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怎样学作五言古诗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札丛 https://www.kekeshici.com

        从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来看,继四言诗之后,五言诗从汉 代即已形成。在各种诗体中,五言诗比七言诗至少要早产生一 二百年。当然我指的是五言古诗。但从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的 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亦即由渐变到突变,由主观上不讲求格 律到自觉地讲求格律的发展过程。尽管汉语汉字的声调(即平、 上、去、入的读法)是南北朝时代才确立的,但从先秦到魏晋,无 论是从人们的语言记录还是从诗文创作来考察,都可以得到证 明,古人并非根本不讲四声。我们通常认为,陶渊明写的五言诗 自然是古体诗,陶诗同近体诗即格律诗是完全“不搭界”的。可 是在陶集中,我们并不难找到与律诗极为近似甚至完全相同的 句型。比如他的《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仄仄平平仄)
        草盛豆苗稀。(仄仄仄平平)
        晨兴理荒秽,(平平仄平仄)
        带月荷锄归。(仄仄仄平平)
        ……


        除第二句与上下文连读时不合五言近体的格律外,如果单 看这四句中的每一句,无一不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这原是 很自然的,并不足奇,因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本来就是符合 诗歌自身的内部发展规律的。
        然而,从我个人学习写诗的经验来看,由于我们是在格律诗 即近体诗产生之后才回过头来写五言古诗的,那就应该设法避 开与近体诗格律相近或相同的句法,以免写出来的诗句不像古 诗。因此我在学写五言古诗时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守则”,那就 是:要使每一个诗句都尽量避开五言律诗的平仄规格,最好是连 一个像五言律诗的句子也不让它在一首五言古诗中出现。反过 来说,不让任何一种近体诗的句型出现在整首诗中,就是写古体 诗(主要是五言古诗)的所谓“格律”。杜甫是写律诗的圣手,但 我们不妨任选一首或几首杜甫的五言古诗来分析分析其句型, 就可以证明我所规定的那条“守则”,实际上是从读杜诗过程中 悟出来的。
        当然,上述“守则”是专指写以平声字为韵脚的五言古诗而 言的。如果写一首押仄声韵的五言古诗,这方面的顾虑就可以 少些,因为近体诗是根本不允许用仄声字做韵脚的。另外,写古 体诗还有两点比写近体诗自由。一是写古诗在一首诗中可以一 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但换韵的地方最好是由于诗歌本身内容上 有了转折变化而不得不换,而不宜过于主观随意地想换韵就换 韵。二是上下句之间每句的末一字不必要求平仄相对。比如一 首古诗凡属下句都押平声韵,那么与之对应的上句末一字也可 以同样用平声字,而这样的句子是不会被误认为近体诗的。如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 句,虽然对仗,却由于上句的末字“风”也是平声字,就决不会被 看成是近体诗。同理,在押仄声韵的古诗中与下句对应的上句 末一字也可以用仄声字。
        由于在一首五古中力求避免出现律句,因而一句诗经常出 现三平、四平或五平连用,三仄、四仄或五仄连用的句式。如果 一句诗中连用几个平声字,那就要考虑不要出现调子太低沉或 音节欠铿锵的毛病;而一句诗如果连用几个仄声字,也要考虑读 起来是否拗口吃力或音节急促的问题。唐宋人写古诗,还有一 连用若干双声字或叠韵字的,但我认为,那已近于文字游戏。我 们初学写古体诗,最好不去钻这种牛角尖,免得费力不讨好,弄 巧成拙。
        这里附带谈一下为绝句正名的问题,我以为,绝句应属于近 体诗范畴,虽然只有四句,却必须讲求格律。而一般选本则每将 五七言诗(其中尤以五言比重为大)之四句者一律归于绝句,这 是失之太泛的。比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和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它们押的都是仄声韵,应该是最短的五言古诗,而不宜称之为五 言绝句。因为近体诗是不允许以仄声字为韵脚的。又如相传为 晋人顾恺之所作的《神情诗》(一作陶渊明《四时诗》):


        春风满四泽,(平仄仄仄仄)
        夏云多奇峰,(仄仄平平平)
        秋月扬明辉,(平仄平平平)
        冬岭秀寒(一作“孤”)松。(平仄仄平平)

四句中不仅前三句都不合五言近体诗的格律,而且第三、第四两 句的末一字都是平声,出现了“一顺边”而非上下对应的句型,这 就更不能称为“绝句”而只能算作古诗。属于近体诗范畴的标准 五言绝句,应该像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仄仄平平仄)
        开门有菊花。(平平仄仄平)
        不知来送酒,(仄平平仄仄)
        若个是陶家。(仄仄仄平平)

和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平平平仄仄)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
        春草明年绿,(平仄平平仄)
        王孙归不归? (平平平仄平)

这样合律的五言绝句,应该是到唐代才正式定型的。这个问题 看似细小琐屑,其实是分清古体诗和近体诗畛域的一个很重要 的条件,故我以为不能等闲视之。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