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23-06-13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但:只要。②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阴山:绵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阴山山脉。
 
【诗大意】 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依旧,战火连绵,已历经千载;至今边烽仍未熄灭,万里征战的将士还未归来。假若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还在,边军有着杰出的统帅,必教胡马不敢南侵,定使阴山固若金汤。
 
 
【题解】
 
     唐代七言绝句。王昌龄作。诗题又作《塞上曲》、《从军行》。《出塞》是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本题下原有2首七绝,但其中第二首(“骝马新跨白玉鞍”)又作李白诗。第 一首是千古传诵的杰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人写边塞诗,习惯借咏秦汉讽谕时事,本诗借怀念汉代名将李广,暗指当时边将的无能,真切地反映了百姓渴望平息边患、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望。诗句凝炼,寓意深刻,对历史与现实作了纵贯古今的概括。明人李攀龙甚至推许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见王世贞《艺苑卮言》卷4)。据胡应麟《诗薮》记载,杨慎选编唐人绝句,以本诗为第一。诗评家对这一提法尽管尚有异议,但一致认为它是唐诗中上乘之作;诗选家凡选唐诗者,不论选取眼界如何,都无例外地将它置于编中。
 
 
【鉴赏】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明“后七子”首领李攀龙推为唐人七绝压卷。
 
    “月”与“关”,屡见于边塞诗,并不新鲜。但与“秦” “汉”结合,便构成新的意象,激起异常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幅苍凉悲壮的历史画卷,便以雄关万道、宛延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为主线,在明月辉映下徐徐展开,每一道雄关,都有无数将士轮番戍守,望月思家;都爆发过无数次月夜激战,将士的安危生死,牵动着多少闺中少妇的心。
 
     这幅历史画卷继续延展,吊古伤今,便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叹。当今的明月仍是秦、汉时代的明月,当今的雄关仍是秦、汉时代的雄关,当今的士卒也像大多数秦、汉时代的士卒那样离家万里,久戍边关,望月思家而不得还家。究其原因,乃在于当今的边患仍不异于秦、汉时的边患。那么怎么办?诗人熟知汉将李广守边、匈奴远避的历史,便由此转出三、四两句,以缅怀良将作结。
 
     “但使(只要)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切盼起用良将、解除边患之意跃然纸上,其批评将非其人、劳师竭力之意亦跃然纸上。全诗以秦、汉领起,兼包古今。归结到一点,便是希望结束秦、汉以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历史悲剧,边防巩固,黎庶安宁。

【赏析】

[1]《出塞》,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横吹曲》,又题作《塞上曲》。塞,本指关隘一类军事重地。唐代前期东北和西北边境经常发生战争,有过几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唐代诗人描写防边和开边战争时往往用“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王昌龄《出塞》共两首,这里选第一首。
 
[2]“秦时”句:秦、汉为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关塞,用于战争防御的军事重地。
 
[3]“但使”二句: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飞将,指李广,西汉时为右北平太守,驻卢龙,勇敢善战,匈奴人称为“飞将军”,见《汉书·李广列传》。阴山,西起河套,东至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北部边防的天然屏障。胡马,敌人的骑兵;胡,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诗从秦、汉明月关塞起笔,概括边境战争连绵千年,万里长征的将士因戍边不能返回家园。两句一起一承,构成雄浑苍茫的意境,悲凉而不失豪壮之情。后两句转而音调高昂,渴望出现英勇御敌的英雄名将来巩固边防,也就委婉曲折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上任用将帅不得其人。对此诗历来评价很高,杨慎誉为“神品”,李攀龙推为唐绝句之“压卷”,王世贞认为“若从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艺苑卮言》)这首诗起句为千古绝唱,七个字,囊括了广阔的时空,而且构成雄浑苍茫的意境,《唐诗解》说:“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
 
 
 
【评】
 
此诗句句皆佳,尤以首句有名。明人杨慎之评,“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升庵诗话》卷二),较有代表性。首句七字,以互文见义法,将战争的时空拓展到无尽无垠。“秦时明月汉时关”,非秦之明月照汉时之城关,而是说,秦汉时的明月呀,就照耀着绵延的边关,并且含蕴着,秦汉之前之后的明月,就俯视着人间的争战了,真发思古之幽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