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思》

2024-12-10 可可诗词网-《楚辞》全译 https://www.kekeshici.com

        


        贤士穷而隐处兮,   贤良的人处困境受穷苦,
        廉方正而不容。    廉洁正直行为世上难容。
        子胥谏而靡躯兮,①  子胥规劝吴上没得好死,
        比干忠而剖心。②   比干忠心耿耿却被剖心.
        子推自割而饲君兮,③ 子推割自己的肉救国君,
        德日忘而怨深。    恩德逐渐被忘怨恨加深。
        行明白而曰黑兮,   行为清白却被诬蔑为黑,
        荆棘聚而成林。    荆棘聚满朝廷已经成林。
        江离弃于穷巷兮,   香草江离抛在穷街陋巷,
        蒺藜蔓乎东厢     刺丛恶草长在宫殿华堂。
        贤者蔽而不见兮    贤臣受到排挤难见君主,
        谗谀进而相朋。    奸臣受到重用结为朋党。
        枭鸮并进而俱鸣兮,  猫头鹰成群飞进来鸣叫,
        凤皇飞而高翔。    凤凰只能离开高高飞翔。
        愿一往而径逝兮,   想见一见君王我就远去,
        道壅绝而不通。    但是道路阻绝不能通行。


        

(黄寿祺、梅桐生译)


        
        【注】①子胥: 伍子胥; 靡躯: (死后)找不到躯体。②比干: 殷纣王 时贤臣。伍子胥与比干事己见屈原《九章·涉江》。③子推: 介子推,事已见屈原 《九章·惜往日》。
        
        《怨思》是《七谏》组诗中最短的一首诗,通篇集中在一个 “怨”字上。但这里的 “怨”不是个人身世之幽怨,而是对国事、对朝廷政治深广的怨愤。它集中表现了屈原性格、形象中批判的一面,反抗的一面,而这正是屈原性格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当然,它也展示了东方朔本人深沉的忧患意识。
        全诗带有一种政论性。一开始的两句便写出黑暗政治的基本特征:贤良方正之士处境困顿险恶。这两句仿佛是政论的论点,也是 “怨”之所由生,可以说是统摄全诗的。何以证明这个论点呢?诗歌以下便引历史以为据: 吴国的伍子胥,殷商的比干,晋国的介子推,不都是忠心耿耿地效忠君国的么?可他们有谁被君王所知、为君王所用、得到好下场呢?但这里与其说是在谈历史,不如说是在刺现实,历史人物在这里是具有一种隐喻义的,即当今子胥 、比干、子推似的正直之士都被摧残打击。这种历史和现实的重合,仿佛是在告诉读者,此种状况是古已有之,而于今尤为酷烈。“行明白而曰黑”以下,则用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去形象地描绘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不同境况:善鸟芳草或被弃、或远翔;恶禽臭物或喧嚣、或滋蔓。诗歌在这种象征性的虚的描写中,又插入两句实写“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虚实相生,虚为实的象征,实为虚的注脚。从内容上讲,这是前面部分的深入与扩大。诗歌最后两句,进而抒写主人公自身的悲剧性处境: 多想再见一次君王,献上最后一次忠言,这以后即便高飞远引也心甘。然而通向国君的道路已被小人堵塞,这最后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这两句,使诗题的“怨”字有了更深的涵义。
        这是一首典型的政治抒情诗,它的主旨可以借用《史记·屈贾列传》的一句话来概括: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这正是“怨思”的内涵所在。
        由于是代言体,诗歌写法上仍是摸拟屈原风格的。它使人想起《离骚》中的某些章节,想起《涉江》的末段,但它的篇幅更短小、锋芒更集中,当然,内容也更单一一些。
        本诗同样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世的批判。
        作者的时代、遭遇不同于屈原,汉武帝也不似当日的楚怀王、倾襄王那么昏庸。但谄谀权贵居于上位,忠直之士受贬遭害之事亦时有发生。如当时的董偃就曾因与窦太主有私而获宠,并被武帝封以高位,后虽因东方朔谏而宠衰,但之后“公主贵人多踰礼制” (《汉书·东方朔传》) 。而作者则“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同胞之徒无所容居”(《答客难》) ,正是这种现实使作者在屈原的遭遇上引起了共鸣,因而得以在代屈原抒怨愤的同时,也抒发自己对国事的感慨,对自己命运的怨思。
        《汉书·东方朔传》说东方朔好滑稽调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本诗虽不是“直言”,但也具有“切谏”的功能。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