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渔翁》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6-06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题解】
朝阳岩在潇水旁,有溪涧流入潇水,故此诗写到“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贬永州时常到朝阳岩游息,岩也因此诗首句而称西岩。此诗写山水,却以人物连贯,淡淡几笔,既展示了山水之美,又有生活气息,显得情趣盎然。故苏轼说:“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诗人玉屑》卷十)如去掉末两句,只怕兴味不会如此悠长。
 
 
【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十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九年自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擢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力革弊政,宪宗即位后被贬永州司马,在永州九年,元和十年(815)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任所。以古文著名,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亦工诗赋,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河东先生集》。
 
 
【注释】
①此句说渔翁清晨汲江水燃竹为柴做饭。清湘,清澈的湘水。潇水在零陵与湘水合流,称潇湘。楚竹,零陵为古代楚地,楚地之竹称“楚竹”。②“烟销”两句谓,烟雾消散西岩已不见渔翁,只有一声渔歌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欸乃,本为象声词,摇橹声,此代指渔歌。渔歌又称棹歌,唐时湘中棹歌称《欸乃曲》 (元结《欸乃曲序》)。唐张志和《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③“回看”两句谓渔翁舟入中流,回望水天相连,西岩上的云彩悠然地聚散,仿佛在互相追逐。无心,悠然、随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
 
【译文】 夜晚,老渔翁就靠着西岩歇宿;早起,他汲取清澈湘水点燃楚竹。烟雾消散,太阳出山,忽然不见了他的人影,寂静中只听得欸乃一声,山山水水一片碧绿。渔舟顺水飘到中流,渔翁回头遥向天边注目——但见岩上白云片片,正在自由自在地互相追逐。
 
【题解】
 
 柳宗元在永州作。这首诗同《江雪》一样,借歌咏自然景物曲折地反映诗人的思想和境遇。宋代大作家苏轼称赞这首诗有“奇趣”,它确实带有瑰奇的浪漫色彩。前两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写夜尽拂晓,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担|火光点出渔翁在西岩过宿。诗人把平常的汲水燃薪,写成“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表现出一种超凡绝俗的特殊情趣。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写太阳升起,烟雾消散,照理应显现出人来,诗人却反而写“不见人”,渲染山间一片静寂。忽然,橹桨“欸乃一声”,山水似乎顿时显得更加碧绿可爱。作者用声响引出色彩,也给人以奇趣之感。结尾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渔船已顺流而下,渔翁回望天际,只见岩上白云悠然飘荡,仿佛在相互追逐。这里用轻闲随意的白云,来表现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显然寄寓着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永州时所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所引)。苏东坡认为诗歌不能满足于表现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而应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奇趣”。他认为这首《渔翁》就富于“奇趣”。那么, 奇趣何在呢?
 
   诗歌一开始,塑造了一位不合流俗的渔翁形象。渔翁即“渔父”,出自《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指那种隐身避世、垂钓自适的高人隐士。《庄子》中的渔父抨击了孔丘的仁义之道,《楚辞》中的渔父劝告屈原不要过于留恋楚王。此后,渔父成了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柳宗元当时因仕途失意,故以渔父自况,追求放浪山水的人生境界,以摆脱心中的苦闷。如果以为渔翁只不过是写一位打鱼的劳动者,就会误解全诗的旨意。刘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诗曰:“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为求得精神解脱而“赏心”山水,前者只是为了稻粱之谋。诗人笔下的 “渔翁”与一般的渔者也有这种区别。柳宗元在政治上是积极入世的,此时他内心虽然很苦闷,诗中却表达了乐于归隐的情趣,这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心态,而这也正是苏轼所谓 “奇趣” 所在。
 
    首句 “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之义已如上述,而 “夜宿”则以一个细节烘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挚爱。西岩即风景优美的西山,诗人在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 “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白天游览西岩,流连忘返,干脆夜宿山傍,由此可见诗人对山水是多么热爱!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表层意义是:第二天清晨,诗人点燃南国的竹枝,饮用清澈的湘水。然而, “清湘”与 “楚竹”这两个意象都是比兴的手法,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天子舜出征南方, 他的两个妃子跟随,掉进湘水淹死了 (《水经注》); 又传说舜出巡南方, 死于苍梧之野, 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 相与恸哭, 泪下成雨,竹身因此为斑斑之状。“湘水”与“楚竹”都与这个悲剧故事有关。盛唐诗人李白作 《远别离》一诗,通过这个传说抒发了自己的忧愤哀怨之情,此后,这两个意象更富于悲剧色彩了。柳宗元贬官于湘水楚竹之地,虽然寄情山水, 但是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 也寄寓着忧愤之情。沈德潜 《唐诗别裁》认为 “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例子。
 
  下面一联以如画之笔描绘了一个 “无人”的山水之境。烟雾渐销, 红日升起,此时人们还未开始活动,四周一片宁静。渔翁从岸上来到船上,随着船桨的欸乃之声, 山水都披上了一层绿装。水乡有雾之晨,必须等雾散之后才能见日, 故先说 “烟销”, 后说日出, 可见诗人体物之切。“ 乃一声山水绿”也是富于奇趣的说法, 当他沉浸于山水时, 至与 “万化冥合”,忘却了自身与万物的存在,一声欸乃将他惊醒,周围不知何时已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了。
 
    最后一联,直接表白诗人的闲适之情。“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 “云无心而出岫”。自然界的无心之物与人世间的机诈相对而言,呈现出自然适意的意境,这也就是渔翁所追求的境界。关于这最后一句,苏轼、王士祯等人认为可以不要, 因为前四句已经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意境,这一句破坏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刘辰翁、王世贞等认为这一句也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删掉。关于这一联的争论,说明这首诗是非常出色的, 欲删者也是爱惜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