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②,何百姓之震愆③?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④。
去故乡而就远兮⑤,遵江夏以流亡⑥。
出国门而轸怀兮⑦,甲之朝吾以行⑧。
发郢都而去闾兮⑨,怊荒忽其焉极⑩?
楫齐扬以容与兮(11),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12),涕淫淫其若霰(13)。
过夏首而西浮兮(14),顾龙门而不见(15)。
心婵媛而伤怀兮(16),眇不知其所蹠(17)。
顺风波以从流兮(18),焉洋洋而为客(19)。
凌阳侯之泛滥兮(20),忽翱翔之焉薄(21)。
心挂结而不解兮(22),思蹇产而不释(23)。
将运舟而下浮兮(24),上洞庭而下江(25)。
去终古之所居兮(26),今逍遥而来东(27)。
羌灵魂之欲归兮(28),何须臾而忘返(29)?
背夏浦而西思兮(30),哀故都之日远(31)。
登大坟以远望兮(32),聊以舒吾忧心(33)。
哀州土之平乐兮(34),悲江介之遗风(35)。
当陵阳之焉至兮(36)?淼南渡之焉如(37)?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38),孰两东门之可芜(39)?
心不怡之长久兮(40),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41),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42),至今九年而不复(43)。
惨郁郁而不通兮(44),蹇侘傺而含戚(45)。
外承欢之汋约兮(46),谌荏弱而难持(47)。
忠湛湛而愿进兮(48),妒被离而鄣之(49)。
彼尧舜之抗行兮(50),了杳杳而薄天(51)。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52)。
憎愠之修美兮(53),好夫人之慷慨(54)。
众踥蹀而日进兮(55),美超远而逾迈(56)。
乱曰(57):
曼余目以流观兮(58),冀壹反之何时(59)?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60)。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释】
①《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可能作于顷襄王二年(公元前297)。这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屈原目睹祖国垂危,人民离散,悲愤已极,于是写下这篇《哀郢》,篇中表达诗人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祖国的无限怀念,心情十分深重。篇末转悲痛为激愤,指出国破家亡的原因,在于小人得势,君王昏庸。
②皇:大。皇天:等于说老天爷。纯:专一。不纯命:不专一其命,指天失其常道。这是双关语,兼指楚王。
③震:动荡不得安宁。愆(qian铅):罪,这里指遭罪,受苦。
④方:正在。仲春:旧历二月。东迁:向东迁徙。郢都失陷后,楚迁都于陈,陈在楚东,所以说东迁。
⑤远:远方。
⑥遵:沿着……走。夏:夏水,今名长夏河,在今湖北省境内,水已改道。因江夏相距很近,所以楚辞中江夏常并称。
⑦国:指国都郢。轸:悲痛。怀:怀念。
⑧甲:甲日那一天。朝:早晨。
⑨发郢都:从郢都出发。闾(lu吕):里巷之门,这里指故居。
⑩怊(chao抄):远的样子。荒忽:也是远的样子,“怊荒忽”是三字状语。这种状语结构是形容词加连绵字。极:至。
(11)楫(ji急):船浆。扬:举起。容与:犹豫,指船徘徊不进的样子。
(12)楸(qiu秋):梓树。太息:叹息。
(13)涕:泪。淫淫:泪落纷纷的样子。霰(xian献):细雪粒。
(14)夏首:夏水流入长江之处。西浮:向西浮行。舟行之曲处,路有向西者(依蒋骥说)。
(15)龙门:郢都的东门。
(16)婵媛(chan yuan 蝉元):有所牵挂的样子。
(17)眇:同渺,遥远的样子。蹠(zhi直):脚踏地。
(18)从流:顺着水流。
(19)焉:于是。洋洋:飘流无所归宿的样子。客:旅客,流浪者。
(20)凌:乘。阳侯,波神名。相传阳侯是古代陵阳国的诸侯,溺水而死,成为波神。这里用“阳侯”代表流浪。
(21)忽:疾,快。薄:止,停下来。
(22)挂:悬挂。挂结:比喻心中郁结。
(23)蹇产:连绵字,屈曲的样子。释:放开,放下。
(24)运舟:行舟。
(25)上,下:指南北。古代以南为上。这里说“上洞庭”,因洞庭湖在南边。
(26)终古:永古,等于说自很古的时候起。
(27)逍遥:这里是漂泊的意思。
(28)羌:语气词。
(29)须臾:片刻。
(30)浦:水边。西思:向西方望,指怀念郢都。
(31)故都:指郢。
(32)坟:水旁高堤。
(33)聊:姑且。
(34)州土:指楚国的土地。平:土地广阔。乐:人民生活安乐。
(35)介:侧畔。江介:江边,指沿江两岸的地方。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美好的风俗习惯。
(36)当:面对着。陵阳:古地名,未详。
(37)淼(miao 秒):大水茫茫望不到边际的样子。如:到……去。
(38)夏:同厦,高大的房屋。丘:废墟。
(39)孰:何(依王引之说)。两东门:指郢都的两个东门。
(40)怡:快乐。
(41)惟:语气词。
(42)忽若:恍惚地。去:离开,这里指被放逐。不信:不被信任。
(43)不复:不能回去。
(44)惨:心情愁惨。郁郁:淤结的样子。不通:指心情不能通畅。
(45)蹇:困苦。侘傺(cha chi差赤):失意的样子。戚:悲伤。
(46)外:表面上。承欢:指奉承君王的欢心。汋(zhuo卓)约:连绵字,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媚态。
(47)谌 (chen陈):同诚,实际上。荏(ren忍):与弱同义。荏弱:等于说软弱,脆弱。难持:难以自持,指不能有坚定的操守。
(48)湛湛(zhan站站):忠厚的样子。进:被进用。
(49)妒:这里指妒嫉的人。被(pi披):离,连绵字,分散的样子。鄣:同障,挡住。
(50)抗行(xing):高尚的行为。
(51)了杳杳:高远的样子。薄:迫近。
(52)被:加上。
(53)愠(yun lun运):心里有所蕴积而不善表露。修:在这里与美同义。
(54)夫人:指那些小人们。慷慨:这里指口头上能说会道善于做出激昂慷慨的样子。
(55)众:指小人们。踥蹀(qie die窃谍):连绵字,小步走的样子。这里指奔走钻营的状态。
(56)美:指好人。超远:这里是疏远的意思。逾:同愈。迈:远。
(57)乱:音乐的末章。楚辞里面的乱,实际上是全篇的结束语。
(58)曼:引。曼目:举目。流观:周流观览,指随着景物的流动而观览。
(59)冀:希望。壹:同一。壹反:回去一次。
(60)首丘:头向着土丘。
【译】
天呵!天呵!
你为什么如此多变?
让无辜的黎民百姓,
遭受这无法忍受的苦难!
你看:
他们洒泪抛弃了家园,
生离死别,骨肉离散。
正当二月仲春的季节,
一批批的流民东迁。
我也离别故国,去到那远方,
沿着江夏河水流亡。
走出国都郢城大门的时候,
我的心呀,寸断柔肠。
甲日那一天的清晨,
我那远行的船儿终于启航。
从郢都出发,哀别了故乡,
唉!我的船儿驶向何方?
只觉得前程恍惚渺茫。
船夫们已齐力举起船桨,
船儿哟,却依旧徘徊彷徨。
楚王呵,我今生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的心头充满了凄凉。
国都的乔木长楸呵,令我凝望,
我的眼泪呵,像纷纷而落的雪珠一样。
过了夏口,我的船儿向西漂浮,
回首郢都的东门,已消失于远处的苍莽。
思绪绵绵呵,似乎永无边际,
我不知何处,有我立脚的地方。
暂且顺着水流,顺着风儿飘荡,
波神呵,忽而鼓起汹涌的波涛,
船儿呵,一会儿被飞快地卷入浪底,
一会儿停在浪尖,像鸟儿在翱翔。
我的心呵,似有重砣悬挂,
排解不开,无限的悲伤。
船儿将要转向东南,
漫游洞庭、长江。
离开世世代代居处——生活的祖国,
今天,到这东边的偏远之地
流浪!
我的灵魂呵,想要飞回,
何曾有片刻休止的时光。
离开夏浦时我思念西边的郢都,
哀叹一天比一天远的故乡。
登上水边的高丘我回首远望,
姑且舒展我心中的忧伤。
唉!进入眼帘的是祖国土地的宽广,
和沿江两岸那些古老的风俗,
这些,更勾起了我的哀伤。
面对陵阳,我不知将向何处去,
——刚刚渡过浩渺的大江。
怎能使那雄伟的宫殿变成废墟?
怎能使那国都的大门变成野荒?
我的心呵,长时间的痛苦,
忧思与愁绪相接壤。
归回郢都的路程已经十分遥远,
回渡长江和夏水已无指望。
我怎么就突然失去信任而遭放逐?
至今已九年不能回到故乡。
悲惨的心呵,不能通畅!
困苦失意呵。满含悲伤!
外表上作出节操坚定,
妩媚可爱的模样,
骨子里却是脆弱,
卑劣无耻的淫荡!
忠诚的人,
满怀被重用的渴望,
却被群小嫉妒、阻挡。
想那尧舜行为的高尚,
是以树立高大伟岸的形象,
却遭到群小的嫉妒,
无端地将“不慈”的伪名加之身上。
憎恶忠诚者内心的美好品质,
却偏爱奸佞者的能说会道慷慨激昂。
小人们奔走钻营,日益得势,
贤者忠心耿耿,却日渐疏放。
尾声:
举目随着逝去的景色远空,
心中充满了能回去一次的渴望。
鸟儿不论飞到何处,还是要飞回故乡,
狐狸死时,将头朝着生养之地的方向。
不是因为我有罪而被放逐,
哪一日哪一夜我能将她遗忘?
【评】
关于郢城,朱熹曰: “楚文王自丹阳涉江陵,谓之郢。后九世,平王城之。又后十世,为秦所拔,而楚徙东郢。”(《楚辞辩证下·九章》)。关于此诗的背景,朱熹云:“屈原被放时,适遇凶荒,人民离散,而原亦在行中,闵其流离,因以自伤,无所归咎,而叹皇天之不纯其命,不能福善祸淫,相协民居,使之当此和乐之时,而遭离散之苦也。”(《楚辞集注·九章第四》)郭沫若认为:“此篇(《哀郢》)王船山以为所纪者乃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纪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东北保于陈时事,极是。”( 《屈原赋今译·九章·哀郢》)今人姜亮夫认为:“为什么以‘哀郢’为题?大概是南游九年后,在悲哀中追想自己当年是如何离开郢都的情形。近人有的说《哀郢》是郢都被秦兵攻破,百姓震愆,屈原哀之而作。此说从题目表面讲也通,但并非事实。因为屈原放逐江南后,从未回过郢都,秦兵入郢之事他从未看见。秦兵入郢是件亡国惨事,如果屈原亲身经历了此事,那他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里大加描写和发挥的。但《哀郢》中一句话也不提国破家亡。” (《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刘永济则认为“《哀郢》不是哀郢已亡,而是哀其将亡。”(《屈赋音注详解·九章·哀郢》)
看来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认为写在秦将白起破郢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之前。
吕晴飞也认为“司马迁读此篇而悲其志,可谓知音。至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一事,屈原是不可能亲身经历的,因为他放逐江南后,从末回过郢都;如果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他还不大写特写?但篇中写的是他被“弃逐”而离开郢都的情况;他之欲返而不能返,思见君而不可得,也是因为被“弃逐”,而不是因为郢都已经陷落,这在“乱辞”中写得尤其明确。
全诗反复申诉自己热恋故土,欲返不得的心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何日夜而忘之”,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