成人之礼,非尽于童子所能而已也。然则,童子宜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可也。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也,慕回路二子之相请赠与处也,故有以赠童子。

张童子失其名。童子,是对未成年人的称呼。中国古代有句俗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是有些人小时聪明伶俐,明白事理,但长大了也不见得怎样出色。韩愈在这篇赠序中,循循善诱,告诫张童子避免这种情况,体现了真诚的关心与爱护,言词简练而真切感人。

文章第一段,讲唐代科举的情况,用以衬托张童子幼年登第的荣耀与不凡。首先讲“天下之以明二经举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这正是张童子考试的科目,所以字面上看似乎与张童子了无关涉,实则一起笔就已把张童子隐括其中。明经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门科目,与进士科、童子科等并列,其下尚分为五经科、二经科等等,张童子考取的是明经中的二经科。唐例,儒家经典按其篇幅长短,分为大、中、小三种,考二经科者,须通一大经、一小经,另外还要兼通《孝经》和《论语》。过去有人认为张童子所考的是童子科。考童子科者,年龄限制在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即可授官或予出身(指具备做官资格)。张童子在韩愈写作本文时,年龄已经超过限制,而且文中处处讲到的都是明经科的情况,故张考取的不是童子科甚明。此外,如果硬派张童子为童子科登第,也就无法理解韩文起笔的妙处。

以“明二经”而得以到中央礼部参加省试的三千人,是怎样被选拔上来的呢?韩愈一一为述明:首先,要在县里举行考试,选出可以升级的人,把他们送到上一级行政单位的州或府。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不在此数之内。州府长官集中下属选送来的人员,又像在县里一样重加考试,而更加仔细地审查,定下可以再升级的,然后把他们进贡给皇帝,送到中央礼部负责科考的官员处,参加省试。那些没有考中的,也不在此数之内;通过考试到达礼部的,则叫作“乡贡”。礼部负责官员把州府送来的人员集中起来,再次考试;而更加仔细地审查,把考试通过的人排列名次,上报皇帝,并保存下来送交吏部。登在这个名单上的,每年还不到二百人。这才有了选官的资格,叫做出身。吏部授官还要再经考试。韩愈本人就是得到出身以后,又在吏部考了三次都没有中选,只好去做外地大官的幕僚。但能经过考试到吏部备选的,已是非常不容易了!二经的字数,除去解释性文字,差不多有好几十万,都要全部背诵下来,还要能概括经文大意。由这个途径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的要一连考十多年,才能跻身于三千人之列,被选拔到礼部;有的还要再考十多年,才能成为二百人中的一个而到达吏部备选。这个时候,二百人中已经有一半人头发花白了。那些头脑不清,考试通不过的人,还不止要这些年,有的人一辈子都考不上呢。

韩愈本人是由进士科登第的,唐代进士科要比明经科更难考也更荣耀。但这里极力铺叙明经考试之难,既是介绍情况,又为张童子幼年登科之易作一番反衬; 同时,更为下文对童子的劝诫作出铺垫。文章看似平易,实则已为下文埋下多少伏笔,无一笔虚设。介绍科举考试的情况,本来至为枯燥,但在韩愈笔下,却是娓娓道来,令人读之忘倦。

第二段,讲张童子幼年得官,极为荣耀。才9岁就从州县升到礼部,进入二百人的行列。又过了两年,对二经更为精通,负责的官员再一次向皇帝报告他的情况,因而授与他卫兵曹参军之职。人们都说张童子耳聪目明,神色聪慧; 韩愈自己也认为,童子出类拔萃于芸芸众生之中,是件很壮伟的事。童子向他的长官请了假,跟随父亲一同回家乡参拜母亲,这年八月,从京城长安途经陕南,到达虢东以及洛阳,又向北到达黄河北岸。九月,到达郑州。从朝廷名臣以及沿途五州的长官,都赠送给童子极其丰厚的礼物,或者作诗歌来赞美他。这对童子来说,也是很荣耀的事了! 这一段,具体讲到张童子,文章进一步展开,极记童子幼年得官,衣锦荣归的盛况。

第三段用转折词“虽然”入手。前面大段的铺垫,到此方见端倪。即使童子已得到了大多数人得不到的荣耀,韩愈还是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张童子,使他“进于道”。这是这篇赠序的指导思想,也是全篇文章的关键所在。韩愈一生以讲求儒家道德、复兴儒学传统为崇高使命。作为一个成年人,他觉得有必要有责任告诫张童子,使他保持清醒头脑,不至于半途而废。他认为童子应该进一步研究儒家理论,让人们明白童子是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为了马上得官。他告诉张童子说,人们对于年龄小和年纪大的人,要求是不同的。年龄小的时候,别人看到你的成绩,只会觉得惊异,加以赞扬; 等到长大了,别人就会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你了。而成年人道德规范,并不是童子尽现在所能就可以达得到的。那么,童子还是应该暂时放下已经学到的东西,而进一步向他所没有学过的方面努力才是。

应该说,这些话极其中肯,表达了韩愈对年轻人的关注与爱惜。这不是无关痛痒的泛泛之辞,而是洞察了人情世故,又抓住年轻人易被胜利冲昏头脑而骄傲自满的心理,作出的谆谆劝告,体现了韩愈古道热肠、诚以待人的性格。但韩愈与张童子并非深交,为了使人更易接受他的劝告,所以话又说得很巧妙,深切、诚恳、委婉、感人,循循善诱,点到为止,从容不迫。南宋文天祥读了这篇文章后说,张童子已经学到的,只是儒家经典的辞句而已。而要认识儒家经典的精髓,“沉潜义理,变化气质,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童子还差得远,还要在将来慢慢用功才是(《文山先生全集》卷九)。文天祥的理解,抓住了全篇主旨,也挑明了韩愈文章中含而未吐的言外之意。

最后一段,说明自己与张童子的关系。韩愈于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同年,张童子明经及第。这一年陆贽为知贡举,故曰“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也”,叙同年之谊,并引用孔子弟子颜回、子路二人的故事,表示自己不过是效法古人。据《礼记·檀弓》,子路离开鲁国,临行问颜渊“何以赠我?”颜渊讲了几句道理作为赠别之言,又反过来问子路:“何以处我?”处,安居之意。子路也讲了几句道理,两个人彼此劝诫,互相勉励。韩愈认为这是很可倾慕的,故以此作结,说明自己作序的意旨。清人何焯说:这是由于张童子并没有向韩愈提出要求,韩愈主动赠序,为了避免别人说他好为人师、“不请而教”,所以引经据典,以避嫌疑(《义门读书记》)。

序文温厚委婉,含蓄周到,曲尽其致。铺垫处句句妥贴,关键处一语破的,但又处处回护童子,不使他心理上有任何压力,只是尽其所能为童子指出进步的方向和落脚处,体现了这位文学大师宽以待人和与人为善的精神,使人读来倍感亲切。而第一段大段的叙述文字,又无异于一篇唐代科举介绍,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情况,作为一篇历史资料来看,也弥足珍贵。

字数:3200 吴鸥
关永礼 主编.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第89-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